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你說什麼,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生什麼

每個孩子都有變好的力量,你說的是優點還是缺點,是正面還是負面,預示着他會擁有怎樣的未來。

要知道,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路。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巴格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兩組被測試的學生分別做兩套試卷。

一套上面穿插着「體貼」、「耐心」、「禮貌」、「尊重」等詞語。

做完試卷後,他讓學生去辦公室找測試者交談,但測試者假裝在和別人談話,無暇顧及這些學生。

那麼此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受到「粗魯」「打擾」等字眼誘導的學生,會不耐煩地打斷測試者;

而受到「禮貌」「尊重」等字眼誘導的學生,有82%一直安安靜靜地等待測試者和別人交談結束。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耶魯大學誘導實驗」

幾分鐘的單詞引導,就可以在瞬間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

更何況從小就在你身邊,聽着你說的話長大的孩子呢?

很多時候,你對孩子說的話,在不經意間,預示着孩子一生的命運。

滿口都是貶低

孩子很難成大器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個7歲的男孩哭着對鏡頭說:「媽媽,我知道我成績不好,但我會努力的,能不能不要再罵我『二百五了』了。」

隔着屏幕都能感到男孩的心酸和委屈。

見過不少類似的父母,本着「望子成才」的心理,習慣性地否定孩子,希望藉此激勵孩子做的更好。

但就像《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所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盯着他的缺點,不斷地貶低他。

《心理訪談》節目曾採訪過一個啃老十年的女生——范成金。

今年36歲的她,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工作,而是理直氣壯地窩在家裏啃老。

而她之所以會變成這樣,跟她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她初中時很喜歡畫畫,還設計過服裝,但當她興致勃勃拿給父母看時,得到的只有諷刺:「有啥用呀,有用嗎?看書去!」

她想給家人做頓飯,父母也要打擊她:「你擱水咋擱這麼多?做個飯都不會!」

大學畢業後,她也曾找過工作,但當她屢屢碰壁時,父母非但沒有安慰,反而極盡挖苦:

「你要能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在范成金的眼裏,自己從未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永遠只有打擊。

久而久之,她越來越自卑,還患上了嚴重的心理障礙,不敢與他人打交道,徹底自暴自棄。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現象。

父母在貶低、打擊孩子時,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

孩子會漸漸相信這些評價,不知不覺按照父母的評價去行事,並最終讓預言成真。

父母那些貶低的話,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在孩子心上留下深深的劃痕,一步步改變着他們的人生軌跡。

滿口都是抱怨

孩子很難樂觀向上

你有沒有覺得下面這些話很熟悉?

「煩死了,天天這麼忙,工資還這麼低!」

「我天天這麼累,你就不能好好學習,給我省點心?」

「為什麼別人都過得這麼好?!」

很多父母,對於生活中的不如意格外敏感,不自覺就會把負能量傳達給身邊的家人。

其中首當其衝受到侵蝕的,就是大腦發育尚不完善、心靈脆弱的孩子。

《超級育兒師》中,有一個叫軒軒的男孩讓人印象深刻。

與其他同年齡活潑、好動的男孩不同,軒軒不僅膽子小、話也少,做什麼事都小心翼翼的,這讓媽媽非常擔心。

可育兒師仔細觀察後,卻發現孩子問題的根源出在媽媽身上。

原來,媽媽是全職主婦,平日裏很累很委屈,所以她總是抱怨個不停。

跟兒子單獨在一起時,她滿口怨言:

「我告訴你,和你在一起好痛苦啊!」

「看見你就崩潰,你能不能消失啊?」

爸爸回來了,陪兒子在開心地做手工,她也要插上一嘴:

「我就是看不慣你天天都陪,你都不知道拒絕的嘛?」

在媽媽每天怨天尤人的聲音中,軒軒變得越來越內向,整天沉默不語。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的抱怨,會在孩子心裏留下灰色地帶。」

孩子就是天生的情緒接收器,愛抱怨、不斷傳遞負能量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壓抑、窒息,內心灰暗一片。

父母對待世界的態度,就是孩子對待世界的態度。

被父母當成「垃圾桶」的孩子,最後也只能住在「垃圾堆」里,很難樂觀向上。

滿口都是焦慮

孩子很難心理陽光

鄰居有個大姐,每次見到她接女兒放學,嘴裏總是在不停地念叨:

今天作業多嗎?老師講的你都聽懂了嗎?

回家先背單詞啊,不然成績怎麼上得去啊?

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補課,你說考不上高中怎麼辦?

......

那個小女孩,今年才上二年級,卻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臉上不見笑容,眼裏也無光。

說實話,我真的有點心疼這個小女孩。

小小年紀,就被父母的焦慮裹挾着前進,她不僅難以體會童年的快樂,更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在當今愈發內卷的教育環境下,緊繃的父母,焦慮的氛圍,很容易造就「心理殘疾」的孩子。

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貓媽勝男為了女兒的前途,拼盡全力用兩代人的存款,再加上賣房子的錢,買了一套昂貴的學區房。

為了不讓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勝男每天對女兒耳提面命,一開口就充滿了焦慮:

「一定要對得起每個愛你的人。」

「一定要對得起這個房子。」

......

怕女兒跟不上重點小學的節奏,就硬逼迫女兒鍛煉身體,吃不喜歡吃的飯菜。

有一次,她專門為女兒做了一道有機蔬菜,女兒只吃了一口,因為不喜歡吐了出來。

結果,她大發脾氣,強逼着女兒必須把蔬菜吞下去。

旁邊丈夫阻攔,她便怒吼道:

「你知道這些菜多少錢一斤嗎?你知道這個菜比平時的蔬菜要貴三倍嗎?」

「我們平時賺錢不容易,現在好吃好喝的都用在她身上了,她怎麼這麼不知道好歹......」

最終,她的過度焦慮給女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女兒不僅沒有成為「牛娃」,還得了抑鬱症,沒法正常學習和生活。

要知道,如果一個孩子周圍充斥的都是焦慮的聲音,那他也會變得焦躁不安。

他的內心會充滿痛苦,卻又無處遁逃,最後只能不斷向內自我攻擊,滋生各種心理問題。

滿嘴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心理陽光的孩子。

你對孩子說什麼樣的話

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看到一個故事,一個知名男主持人在節目上談起自己的人生轉折。

他小時候長得特別清秀,但是也很淘氣。

有一次,他被老師喊到辦公室,老師鄙夷地說:

「你以為長得好看有用嗎?你這麼淘氣,腦袋和驢子腦袋有什麼區別。」

他當時特別難受,深深地把頭低了下去。

從此他開始懷疑自己,開始變得敏感又自卑。

不敢穿新的好看的衣服,不敢參加任何的學校活動,甚至連紅領巾都不敢戴,因為覺得自己不配。

直到升入初中,他偶然見到了當地一位知名主持人老師,那位老師聽到他的表達能力和聲音後,肯定地跟他說:「孩子,你天生就是一塊做主持的料。」

這句話猶如一道驚雷劈開了他渾沌的內心。

從此,他開始朝着這個方向不懈努力,多年之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主持人。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語言是有力量的,負面的、消極的語言具有極大的摧毀力,會拖着孩子墜入深淵;

而正面的、積極的語言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能量,托舉着孩子不斷向前。

哈佛女神詹青雲從小學到高中一共轉學6次,每一次到了新的學校,成績在班裏都是墊底。

但詹青雲的媽媽卻從來沒有埋怨過女兒,而是一直在「暗示「女兒:

「媽給你算過了,到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全校最棒的學生。」

「媽重新算過了,成為年級第一的時間,就在初一。」

哪怕願望一次次落空,但媽媽始終堅定地告訴女兒:你就是最棒的。

結果高二那年,詹青雲真的成了年級第一。

作家哈尼·魯賓說過一段名言:

「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

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

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你在不經意間說的話,最終都會變成孩子的預言,影響他們一生。

大家都聽過蝴蝶效應吧?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你對孩子說的話也是如此。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會在日後產生巨大的連鎖效應。

如同詩人安琪洛所說:

「話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我們雖看不見,它們卻成為一種能量,充滿在房間、家庭、環境和我們心裏。」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對他說什麼樣的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20/191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