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北京之行結束,在美中冷戰氣氛背景下,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會不會與布林肯會面一度也頗受關注,雙方會面最後一刻落實,說到底也不過沿襲了美國國務卿訪中慣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該談的之前已都談了。不過,假若習近平打破慣例不與布林肯會面,輿論會不會認為布林肯的訪問失敗了?習近平已擺出了與美國決裂的架勢?好在這一切並未發生。習近平似乎放軟了身段?習近平還沒有強大到那種地步?
布林肯訪問北京之前,美方以及西方輿論對其在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都不抱太大希望,包括台海問題、中國人權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牽涉到高技術出口的貿易戰問題等等,因此,美國的底線很現實,就是通過此行進行溝通,避免誤判風險,穩定雙邊關係,恢復高層接觸,從這個意義上,布林肯似乎實現了目的,從美方發言人的表述可窺一斑。
在中國一方,秦剛及王毅與布林肯先後會談時表現得都「很強勢」,秦剛指台海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並以台海是美中關係「最大的風險」來威脅;到了王毅與布林肯會談時,中方的口氣似乎更強硬,如果中國官媒的報道真實的話,王毅的口氣簡直是命令式的,而且也帶有很大的想像性質,比如他要求美方應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打壓,不得「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肆意」一次帶有很大的想像性質,無法確定程度。王毅還向布林肯攤牌,要美國在「對話還是對抗、合作還是衝突」作出選擇。王毅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戰狼性質,威逼、恫嚇,渲染。中美關係發展到這種地步,王毅稱,根源在於「美方抱持錯誤的對華認知」,王毅還敦促美方「不要拿國強必霸的模板來鏡像中國,不要用西方傳統大國走過的軌跡來誤判中國。」
有分析指出,王毅語氣咄咄逼人,用教訓的口吻跟美國國務卿說話,但是,有理不在聲音大,王毅指責美方的話語其實正好用來反觀習近平執掌中國十年來的擴張形象,所謂「國強必霸」,不正是中國給外部世界留下的印象。在習近平之前,中共各位領袖還在避免外界有這一印象,力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避免「槍打出頭鳥」,現在把事情搞砸了,讓西方看清了中共政權的本質,西方也越來越不妥協了,制定包括高技術限制出口等政策,預防北京有一天尖端技術齊備,掉轉槍口掃射到自己頭上;其次西方所做的無非就是對北京擴張和違反本國人民人權的政策和行為的批評,北京均倒打一耙,以「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來為自己開脫。
雙方會談,布林肯從開頭到結束一直比較低調,守着一條相當現實的底線,希望與中方「加強溝通,負責任管控分歧」,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在台灣問題上,布林肯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最重要的一句是反對單一改變台海現狀。秦剛和王毅都把台灣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布林肯雖然在重申美國一貫的對台政策,但也明顯帶有把該說的話說到了的意圖。其實,無論拜登還是其他美國高官,都一再申明在台海問題上「不能改變現狀」的立場,中方應對此心知肚明,假若很不幸一旦爆發台海衝突,即意味着改變了現狀,美方已經有言在先了,不要怪其會有何種行動。
布林肯還特別強調,「美國將始終捍衛美國人民的利益和價值觀,並與其盟友和夥伴合作,推進我們對一個自由、開放和維護基於國際規則的秩序的世界的願景。」這一點中方也沒有任何回駁,算是「無視」,但對美國來說,重申這一點很重要,這正是美中最根本分歧的本質所在,也就是拜登所說的民主與專制對抗的觀念依據。
中共領導人大概對會談時秦剛和王毅表現出的進攻姿態比較滿意,習近平與布林肯會面時口氣變得相對緩和,強調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壞中國的正當權益。習近平還說,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
對習近平的話,布林肯則回之以美國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脫鈎,再次表示期待與中方保持暢通溝通,負責任地管控分歧。
不過,布林肯隨後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美國對管理美中關係的挑戰「不抱任何幻想。」
星期一,當記者問及拜登是否認為布林肯國務卿訪問中國是否取得一些進展,拜登回答說,「我不認為」,但他同時表示:「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該做何解?各位可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