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網:是美金嗎?專家稱月掙3千就算中等收入,4.6億人已達到

—中國專家:月掙3千就算中等收入,4.6億人已達到

劃重點:

1.2022年我們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大概達到了4.6億人左右,佔全部人口比重達到了33%左右。

2.我們使用的中等收入群體標準,實際上是高於世界銀行為發展中國家劃定的標準。

3.最有潛力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是農民工,自主創業人群和非技術人員。

「月入多少才能算中等收入?」每過一段時間,這個靈魂拷問就會被刷屏。

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長期跟蹤監測中等收入群體,曾三次獲得孫冶方經濟學獎。據他最新測算,2022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已達到4.6億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

他介紹道,每個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

「但不是說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後,你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李實解釋說,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只考慮收入,這個群體內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過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剛剛越過這個標準的門檻,日子過得還是很艱難,完全有可能。

李實表示,即使在發達國家,絕大部分人都不認為自己是中等收入群體。

——作者:張夢潔

資料圖片: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

下是對話正文:

騰訊財經:2017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經超過了4億人。咱們也一直在跟蹤監測這個數據,到現在這一群體規模有多大?

李實:國家統計局2017年測量的中等收入群體達到了4億人左右,使用的是絕對標準。這個絕對標準是在當時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這個區間內,這個家庭就屬於中等收入人群。

按此標準,也即如果有很多低收入人群,他們收入不斷提高,他們就會加入到中等收入人群當中。

2017年到2022年這五年時間內,因為居民收入是在不斷增加,雖然增加的幅度相對以前來說是偏低的,但是畢竟一些低收入人群他們的收入還在增加,增加就意味着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按照這個絕對標準,根據我們的測量,2022年我們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大概達到了4.6億人左右。

也就是說,2017年-2022年,我們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了5000萬-6000萬。平均下來,大概一年增加1000萬左右。

絕對數量增加背後,主要是來自於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以後,升格為中等收入人群。

騰訊財經:三口之家,年收入10萬-50萬,就屬於中等收入群體。也就是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3000元就達標了?如果是兩口之家該怎麼算?

李實:是的。按照三口之家年收入10萬元的下限來算,意味着一個人年收入大概是3.3萬元。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測量,如果是兩口之家,就是年收入6.7萬元左右。

平均到一個人身上,每個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

騰訊財經:從國際可比角度看,我們中等收入群體的衡量標準、現有規模,是個什麼水平?

李實:全球劃分中等收入群體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很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國家,他們都使用「絕對標準」,發達國家使用的往往是「相對標準」。

什麼叫絕對標準?用一個收入區間來作為不同時期的劃分標準。剛才我們講到的,三口之家年收入是在10萬到50萬,這個標準是按照2018年的價格確定的。在2022年,我們還是使用這個標準,只是在2018年的基礎上調整了物價水平,因為這段時間物價在不斷上漲,按照實際的收入來算,這個標準是一樣的,但是名義收入會有所變化。

很多發展中國家他們使用的都是絕對標準,這個標準不會隨着時間而不斷變動,它只是隨着物價來進行調整。

比如說,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他們曾經推出發展中國家的劃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標準。根據他們的提議,一個人每天的收入,如果是在10美元到100美元之間,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按照現在的匯率換算,大概是每天收入70元—700元(年收入2.5萬-25.5萬左右),很多發展中國家都用這個絕對標準。

換句話說,年收入不到3萬塊錢,你就可以是中等收入群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使用的標準,實際上是高於世界銀行為發展中國家劃定的標準。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國家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佔比會接近50%。

很多發達國家使用的是相對標準。它是按照一個國家收入中位數的一定比例,來劃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區間。比如說像歐盟的一些國家,他們是根據歐盟國家收入中位數的60%作為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限,用中位數的200%作為上限,如果你的收入正好是在中位數收入的60%-200%之間,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它為什麼叫相對標準呢?因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收入中位數是在不斷變的。隨着經濟增長,收入的提高,它的中位數水平是在不斷提高的。從這個意義上,中位數在提高,中位數的60%和200%也在提高。

但是,按照相對標準劃分出來的中等收入人群規模,基本上不會隨着經濟增長、收入提高而有所提高。因為收入的提高就意味着中位數也在提高,中位數提高了以後,你用這個標準劃分出來的人群基本上還是這個人群,不會有所增加。

但是,用絕對標準劃分出來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會隨着經濟發展、收入提高而不斷擴大,相對標準不會得出這樣一個變動趨勢。

因為,引起相對標準下中等收入人群規模的擴大,不是在於收入增長,而是在於不斷地縮小收入差距,才能做到中等收入人群規模不斷擴大。這是兩個不同原因帶來的結果。

如果按照我們的標準來劃分美國的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是超過70%以上都是中等收入人群,它比我們規模高得多。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收入水平高,我們使用的是絕對標準,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會隨着收入不斷提高而提高。

如果用美國自己的相對標準,收入的中位數60%-200%劃分,美國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60%左右,比重也比我們高得多。

和我們中等群體規模差不過的是,主要是人均收入1萬美元左右的這些國家。但如果有的國家收入差距要比我們大一些,它的中等收入人群規模就比較小,反之亦然。

騰訊財經:4.6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您覺得是大還是小?

李實:從相對角度看,是值得自豪的。按照現有的標準,20年前我們中等收入人群規模不到10%,比重很低。

隨着經濟發展,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是在不斷擴大的,現在佔全部人口比重達到了33%左右。

但是相對其他國家來說,特別是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我們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是偏低的,1/3的中等收入群體還不夠支撐。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還要不斷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從現在的1/3,能不能經過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增加到1/2,或者增加到60%或70%。

騰訊財經:如果我們給中等收入群體這個群體畫像,他們的職業、地域等分佈有什麼特徵?

李實:從地域分佈上看,中等收入群體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農村的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很低,農村大概90%以上都是低收入人群。

北京,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達到70%左右,浙江大約60%左右;如果要是到西部地區,甘肅可能不到20%。

從職業上看,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等收入群體,分佈在機關事業單位、大國企、高學歷人群、技術工人中,以及一部分農民工、服務業人員、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他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

從年齡上來說,進入到30歲以後,他們收入相對處在人生當中比較高峰的階段,比較容易成為中等收入人群;等到退休以後,因為退休後的收入就會有所減少,按照現在的標準,他們可能就會成為低收入人群。

騰訊財經:很多網友不解,覺得自己雖然在收入上算是中等收入群體,但並沒有感覺到自己屬於這一群體,為什麼會有這種體感差異?

李實:事實上,這是一個普遍情況。你去發達國家街頭採訪不同的人群,絕大部分人都不認為自己是中等收入人群。

一方面是,每個人心中的中等收入群體標準不一樣。特別是對低收入人群來說,他會把中等收入人群的標準想像的比較高,和自己實際的收入水平一對比,感覺達不到那個標準,就會形成反差。

雖然按照國家統計局提出的標準,他算中等收入人群,但是和他心目當中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他就認為他自己不屬於中等收入人群。

如果他非常明確知道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是每個月3000塊錢左右,他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屬於中等收入人群了。

另一個根本原因在於,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只考慮收入,不會考慮到你的生活負擔,不會考慮到你其他的生活壓力和支出。

而很多人在對標中等收入標準的時候,他考慮了很多其它的因素在裏面。他認為中等收入人群應該是過上比較舒適的優渥生活,對比自己的生活,他就感覺自己離這個標準很遠。

這是沒有完全理解在學術上或者研究上,所劃定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標準。我們說,即使在中等收入群體內部,有人可能日子過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剛剛越過這個標準的門檻,日子過得還是很艱難,完全有可能。

不是說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後,你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不是這樣的。

騰訊財經:也就是說,即使都是中等收入群體,但是日子可能過的也不一樣。咱們監測到4.6億的中等收入群體中,他們內部的差異大嗎?

李實:劃分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是:三口之家,年收入從10萬到50萬,本身就相差5倍。

所以,中等收入人群當中毫無疑問是有差別的,比如有人剛剛擺脫低收入人群成為中等收入人群,而有人收入相對比較高一些,他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就會更好一些。

另外,從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分佈來說,應該說絕大部分人群的收入實際上在10萬-30萬之間,大概佔到80%以上。三口之家年收入超過30萬的這部分人群,比重並不是很大。

騰訊財經: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0萬-30萬,說明什麼?

李實:說明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是很高,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GDP也就1萬美元,意味着什麼呢?平均算下來每個人是7萬塊錢。

但人均GDP不是所有的錢都要用於老百姓的生活,GDP當中很大一部分要用於投資、政府的公共服務。真正從GDP當中分給居民,大概也只有60%左右。平均下來,每個人大概只有4萬元。

4萬元是全國的平均水平,三口之家達到12萬,這就算一個中等收入人群。但是絕大部分家庭,實際上達不到這個水平。

我們大概只有33%左右的人口,是屬於中等收入群體;高收入人群的比重很低,大概只有2%-3%;剩下的65%左右是屬於低收入人群。

騰訊財經:那是中等收入群體就一定是中產嗎?為什麼有了「中產階層」,還要有「中等收入群體」概念?

李實:中產階層或者中產階級,這個概念主要來自於西方。而後來很多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所謂中等收入群體,並不局限於中產階級的概念。

二者之間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中產階級所包含的標準是比較多的,衡量一個家庭是不是中產階級,不僅僅考慮收入,也考慮到生活方式,包括職業、受教育程度等等,它是一個多維標準。

一旦是多維標準,就會碰到一個比較大的麻煩。你怎麼把多維的標準統一起來?所以各個國家雖然討論比較多,也有一些人進行規模上的統計。但各個國家使用標準是不太一樣的,因此實際上是沒有一個所謂統一的標準。

中等收入群體的概念提出來以後,所使用的就是一個標準——看收入,其它的都不看。

為什麼?因為除了收入之外,其他的標準爭議都很大。比如說受教育程度要不要考慮?西方國家經常用非常簡單的標準,有一個非常好的職業,所謂職業就是白領工人或者科技人員、教師、律師、醫生等等,都是社會上的所謂上層職業。第二,有沒有自有住房,有自有住房就說明有一定財產。第三,有沒有完整的家庭?比如夫妻有兩個孩子。第四,有沒有汽車。它把生活方式、財產、收入、職業都考慮進去,它是多維的標準。

這些標準在我們國家來說爭論都很大。是不是一定要把中國的中產家庭有沒有汽車來作為一個標準?如果沒有汽車,但是有其他更多的房產,這個汽車的標準還重要不重要?就是類似的原因。

確實現在沒有人使用像西方中產階級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到底有多少中產階級人群,沒有的,至少我沒有看到過。

騰訊財經:就像上面說的,中等收入群體是用唯一的收入作為衡量標準,那有沒有可能因為外部環境影響到收入,而導致部分人掉出這個群體?

李實:完全有可能,中等收入群體具有很強的脆弱性和易變性特徵。他們的收入可能因受到工作變動、失業、家庭變故、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的衝擊而受到嚴重影響,甚至跌落為低收入者。

比如,疫情衝擊了很多人,特別是對很多小微企業、個體經營、服務業來說,他們的就業、收入隨之就會發生變化。所以,這些人群基本上是處在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的邊緣狀態。

所以要擴大中等收入人群,一方面要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縮小收入差距,讓他們能夠儘快成為中等收入人群。

另外一方面要穩住現有的中等收入人群,讓他們有穩定的就業、穩定的收入,才能在中等收入人群中長期堅持下來。

騰訊財經:對提高這一群體規模還有什麼建議?

李實:因為我們中等收入群體使用的是絕對標準,因此經濟增長、收入增長,就對這個人群規模擴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過去我沒有專門提這個問題,就認為這不是問題。但是現在感覺到這是問題了,而且是大問題。如果經濟還處在低迷狀態,很難儘快復甦,這將對中等收入人群規模的擴大起到抑制性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還是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把經濟要搞上去,這樣大家的收入都會提高。而且,這樣不僅僅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會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也會提高,提高以後就會成為中等收入人群。

因此,保經濟增長,應該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最重要的政策建議。

騰訊財經:在您看來,誰是最有潛力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人?

李實:識別和瞄準中等收入人群的潛力人群很重要,後備軍應該說都是從低收入人群當中來。但低收入人群當中,也不是所有人在短期內都會成為中等收入人群,只能是其中一部分。這一部分往往是收入相對高的,就業相對穩定的人群。

具體而言,中等收入群體標準大概是月收入3000塊錢左右,因此如果月收入在2000-3000的人群,收入能夠每一年保持5%到10%的增長,可能經過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最容易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一是農民工。因為農民工當中有一部分人實際上已經成為技術工。雖然他們學歷不高,但是經過在城市常年打工,積累了很多經驗,他們慢慢成為了技術工人。這一部分人隨着技術的發展升級,他們收入也會不斷增加。

還有一部分人群屬於自主創業的人群。現在很多的高學歷人群去做自主創業。在開始階段,自主創業人群往往收入不穩定,因為存在着風險、經驗不足的問題。但是如果有很好的營商環境、政府扶持,他們也會成為中等收入人群。

還有是一些非技術人員,包括對服務業的一些人群進行技術培訓,通過增加技能來提高工資,慢慢也可以成為中等收入人群。

網友評論: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騰訊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9/1916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