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習近平慘被14國拋棄!第一份供應鏈事務國際協議達成

—習近平自食惡果! 美等14國達成里程碑式協議

資料圖: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印度總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出席了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成立典禮。Jonathan Ernst/路透社資料圖片

為了防止在全球供應鏈上受到中國牽制,美國和另外13個來自「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的國家,於美國時間周六(27日)於底特律舉行的IPEF部長級會議上,宣佈締結一項供應鏈協議。該協議是IPEF的14個參與國自去年5月成立以來的第一份協議,也是第一份有關供應鏈事務的國際協議。 

綜合外電報道,新訂立的供應鏈協議強調在危機期間確保「替代供應鏈」的合作,以免出現像中國2021年限制柴油機廢液(油渣)出口,導致其全球供應出現緊張的情況。根據協議,各國將成立一個供應鏈理事會,以加強參與國之間的合作。該理事會將監督14個參與國政府是否限制任何對供應鏈有負面影響的行動,擴大投資以實現供應鏈的多樣化,改善物流,並進行聯合研究和開發。 

IPEF包括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新加坡、汶萊、新西蘭和斐濟。除了最近達成的供應鏈協議外,其他3個關鍵領域,即貿易、清潔經濟和公平經濟的談判仍在進行中。 

中國猛烈抨擊IPEF的成立,中共黨媒《環球時報》在周日(28日)聲稱,IPEF供應鏈協議是一個「缺乏實質性貿易協議」的「危機應對網絡」。它還說,參加IPEF的大多數國家也是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成員,暗示這些國家應該遵守RCEP列出的供應鏈規則。 


包圍圈.......

大陸劉曉博說財經/今天(5月29日),外交部發言人的一則「答問」,把「IPEF」這個組織和它正在進行的「對中國經濟的合圍」,擺上了國內媒體的頭版。

「IPEF」,是美國主導的多邊經濟合作機制「印太經濟框架」的英文簡稱。2022年5月,在拜登訪問日本期間正式宣佈啟動。

美國之所以要成立「IPEF」,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為亞太乃至全球提供「中國以外的替代選項」。說白了,成立這個組織就是要在經濟的關鍵領域跟中國脫鈎,打壓中國「世界工廠+超大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吸引力。

由於美國的縱橫捭闔,除美國之外有13個國家成為IPEF的初始成員國,它們是:

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斐濟。

IPEF成員國人口佔全球的31.5%,經濟總量佔全球的40%,進口額佔全球的31%,出口額佔全球的21.5%。

可見,IPEF的實力不容小覷。

最近兩天,IPEF(印太經濟框架)的部長級會議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舉行,14個初始成員國均出席。

會議在供應鏈領域達成一項重要協議,以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美國商務部興高采烈地宣稱: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的協議,旨在通過合作活動和每個IPEF合作夥伴採取的單獨行動,提高供應鏈的彈性、效率、生產力、可持續性、透明度、多樣化、安全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

1、成立IPEF供應鏈理事會,共同制定針對關鍵部門和關鍵商品的具體行動計劃;

2、建立危機應對網絡,針對可能發生的供應中斷,向成員國發出早期預警,以進行更密切的協調,最大限度減少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3、組建新的勞工權利諮詢委員會,以促進可持續貿易和投資,並為尊重勞工權利的企業提供投資機會。該委員會將由政府、工人和僱主代表組成。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供應鏈協議將深化美國與印太地區合作夥伴的經濟合作,幫助美國公司在這些區域開展業務,並提高美國的全球競爭力。

反過來,我們可以推導出:中國的利益將會受損,未來無論是獲得關鍵零配件,還是向國外出口有技術含量的產品,都將受到制約。

其實,在今年1到4月的中國對外貿易中,美國不斷干擾中國供應鏈、產業鏈的負面作用已經開始顯現。

下圖來自海關總署官網,是1到4月中國主要進口商品的金額、數量和同比變動情況。

1到4月中國,中國進口額(美元值)同比下降了1.9%。傳統商品的進口普遍是增長的,只有高新技術類產品普遍下滑,總額下滑了19.3%,其中集成電路進口數量同比下滑了21.1%。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拉幫結派,發動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控制半導體產品向中國大陸地區的出口。

中國是全球產業鏈的一部分,只靠中國人消費,每年不需要進口5400億個集成電路(2022年數據)。這些進口的集成電路,被安裝在汽車、家電、手機等機電設備上,出口到了全世界。

當中國拿不到足夠數量的半導體等關鍵配件時,出口勢必受到影響。

下圖來自海關總署官網,是1到4月中國主要出口商品累計出口額(美元值),以及跟去年同比相比的增減幅度。

表格的最下面一行告訴我們,中國1到4月高技術產品對外出口減少了13.4%。

今年1到4月中國出口表現強勁,主要是靠汽車、鋼材、成品油、箱包、陶瓷產品的增長維持的。

成品油?這難道不應該是中國進口的商品嗎?怎麼成了大幅飆升的出口商品?這裏我就不給出答案了,大家應該能想明白。

總之,當美國使用其技術優勢、專利優勢,尤其是以軍事力量為支撐的長臂管轄優勢,拉攏、脅迫一幫小弟入群,聯手針對中國的時候,市場的確感到了壓力。

供應鏈只是美國在IPEF(印太經濟框架)中的一張牌,這個組織有四大支柱,分別是:貿易、供應鏈韌性、清潔能源和脫碳、稅收和反腐四個支柱構成。分別代表了互聯經濟(Connected Economy)、韌性經濟(Resilient Economy)、清潔經濟(Clean Economy)和公平經濟(Fair Economy)。

美國為了「團」到足夠的國家(地區)參與,採取了空前的低門檻。只要你願意參加其中一個門類的談判、協作,就可以「入群」。

IPEF(印太經濟框架)從表面上看,類似一個貿易協定。所以參加的國家就降低了「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心理負擔——我參加的是經濟合作組織,不是軍事、政治對抗組織;而且門檻低,不涉及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容易在議會獲得通過。

如果需要開放市場、降低關稅,這個群根本建不起來,因為其中兩個最大的國家——經濟總量最大的美國、人口最多的印度,都無法參與。

自由貿易協定,往往由一個大國來牽頭,以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為「誘餌」,通過大國讓利、吸引中小國家一起玩。

美國已經玩不起開放市場、降低關稅了——貿易逆差比較大,國內民粹主義崛起,認為美國加入各種多邊的貿易協定都是吃虧,都會讓國內就業機會流失。

川普之所以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美國退出後更名為「CPTPP」),拜登上台之後也不敢重提加入(CPTPP),就是這樣原因,因為選民不支持。

印度之所以拒絕加入CPTPP、RCEP,主要原因是國內產業競爭力尚不強,此時貿然開門必然嚴重影響民族經濟發展。

所以,美國在IPEF(印太經濟框架)上打「低門檻牌」,一方面可以爭取更多國家參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國內反對聲音。

資料圖

說白了,就是想在不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的情況下,組一個反對中國的「群」,建一個跟中國部分脫鈎的抓手。

所謂四大支柱,美國最看重、最優先啟動的,就是供應鏈這個支柱。其目標,就是打壓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把中國經濟框死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不讓中國邁向高端。

此外,美國此舉還有架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含義。RCEP醞釀多年,是一個中國全面參與,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發揮影響力的貿易協定,成員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十國。

拿IPEF的名單對照一下,你會發現:15個RCEP成員國,有11個加入了IPEF。沒有加入的只有: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

在亞太地區,還有一個具影響力的貿易協定,這就是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最初是奧巴馬政府主導的TPP,已經達成了協議,但川普上台之後宣佈退出。後來在日本、新加坡等國的努力下,繼續推進,目前成員國有: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新西蘭、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和秘魯。今年3月,英國被接納為成員國,讓這個協定開始有全球色彩。

跟RCEP相比,CPTPP的門檻更高,是一個緊密型的貿易協定。目前中國和中國的台灣省都希望加入。

CPTPP的「入群」採取「一票否決制」,只要正式成員有1個反對,希望加入的國家(地區)就需要「下次再說」了。中國要想加入,表面上看需要過澳大利亞、日本、墨西哥、加拿大等關,但其實背後還是美國說了算。

如果中國加入CPTPP,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包圍,避免一些企業向越南、墨西哥等國家轉移。如果在美國操縱下,台灣地區率先加入,那麼情況可能就會更加複雜。

總之,IPEF和CPTPP,是美國給中國經濟設置的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我們要殺出重圍,一方面需要國際間的合縱連橫、鬥智鬥勇;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必須在關鍵科技領域實現突破,用實力說話。

目前的當務之急,則是穩住經濟和就業。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 劉曉博說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31/190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