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被拯救的人類文明奇觀——圓明園、敦煌、羅馬古城、巴黎聖母院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

如今,巴黎聖母院仍處於災後修復中。

為了彌補人們一睹偉大古蹟的心願,去年1月,法國電信子公司 Orange在法國拉德芳斯區推出巴黎聖母院主題的 VR項目《永恆的巴黎聖母院》。人們可以通過沉浸式體驗重新走進巴黎聖母院,與古老的巴黎文明對話。

近日,據 Orange透露,該 VR項目上線前6個月就接待了約5000名遊客,一年後曾轉移到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地下停車場,又陸續接待了6萬名遊客。

可見,歷史遺蹟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VR、AR技術正在為歷史遺蹟提供新方向

歷史文化古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作為歷史的見證,有着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不過,建築也容易受到歲月的侵襲,流傳下來實屬不易。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專家鄭時齡曾說過,「好的建築保護,並不是一味把它們修繕成紀念館,僅限於空間外形供人瞻仰,而是還原當時的歷史環境,重塑建築與人的交互功能」。

隨着VR、AR技術的產生,通過技術復原不僅可以更全面地展示古建築,使其脫離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展出效果和展出效率,還能起到有效地保護作用。

比如,被稱作「看一眼少一眼」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使用 VR技術逐步把莫高窟700多個洞窟,2000多身彩塑,45000平米壁畫通過 VR的形式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體驗敦煌千年的佛教藝術,為保護和傳承敦煌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做出了新的探索。

此外,相較於傳統的技術手段,如,講解機只能提供音頻,形式不是很豐富;電視播放視頻的講解方式,人多時觀看體驗不好;機械人講解技術不夠成熟,且實現成本相對較高,VR/AR技術則能夠帶來很多新的效果。

近年來,國家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啟動「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利用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展示平台終端,將一系列數字文化資產輸送並展示在平台或場所前,使文化資產達到活躍的狀態。它不僅保護了歷史文物和遺產,而且促進了旅遊業、文化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如今,通過使用VR、AR技術,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許多知名建築的身影。

VR、AR技術重現歷史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距今約5300年-4300年之間,良渚古城遺址是出土發掘出來而來,地面上沒有太多可供觀賞的實體遺址。良渚方面一直在尋求合適的手段來復現遺址。在引進了AR眼鏡後,遊客只需看向館內陳列的文物,眼前就會清晰地浮現出雕刻在文物上的符號、圖騰等信息,耳邊還會響起專屬的音頻解說,生動獨特的體驗方式讓遊客對5000年前的良渚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曾侯乙編鐘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自1978年出土以來,只被敲響過三次。觀眾參觀時,只能遠遠看着被圍起來的編鐘,而不能聽到來自2000年前的聲音。而在AR視角下的「曾侯乙編鐘」,觀眾可以看到鐘的不同形態,還可以親自敲響曾侯乙編鐘,和傳世寶物進行深層次的互動。

圓明園

圓明園這座皇家園林、曾經與紫禁城並重的清代政治中心,帶着歷史的滄桑,向我們訴說那一段遠逝的輝煌。通過使用AR技術,可以在真實的圓明園遺址背景中增強重建景物,這樣一來,觀眾可以通過AR技術在遺址現場實時觀看昔日的圓明園壯麗輝煌景象,同時圓明園遺址風貌又得以完整地保持。結合歷史場景和故事,可以一邊參觀圓明園,一邊聽着AR眼鏡生動的講解。

古羅馬城

羅馬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都,也是重要的古文明發源地,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文明。為了讓各地的人們都能了解這一文明的興衰,數字考古學家Bernard Frischer帶領團隊利用VR還原了古羅馬遺蹟,「重現」了公元320年的古羅馬城。

研究團隊通過翻查典籍及考古研究,再利用VR等技術,構建了古羅馬城的3D模型。大到鬥獸場及萬神廟小到每一條大街小巷,團隊清晰再現了這些建築,包括那些精美的壁畫和裝飾。專家們還根據考古學家的意見,恢復了一些後來遭到破壞和污損的雕像和紀念碑原貌。

小結

VR、AR技術的產生,讓已被毀壞歷史文明遺蹟能夠重現,一些岌岌可危的歷史遺蹟,也可以提前存檔。

VR、AR復原後的虛擬場景能讓人們親臨現場感知每個方位的場景,甚至與歷史名人面對面,一睹其風采,能夠彌補很多此類歷史建築的遺憾。

其實,敬畏歷史遺蹟不一定要執着重建,創新改造也許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VRAR星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16/190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