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國際互聯網產業中,印度碼農一向是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尤其是那些畢業於著名「神校」印度理工學院的學子,為矽谷大廠撐起了一片天。
這種「大廠熱」背後,離不開印度本土的支持。印度政府多年來對高新科技產業的投入,不僅促進了印度學子和矽谷的「雙向奔赴」,還成功讓「亞洲矽谷」在印度落地。
印度第三大城市班加羅爾,幾乎包括了國際上所有熱門高新科技公司的分部:微軟、谷歌、惠普、通用電氣......
除此之外,班加羅爾是印度的高等教育中心,擁有印度歷史最悠久的理工學院,同時也是印度的汽車樞紐、航空壟斷之都、電子製造中心,無數印度理工科學子在班加羅爾圓夢。
2022年,班加羅爾市區的人均收入超過了54萬盧比(折合人民幣4.5萬元),而2022年印度的人均收入約為15萬盧比(折合人民幣1.3萬元)。
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克邦,也沾了班加羅爾高新科技產業們的光,成為了印度GDP增長速度最快的邦之一。
繁榮背後,印度的高新科技產業到底是如何起飛的?班加羅爾憑什麼能夠成為亞洲矽谷?
真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格子襯衫亮了,圖:shutterstock)▼
同一片天空下,一個城市的兩個面相
怎麼說,或許這就是「班加羅爾摺疊」吧
(圖:shutterstock)▼
印度——卡納塔克邦——班加羅爾
所在▼
前車之鑑
1947年,印度獨立法案通過,英屬印度被分裂成為了印度自治領地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地兩個部分。隨着1950年共和國憲法頒佈,印度共和國正式成立。對當時的印度政府而言,讓人民擺脫貧困才能在根本上實現獨立和自治。
獨立之初,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還是一個國家,當時錫金也還是獨立國家,印度國家仍有很多地方權力很多的土邦,印度半島的格局還頗為不安定。
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作為一個熱衷於現代工業的民族主義領導人,在蘇聯工業化進程的啟發下,提出了通過以政府為主導的快速工業化來促進印度的經濟發展。
為了給工業化創造基礎,印度政府在1951-1956年實施了以「發展農業」為主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並同時開始建設高等教育,印度理工學院(IITs)也正是在此期間成立。
IITs是印度政府設立的學術研究機構
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兼具科研
在全印度範圍內共有23所▼
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良好基礎,印度政府緊接着提出了第二個五年計劃(1956-1961),並將公共部門發展和快速工業化作為印度的主要發展目標。由於國家資源有限,而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源,印度政府只能集中力量先發展部分城市。那麼問題來了,工業區該建在哪裏?
一個國家的民族工業發展狀況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前途
(比萊鋼廠,尼赫魯時代的重點項目)▼
二戰期間,許多曾經發展良好的城市飽受戰爭摧殘,還時常因為宗教等原因發生暴力流血衝突,不再具備發展工業的優勢。
最典型的莫過於加爾各答,其曾在英國殖民期間憑藉優良的港口條件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地,也是曾經英屬印度孟加拉省的首府。
曾經的「孟加拉省」相當於今天的印度西孟加拉邦+孟加拉國
加爾各答作為首府,管理的範圍比今天要大得多▼
加爾各答的繁榮,離不開港口
加爾各答軍港對英屬印度而言很重要
(圖:wikipedia)▼
但在二戰期間,加爾各答屢次遭受日軍侵襲,其城市活力還因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而大受影響。隨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原來的英屬孟加拉省也被雷德克里夫線分為加爾各答所在的印屬西孟加拉邦和由巴基斯坦管轄的東孟加拉邦。
英國統治時期,加爾各答是恆河流域最重要的出海口但如今孟加拉國不再屬於印度了。
(先是作為東巴基斯坦,然後是獨立的孟加拉國)
加爾各答的地位就很尷尬(和孟加拉國處於競爭關係)▼
1967年開始,以納薩爾派為代表的印度左翼極端主義者在西孟加拉邦開展的暴力運動,對加爾各答及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在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期間,由於加爾各答距離孟加拉國的邊境僅為67公里,無數孟加拉難民湧入加爾各答,讓加爾各答不堪重負。這個曾經經濟貿易中心就這樣日益衰落,成了甘地口中的「垂死之城」,許多工廠和企業紛紛關閉或搬走。
1986年,加爾各答貧民窟(圖:wikipedia)▼
有了加爾各答的前車之鑑,也為了印度經濟能夠長期的穩定發展,印度政府選擇將目光看向更為保險的南部。
得天獨厚位於南印度德干高原中部的班加羅爾,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在殖民時期,這裏作為英屬印度土邦之一的邁索爾王國的首府,並憑藉極佳的區位優勢吸引了英國軍隊駐紮,同時也是土邦中最早發電和最早修鐵路的王國。
印度南部,邁索爾王國故地▼
看來,邁索爾地區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高
這是一個在19世紀末就有女校的地方
(圖:merepix.com)▼
英國殖民者也對班加羅爾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投資建設,還在此建立起了軍工廠和礦場。在印度工業之父賈姆希德吉·塔塔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拉姆齊幫助下,班加羅爾在1901年建立起了印度最早的理工學院:印度科學理工學院(IISc),擁有深厚的高等教育基礎和人才優勢。
這是一所很high level的印度高校
(圖:twitter@MisraSambuddha)▼
良好的工業發展條件,促使班加羅爾搭上了印度國家工業化的快車。班加羅爾所在的邁索爾州州政府也迅速響應國家政府的號召,建立了城市改善信託等機構專門負責首府班加羅爾的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
20世紀50年代,城市改善信託就率先在班加羅爾西部建立了Rajajinagar工業區。而後成立的班加羅爾發展委員會更是掀起了該地區工業發展的浪潮。
幾十年來,這個工業區不斷建設發展
衍生出了配套的商業區和生活社區
(圖:shutterstock)▼
該地區工業的發展,還離不開發達的交通條件。1951年,印度政府推動建立了印度南部鐵路區,將南部各省之間相互獨立的鐵路管理機構合併,其中包括班加羅爾所在的邁索爾州所擁有的740英里鐵路。
而班加羅爾正位於印度南部公路和鐵路系統的中心,便成為印度南部的交通樞紐。
印度公路網,班加羅爾居於關鍵地位▼
班加羅爾市區內的公交線路也很發達
(圖:shutterstock)▼
在受教育機會和工作機會的吸引下,無數人湧向班加羅爾,讓它在1961年就成為印度第六大城市,人口超過120萬。
後來幾十年裏,班加羅爾的製造基地不斷擴大,城市建成區也不斷擴大,從1949年的69平方公里增加至1979年的161平方公里。班加羅爾通過工業發展實現的快速繁榮,就這樣深深地刻在了這座城市的基因中。
城市發展前景向好,引來大量勞動力湧入
加速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帶來人口增長▼
20世紀50年代,是一直被印度人民懷念的「尼赫魯時代」。而班加羅爾的發展並未止步,幸運之神再一次眷顧了班加羅爾,不過這一次的幸運之神來自美國。
在經歷了1969-1970年的滯脹危機後,新自由主義經濟在美國盛行,美國本土許多大型製造公司開始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面對美國工人日益頻繁的勞工運動,以及政府持續推出的多項保障工人權益的法案,企業紛紛選擇將相對廉價,且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部門移向海外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通過僱傭當地的廉價工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用大白話說就是——找外包代工更便宜
(印度工廠1970,圖:twitter)▼
同時,這些企業利用其他國家在工人權益保護上的缺陷,建立「血汗工廠」。而發展中國家則紛紛敞開大門,迎接來自美國的投資和就業機會。印度,當然也在此列。
這是後發國家產業升級路上的陣痛
這條路,註定是艱難坎坷且荊棘密佈的
(印度電子廠,圖:shutterstock)▼
班加羅爾這種具有良好工業基礎且勞動力充足的城市,顯然是美國公司青睞的業務外包目的地。而且,班加羅爾的時差和美國剛好為12小時,可以和美國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跨國生產。
1985年,隨着第一家跨國公司「德州儀器」在班加羅爾落地,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如奔馳、沃爾沃、通用汽車等都選擇在班加羅爾設立分部。
時代滾滾向前,80年代已是過往這一次,輪到中國企業出海了
(圖:shutterstock)▼
IT崛起
20世紀90年代,隨着通信技術發展而迅速崛起的IT行業,則讓外包部門的從業者,從製造業的工人擴展到大廠的程式設計師。
1992年,為了抓住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機會,印度政府提出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在班加羅爾複製新加坡優質的基礎設施,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科技產業園。
當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氣勢如虹
試問,誰不想跟他們多學習一個?
(獅城1996,圖:壹圖網)▼
1998年,班加羅爾國際科技園(ITPB)在當時位於班加羅爾中部以東約16公里的懷特菲爾德郊區開業。從此,班加羅爾的IT產業開始騰飛。短短二十多年間,班加羅爾的註冊IT公司就超過了67000個,其中包括甲骨文、谷歌、因特爾等知名大廠。
這個科技園,見證了印度IT產業的發展變遷
它不單是園區,更是「印度夢」在現實中的投射
(圖:a-itrust.com)▼
在跨國IT企業的帶動下,印度本國的IT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建立起了包括Wipro、Infosys、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等印度本土大廠。
2019年,班加羅爾已經擁有16個科技園區,產業也從IT行業擴展到了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產業,完成了從傳統工業城市到「亞洲矽谷」的華麗蛻變。
產業發展,帶動個體命運的流轉
因此,有些印度人乘着歷史的進程
當上了大廠高管,甚至做到了第一把手
(圖:shutterstock)▼
自2000年以來,為了支持IT行業的發展,印度政府在各個方面上都鉚足了勁,尤其是着重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教育的投資,出台了包括印度國家科學、技術和創新政策等多個相關政策。
印度的「全民IT熱」就此引發,印度平民們更是將考入理工科院校看做實現階級跨越,掙脫種姓枷鎖的重要途徑。
大廠印度高管的例子,讓印度人意識到
原來代碼敲得好,是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
(編程書專賣店,圖:shutterstock)▼
2020年,印度各個理工學院的聯合入學主考試,就有約635萬考生參加。但其中只有百分之二的考生,能夠拿到後續參加聯合入學高階考試的資格。
考生們還要通過高階考試,才能拿到通往各個名校的通行卷。其中,最難的印度理工學院每年約錄取13000名本科生,錄取率約為0.5%。
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
看這架勢,怕不是衡水模式印度分水
(圖:digitallearning.eletsonline)▼
在如此巨大的入學難度面前,印度也颳起了「補課」之風,考生們不得不在考試前進行為期2-4年的補習。為此,印度衍生出了龐大的聯合入學主考試培訓產業,不同地區還出現了不同的金牌考試教練和考試學院,比如印度著名的「補習之城」——哥打(Kota)。
補習機構:您來了,我們培養您孩子
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
(圖:twitter@apolloclasses)▼
為了在這裏上兩年輔導班,考生要支付34萬至50萬盧比不等的學費,還有至少15萬盧比一年的住宿費用。為了保留考試資格,學生還要同時支付正規學校的學費。
巨大的入學壓力和經濟壓力,壓垮了不少學生,甚至導致了學生自殺,但每年依舊有學生源源不斷地進入教培機構,為前途而奮鬥,考生們的課外輔導比例甚至高達90%。
現象背後,是印度普通人想要通過努力
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景(圖:shutterstock)▼
總體而言,印度的高新科技產業依舊面臨着許多問題,其創新和製造能力依舊和美國的高新科技產業有相當大的差距。
在全球生產鏈中,印度主要還是負責中下游的研發生產環節。而印度頂尖的這幾所理工學院也一向因為科研產出成果不夠豐碩而受到質疑,經常被調侃為為矽谷培養「預備役」。印度本土培養的許多學子,帶着工作技能,奔赴大洋彼岸尋找未來。
印度向美國輸出的不止有咖喱和程式設計師
還有印度style(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