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晶片戰」 蘇聯與美國之爭 輸掉的深層原因

—蘇聯輸掉對美「晶片戰」的深層原因

冷戰時期,美國人試圖在技術上干擾蘇聯,至少在電子晶片行業。

1946年2月14日,情人節,人類計算機開拓史上的一個日子。在這一天,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組裝完畢。最初的計算機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每分鐘只能進行5000次操作,計算能力遠遠低於你現在手中的手機。但這台機器的耗電量卻相當驚人,據說當它開機時,一半的費城居民都會知道,因為他們家裏的燈泡會同時變暗。

但Eniac計算機的軍事效果在當時是非常顯著的,它使美國軍方能夠將炮彈的彈道從20多分鐘計算到30秒,還可以用來計算核武器的爆炸範圍。因此,美國政府願意撥款開發這種"秘密武器"。但我們知道,在冷戰初期,美國和英國的高級知識精英大多是左派,同情蘇聯,核彈技術被盜,計算機的秘密當然也就守不住了。

所以蘇聯高層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台機器的革命性。在斯大林的親自關照下,蘇聯很快就把計算機定為重點研發項目,整個蘇聯開始憋足了勁往這個方向進攻。英國和美國大學裏富有同情心的蘇聯教授不斷把相關的這些技術傳給他們的精神祖國-蘇聯。因此,到1950年,蘇聯拿出了它的第一台通用計算機(MESM),它使用6000個電子管,每分鐘可進行約3000次運算。計算能力稍弱,但效率比Eniac高得多,而且也不容易出故障。

1947年12月,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物理學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宣佈了電晶體的誕生,這三人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在同一年,蘇聯物理學家克拉斯洛夫和他的研究生蘇珊娜.馬多揚在基輔的一個秘密研究所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他們在第二年發表了他們的成果,這件事後來導致了對該諾貝爾獎公平性的爭議。換句話說,在電晶體誕生之初,美國和蘇聯同時摸到了電晶體計算機的門檻。蘇聯甚至領先半個身位,因為它的研發人員更集中,政府的資金也更優先。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蘇聯人在進一步的測試中發現,電晶體和後來的集成電路並不是他們想要的"秘密武器"。

因為所有的蘇聯軍事項目都圍繞着設想中的未來"核戰爭",電晶體在面對核爆炸產生的電子脈衝時幾乎毫無抵抗力,而且很可能被永久燒毀。蘇聯因此得出結論,電晶體和集成電路不適合用於核戰爭。

於是整個蘇聯推廣種植玉米一樣,放棄電晶體、研究電子管小型化。

在整個50年代,蘇聯都在利用國家力量催熟電子管產業,幾十家工廠和研究機構開張,數百名研究人員、工程師、工人指着生產這種看起來像小燈泡的小玩意養家餬口。這個時候,如果你是一個蘇聯科學家,你堅持要告訴領導人"電子管已經過時了,我們需要發展電晶體"。這意味着什麼呢?

意味着你在研究所的同事,給你發工資的領導,以及與研究所合作的成千上萬的工人、工程師、工廠經理......,可能會因為這個重要項目的拆除而失去工作,被調走。這個時候即使你知道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你還敢說實話嗎?你當然不敢。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如果你讓19世紀末的倫敦街頭拉着馬去投票,汽車這種東西,就不會產生了。當時的蘇聯科學家-工程師群體,就有這樣的困境--電子管小型化是死路一條,但這是大家守着鐵飯碗的死路。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往死里跑了,反正花錢的是國家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

美國和蘇聯的主要區別在於,蘇聯的研究和發展一直是由國家權力主動推動的,而美國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增長。美國消費者不認為有什麼"一旦爆發核戰爭,電晶體就不能用了的看法,他們看的是眼前,電晶體和電子管,哪個輕、哪個好用我就用哪個!

1954年,世界上第一台電晶體收音機(Regent TR-1)在美國問世。

據說這款收音機是美國嬰兒潮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電晶體的小尺寸和便利性使這種收音機迅速從過去的大傢伙縮減為"手持式"收音機,沒有一個富裕的美國人能夠抵制擁有一台電晶體收音機的誘惑。

市場銷售的激增很快產生了研發的"正回報",企業願意支付高價來支持學者們進行電晶體研發。那些不願意在老式的半電晶體世界工作的人不願意支付高價。那些有抱負的研究人員不願意在舊式的半政府研究機構中生活,就成群結隊地離開,加入更先進的電晶體研究。結果,在市場商業競爭的刺激下,舊的電子研究模式不斷被顛覆和加速。

此時在蘇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被關在體制內,每天打卡,消耗着國家最聰明的大腦,"奉命研究開發"微型電子管,無路可走,他們的美國同行們卻頻頻跳槽,不斷提出新的想法,對產業進行革新。美國的電子工業開始騰飛,逐漸加速脫離蘇聯的競爭對手。當然大多數蘇聯科研人員可能並不在意這些,那個時代的科研人員對蘇聯的工資制度評價很高,為了改善與同事的關係,特別是研究所的領導,每月領個工資就行了?

彎道超車與技術積累

與敏銳的美國市場相比,蘇聯的計劃委員會很慢,但也不是完全盲目。到了20世紀60年代,駐越南美軍在F-4"幽靈"戰鬥機和AGM-12"小狗"導彈中使用了他們之前安裝在無線電中的半導體集成電路。

當蘇聯軍事情報部門收到這些戰爭機器的實際測試數據時,蘇聯軍方被"嚇得屁滾尿流"。軍方開始質疑蘇聯國內的研究和開發機構:這些年你們都在搞什麼?為什麼美國的戰鬥機和導彈擁有這些我們無法理解的黑科技?

於是,蘇聯在電子研發方面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終於完成了一個艱難的轉折,承認了先進的電晶體,放棄了已經進入死胡同的電子管小型化嘗試,於是開始電子工業的研究和發展,要給錢給人給錢,但必須在十年內趕上美國。但這個命令,在當時的蘇聯電子工業中,導致了其他更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如半公開的科學欺詐和徒勞的"雜技研究"。

由於之前的誤導,蘇聯的電子理論和生產工藝到了60年代已經與西方脫節,雖然有來自高層的命令,但無法立即填補這個空白。

於是,蘇聯的研究機構開始走捷徑,抄襲、剽竊,甚至直接複製美國的同類晶片設計,以便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在整個1970年代,基本上英特爾、IMB、德州儀器等美國電子廠商拿出的晶片、電子產品設計,就能在蘇聯同時找到類似的仿製品。甚至有時候,不同的科研院所之間,甚至為誰先抄襲了美國同行的產品,更有資格申報蘇聯的相關科技創新獎項而爭論不休。

當時美國的晶片開發,是在存在市場應用場景的情況下,反覆修改,有針對性地設計的。設計圖紙交到工廠後可以保質保量地生產,做成相應的商品就可以銷售出去。但蘇聯的仿製品卻無法享受這種"正循環"。他們在實驗室生產的晶片可以達到與美國同類產品相近的質量,但一旦交付給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由於工藝不符合要求,質量和良品率就會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這些仿製品的生產嚴重缺乏應用場景,美國的電子產業是一個有機體,它接入社會消費品的生活,晶片造好了,放在相應的電腦、電視、微波爐、助聽器上就可以直接賣錢。人民的消費能力也可以為其研究和發展買單。

但同時代的蘇聯民眾由於缺乏消費能力,缺乏市場。晶片是大規模生產的,根本無法在民用市場上賣錢。所以,蘇聯的工業計劃部門只能為這些山寨晶片強行設定一個應用場景,軍事工業。是的,70年代蘇聯軍備的迅速擴張,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本末倒置的結果,為了不在各行業的技術研發領域被美國人甩在後面,蘇聯研究或抄襲複製了大量的高科技產品,但由於這些產品在蘇聯沒有民用市場可以消化,為了使研發和生產這些產品的錢花得值,所以計劃部門不得不大規模生產其配套武器。今天有一個笑話,"如果你買一個鼠標墊,你要和計算機相匹配",但"如果你製造一個晶片,你需要和導彈相匹配","如果你製造一個發動機,你需要和坦克或飛機相匹配。",這在當時的蘇聯是一個現實。

全球化與區域化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讓蘇聯在與美國的"冷戰"中最終敗下陣來的因素,說到底只有一個市場。在電子工業方面,蘇聯一開始的技術條件與美國相似,有大量高素質的研究人員,決策者也是第一時間高度重視,舉全國之力進行研究開發。但因為沒有市場,這一切都被扭曲了。因為沒有市場,蘇聯無法敏銳而公平地比較電晶體和電子管哪個更有前途,並在後者的死胡同里呆了十多年。因為沒有市場,蘇聯生產了大量的"山寨晶片",看似追趕步伐,實則沒有性價比,賣不出去,只能自產自售,以至於整個蘇聯的電子工業成了一個"巨嬰",一直靠國家輸血和資助來維持。

當整個市場是自由的,新的、更有效的、更實惠的商品總是佔上風的時候,社會就會形成比蘇聯的規劃更強大的"內驅力",並迅速成熟一種技術。而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都能享受到脫貧的自由,用自己的雙手換來富足的生活,整個社會的經濟、科技水平就會在這種"萬類霜天競自由"中不雕自鏤,他們找到了最快速、最正確的發展方向。

是的,在整個美蘇"晶片競賽"中,蘇聯採取了很多主動,但卻輸了。美國主動做得很少,但卻贏了。這背後說的,其實並沒有什麼秘密。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美國和蘇聯的這場電子工業之戰也是如此。相信市場,相信每個人。尊重市場,更要尊重每一個人。讓一切順其自然,想贏其實並不難。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鱉扯犢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9/191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