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UTERS/Aly Song
芬蘭非政府組織「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最新報告指出,中國是全球頭號污染國家,今年第一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下歷來單季最高紀錄。路透社資料圖片
中國周二(16日)公佈最新數據,青年失業率升破20%,4月零售額、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均低於預期,這再次表明疫情過後中國經濟並沒有復甦。但另一方面,芬蘭非政府組織「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最新報告指出,中國是全球頭號污染國家,今年第一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下歷來單季最高紀錄。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正走回頭路,繼續依賴成本低但污染度大的能源,恐怕中國距離「碳中和」目標愈走愈遠。
這份報告發表於英國氣候新聞網站《碳簡報》(Carbon Brief)。網站引述芬蘭非政府組織「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上周五(12日)公佈,與去年相比,中國2023年前3個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創下超過30億公噸的歷史新高。
中國改善空氣質素走上回頭路?
報告的作者勞里.糜偉(Lauri Myllyvirta)和中國分析師齊秦(Qi Qin)在報告預料,今年度中國碳排放量勢必創下新高:「展望今年剩餘時間,政府對經濟增長的關注意味着中國的排放量,可能會在2023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超過2021年的峰值。」
報告分析,這增長是由於中國年初解除防疫限制後,經濟開始反彈,製造業和建築業的刺激措施,以及降雨量少和持續乾旱導致水力發電疲軟所致的。碳排放量增長的第二大原因是建築材料產量增加,主要是鋼鐵和水泥。
不過,中國碳排量增加的趨勢備受全球關注,令人質疑中國近年致力改善的空氣質素,恐怕會走上回頭路,尤其是在北京。2021年,中共官方訂下2030年為該國碳排量最高的年份,之後逐年下降,並在2060年達到「零碳排」。
中國經濟仍未走出衰退期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碳排量增加,卻未能如實反映在中國的經濟表現。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16日)發表的最新經濟數據,遠遜市場預期,顯示內地經濟受出口疲弱影響。其中,工業生產表現令人失望,4月按年增長5.6%,按月僅錄得0.12%增長,遜於市場普遍預期的10.9%。
另外,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五(12日)的數據顯示,中國4月份的通脹率,連續第3個月回落,同比僅上漲0.1。
中國金融學者司令周二(16日)對本台指出,官方數據反映通貨膨脹率下跌,產品在市場難以銷售,亦導致工業生產表現疲弱。而疫情後中國經濟仍未走出衰退期,整體表現受第二產業拖累,相信中國政府目前面臨相當大的難關。
司令說:中國如果要靠工業,中國政府現在是束手無策的,只能依靠傳統大水漫灌,搞工業讓經濟上升,只能依靠這種方法讓經濟增長,但由於這個增長動力是有限的,無法抵銷整個中國經濟巨輪嚴重下沉的情況。
分析:煤電依然在中國佔主導地位
外界關注,近年中國核電廠全速發展,新能源車大行其道,天然氣使用增加,惟中國碳排量不降反大升,污染問題為何仍然嚴重?
司令指出,事實上中國仍依靠傳統煤電,來支撐整個中國工業經濟,不管公共或民用都依靠這種高污染、高能耗的發電模式,因此中國與「碳中和」目標愈來愈遠。
司令說:整個中國現在如果想促進整個工業經濟領域發展,勢必大量依賴對於能源的巨大增長需求,煤電帶來的污染,可以說是所有發電模式中最嚴重。我們不能依靠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就認為,現在中國核電好像超過法國傳統核電大國的水平,事實上中國遠遠沒有達到西方國家在能源供給上的清潔度。
中國近年積極建設新能源,包括北京在加快推進核電項目,聲稱期望在2025年之前擁有新能源70GW的運營裝機和30GW在建裝機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