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向過度的母愛說不,是每個成年人的責任

作者: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八,有這麼一篇:

一故家子,以奢縱嬰法網,歿後數年,親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陳愧悔,既而復書曰:「仆家法本嚴,仆之罹禍,以太夫人過於溺愛,養成驕恣之性,故陷之井而不知耳。雖然,仆不怨太夫人,仆於過去生中負太夫人命,故今以愛之者殺之。隱藏其冤,因果牽纏,非偶然也。」觀者皆為太息。

夫償冤而為逆子,古有之矣,償冤而為慈母,載籍之所未睹也。然據其所言,乃鑿然中理。

一個官宦人家的公子,因為奢侈驕縱,任性妄為,後來不知道是殺人還是什麼,犯了大罪,被判死刑。死後幾年,他們家的親戚中有人扶乩,忽然就請到了他,一開乩即自報姓名,並表達了對生前胡作非為的後悔之情,接着筆鋒一轉,又說:

「我們家本來有好家風,家法甚嚴,我之所以會走到那一步,完全是因為我媽對我太溺愛,才養成我豪橫驕縱、目無王法的性格,長期越陷越深,無法自拔。雖是這樣,我也不怪我媽,死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再上一輩子曾坑過我媽,她才以溺愛的形式來報復我。人世中的恩怨糾纏,都是因果報應,不是偶然的。」

親戚聽了,都黯然無語,嘆息連連。

講完這事,紀曉嵐感慨說,為了報上世仇怨,出生為逆子坑害父母的,自古以來就有;像這樣反過來,為報冤而生為慈母,溺愛至死的,真是聞所未聞。不過,聽他那麼說,倒也是挺有道理的。

什麼道理?

慈母多敗兒,過分寵溺的母愛,殺人不見血。

剔除故事中三生三世因果報應的因素,不難看出,這就是一個巨嬰死前悔悟、覺得自己被母愛所害的故事。

更極端的案例,來自清末文學家鄒弢的《三借廬筆談》,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但不知道這故事的出處,先看一下原文:

三借廬筆談·卷五·陳阿尖

無錫北門塘陳阿尖,農家子也。六七歲時,有販魚蛋者過其門。陳赤體竊一尾,背貼牆上掩之。復竊兩蛋夾兩脅垂於下。客不知也。比去,陳持以歸,母大喜,陳亦自得計,因萌學竊意。由是專志拳棒,習輕身術,數歲藝成。所耕田在塘之南,須迂道從橋上過,方可耕作。陳能以鐵鋤點水超越而過。有巨盜泊舟塘岸,見而大驚,因徙去。

陳雖偽為力田,實則行竊。數年後,家大裕,亦不作農矣。嘗於雪夜往蘇州,一夕竊二千金歸。藏圮橋下。去時雪上無跡,回則倒著草履至南門。天猶未曙,故竊賣漿家銅具,為主人所見,縛送邑宰禁之。明日蘇人失竊,鳴縣捕之。有老捕見草履印,疑陳所為,至錫探之,則是日行竊賣漿家犯案,非能至蘇州者。其草履跡印,故示奇也。

釋後,行竊他省,道經海鹽。時陳姓以富名天下,而家中上下,俱有絕技。有幼女年及笄,尤驍勇矯捷,與婢住旁樓,司守銀室。陳思竊之而畏不敵。姑竄身入高牆,望樓中,一燈熒熒,人聲俱寂。疾下,出具燭之,見鐵柵封鎖甚固,知為藏鏹所。扳去鐵條,方欲入,忽窗環作聲,一青衣女自樓飛下,陳大驚欲遁,不及。出利刃與鬥,青衣起一足踢去之。陳遂為所執。提置樓上,見一女坐床頭,紅裳繡襭,美麗絕倫。笑謂陳曰:「子亦太不諒,欲錢,則不妨明言,何作此不良行?試問汝有何術?」陳唯唯稱不敢,固問之,曰輕身耳。女顧青衣,取大藤笆至。置樓上,令陳足履其口。不得已走之,五十餘周,汗出如瀋,遂下。蓋陳雖輕身,百餘步必一履地養力,乃可重走。女曰:「如此伎倆,亦思作賊。吾家小婢,尚可勝汝。」命青衣試之,數百周方下,並無喘色。陳愈驚,知不能免。遙瞷jiàn樓後有一窗未鍵,乘不備,聳身疾遁,女以蓮鈎蹴之,曰:「便宜汝!」不追也。

陳覺臂奇痛,星夜回里,燭之,青紫已滿。醫數月而愈。然竊心未改,後竟被獲。邑令以陳案甚多,詳置重典。臨刑呼母至,謂欲一含乳,死乃目瞑。母憐其子,袒胸使含之。陳盡力咬去一乳,恨曰:「若早勖我以正,何至今日?」

陳阿尖是無錫民間傳說中的江洋大盜,出身農家子,六七歲時曾偷了賣魚人的一條魚兩個蛋,他媽不但沒批評他,還表示出「大喜」。於是陳阿尖受到鼓勵,開始從事山賊這份他以為很有前途的職業,苦練竊技、武技,能以鐵鋤點水躍過池塘,嚇退了外鄉巨盜。

陳阿尖不僅技術好,智商也高,最經典的一次,便是雪夜潛往蘇州偷了兩千兩銀子,去時踏雪無痕,回時反穿草鞋,到無錫南門,故意偷了茶水店的一把銅壺,被主人發現,束手就擒,捆送無錫知縣進行關押。蘇州失竊案發,老捕快發現蛛絲馬跡,像極了陳阿尖所為,到無錫偵查,才知道陳已因竊銅壺被捕,從時間上算,不可能在蘇州犯案。

竊銅壺罪小,陳阿尖很快被釋放,繼續到各地行竊,後終於在海鹽吃了大虧,被一身懷絕技的美女傷了手臂,醫了幾個月才痊癒。此後技藝大打折扣,終於在某次被抓了個現行,因為積案累累,被判死罪。

臨刑前,陳阿尖說想見母親,官府同意,喚其母到開場,陳阿尖說,我想再吃一次母親的奶,死了才瞑目。陳母可憐兒子,遂袒胸露乳,不料,陳阿尖狠力一咬,將其母乳頭咬下,恨恨說道:「要是你早能教我走正道,我何至今日?」

這就是著名的「臨刑咬母乳」故事,最早流傳於無錫民間,鄒弢寫進《三借廬筆談》後,又被不少戲曲進行演繹,民國時期,可謂家喻戶曉,被拿來當成母親不能過度溺愛孩子的反面教材。

但話說回來,就算故事裏說的都是真的,陳阿尖的人生,甚至包括紀曉嵐筆下那個官宦子弟,真的是被母愛所害嗎?

當然不是,說白了,不過是將他們的失敗人生甩鍋給母愛罷了。

誠然,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不可否認,但一個人的成長,並不取決於家庭,更不能全賴母愛,公共教育、社會影響等,無時無刻都在對所有人進行塑型。

天性使然,世間孟母少,陳母多。但每個人,不管在少兒時期被母親怎麼溺愛,成人了,就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從生理、心理上斷奶,養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非要以奶水來比喻的話,母親的乳汁再甘甜,也敵不過社會餵給你的毒奶。

所以,命苦不能怨老母,媽寶、巨嬰,不過都是自我養成。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既要有向過度的母愛說不的勇氣(包括不再濫情地、無節制地讚美母愛),也要勇於承認:論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別怪母愛。

2023-05-14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後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08/191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