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家樂福中國遇挫 分析:大集團抱團觸動當局

家樂福近日關閉了其在上海的首家會員制超市,而會員店曾被家樂福視為轉型的契機。圖為2012年3月19日,鄭州市家樂福門店被曝以三黃雞充當柴雞販售而遭查封。

家樂福近日悄然關閉了其在上海的首家會員制超市。家樂福在上海的另一家會員店也於4月初關停。至此,家樂福在上海僅剩下兩家會員店。這家零售巨頭到底怎麼了?

家樂福的首家會員店位於上海浦東新區成山路。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報導,該店的透明卷門上張貼着通知稱,因業務調整,該店於2023年4月28日停止營業。持有該店會員卡的顧客可在上海其它家樂福會員店、門店及線上家樂福小程序繼續享受會員權益。持有該店購物卡的顧客,仍可在上海其它家樂福會員店和家樂福門店正常消費。

在場的一名家樂福工作人員表示,自己並不清楚具體狀況,所有信息以上述通知為準。

除了這家會員店之外,中國媒體報導,今年4月初,家樂福在上海中山公園的會員店已經關停。家樂福方面稱,該店關閉的原因是與業主存在糾紛。

目前在上海,家樂福會員店只剩下南翔和青浦兩家門店。

會員店業務是家樂福中國在2021年推出的項目,曾被家樂福視為轉型的契機。2021年10月中旬,當時的家樂福高層表示,未來家樂福會員店將逐漸擴大全國佈局,計劃未來三年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更多新一線城市拓展100家付費會員制的會員店。

然而一年半時間過去,家樂福首家會員店卻已閉門謝客。

會員店開業首日遭遇品牌商「撤離」

2021年10月22日,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首家會員店正式開業,但開業第一天就遭遇了困境。

《第一財經》當時報導,開業當天深夜,家樂福內部人士透露,開業這天,有大量品牌供應商表示不再與家樂福合作,因為其直接競爭對手給這些品牌供應商下了「二選一」的規定:如果要與家樂福會員店合作,就不能再與對手會員店合作,如果選擇對手會員店,則不許再與家樂福會員店合作。

22日晚接近11點時,家樂福會員店官方微博在一封公開信中稱,開業第一天,競爭對手向供應商施壓,回購買空相關商品。自籌建到開業,競爭對手一直向一些品牌施壓,甚至在開業當天,部分品牌不堪壓力,不得不到現場掃貨,買斷其所有商品。此外,家樂福還不斷接到品牌不再繼續合作的消息。

儘管家樂福在公開信中並未直接點名給品牌施壓的競爭對手是誰,但其內部人士透露,其所指的競爭對手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規模的會員店品牌。家樂福方面還稱,已經向相關部門舉報。然而,中國媒體至今沒有報導任何有關舉報結果的消息。

曾在中國公司任市場部高管的旅美政經分析人士陸遠行認為,家樂福所遭遇的是一種帶有中共政府背景的打壓,這才是導致其投訴無果的原因。

陸遠行5月1日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家樂福中國的母公司是蘇寧易購,「蘇寧作為一個大型民營企業,在中國能發展到這種規模,一定有後台。但家樂福遭遇的明顯是不正當的競爭,遭受打壓後舉報,結果卻不了了之,一直到它關店都沒有任何下文。這就說明它的後台實際上沒有起到作用。也就是說,它的後台力量遠遠沒有打壓它的勢力強。」

他還表示:「蘇寧是在中共前黨魁江澤民當政時期發展起來的,那一波政治勢力在目前的中共政壇基本上已經過氣了,就是失去了權力。因此,雖然他們還有很大的勢力,但和目前的當權勢力是無法抗衡的。」

蘇寧收購了曾經的「零售之王」

自1995年進入中國一直到2008年,法國大型零售集團家樂福在中國開始快速擴張。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廈門,再到二三線城市,家樂福以合資的方式大開門店,數年位居外資商超開店數量榜首。

有數據顯示,2004年,家樂福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達57家,而同期沃爾瑪的門店僅有27家。從那一年開始,家樂福的擴張加速。到2010年,家樂福門店的數量已達249家,遍佈23個省份,成為中國的「零售之王」。這6年間,新增的門店數量是此前9年所開門店的三倍多。

然而,到了2010年7月,陝西西安的一家家樂福門店關閉。這是家樂福首次關閉在中國的門店。從此,家樂福迎來了連續不斷的焦慮時刻。在陸續關閉4家門店後,家樂福陷入有意出售其中國業務的傳聞中,其當年的銷售額也被沃爾瑪趕超。

2012年,家樂福中國的業績和利潤雙雙下滑,家樂福欲出售中國業務的傳聞甚囂塵上。

2018年底,家樂福中國被收購前的資產總額為115億元(人民幣,下同),負債約138億元,賬面淨資產是負值。多年巨虧之下,家樂福撤出中國的傳聞不斷。

2019年6月23日,蘇寧易購發佈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出資48億元等值歐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後,蘇寧易購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家樂福集團持股比例降至20%。

然而,這筆重磅收購併未改變雙方的命運曲線。經過兩年的磨合後,家樂福中國的業務並未出現起色,到2021年上半年,家樂福中國仍在虧損。而蘇寧更陷入風雨飄搖之中,不得不考慮拋售這項非核心資產。

除收購家樂福中國外,蘇寧還曾花200億元入股恆大地產。而這200億則被蘇寧的員工認為是拖垮蘇寧的敗筆。

張近東跟許家印喝「交杯酒」花了200億

2017年9月20日,恆大老闆許家印帶着恆大高管團隊到訪蘇寧總部。當晚,一張許家印與蘇寧易購前董事長張近東喝交杯酒的照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熱傳。當時很多人都在猜測:一個零售大佬,一個地產大佬,這是遇到了什麼高興事?直到這筆戰略投資公佈,外界才意識到這杯酒的價值高達200億。

一個半月後,恆大發佈重磅消息:蘇寧控股集團旗下蘇寧電器集團之全資子公司南京潤恆將向恆大地產戰略投資200億元,恆大地產增資擴股完成後,南京潤恆將持有其4.7%的股份。

公告稱,蘇寧易購與恆大在資本合作的同時,將在商業物業定製、基建物資供應鏈及金融服務、智能家居與智慧物業服務、房產銷售O2O模式創新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蘇寧易購斥巨資投資恆大地產時,正在打造「兩大」(蘇寧廣場、蘇寧易購生活廣場)、「兩小」(蘇寧小店、零售雲店)、多專(蘇寧極物、蘇寧體育、蘇鮮生)的多業態智慧零售格局。作為頂級房地產商,恆大可以為蘇寧易購的這些佈局提供落地場景。

更重要的是,如果恆大地產成功在A股借殼上市,蘇寧易購這200億投資的升值空間巨大。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020年11月,恆大曆經4年的借殼上市最終宣告失敗。與此同時,恆大還接連遭遇了當局銀根收緊與「三條紅線」政策的雙重打擊。在此情況下,張近東再伸援手,根據補充協議,蘇寧易購暫不收回其價值200億的投資,而是將它轉成了恆大地產的股權。

而那時的蘇寧易購也已經債務壓頂。事實上,在恆大A股上市失敗前,市場對於蘇寧易購的預期就已轉向負面。2020年7月,蘇寧易購的股價開始出現下跌趨勢;2020年8月,蘇寧易購的債券價格也開始明顯走低。

蘇寧易購本想借着投資恆大而大賺一筆,結果這筆投資卻失敗了。

2020年底,蘇寧易購不得不開展一系列自救措施,包括大股東質押股權、轉讓股份、轉變定增募資用途用於償還債務和補充流動資金、拆分旗下業務進行融資等。

2021年2月,中國信用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將蘇寧易購的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當時有評估認為,整個蘇寧系的債務規模可能超過2000億元。

2021年7月,蘇寧易購的控股股東及股東將所持公司16.96%的股份轉讓給中共南京市國資委牽頭成立的新零售創新基金。轉讓完成後,蘇寧易購處於無實控人狀態,蘇寧易購正式告別了張近東時代。而接手的是阿里巴巴。

截至2022年9月30日,阿里為蘇寧易購最大股東。蘇寧易購2022年三季度財報顯示,阿里子公司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達19.99%。

蘇寧易購頻頻「被破產」

債務危機籠罩的蘇寧易購於2022年又頻繁陷入破產傳聞。2022年11月下旬,市場上沸沸揚揚的消息稱「蘇寧易購被申請破產」;在此前的11月初,互聯網上傳言蘇寧易購「被供銷社收購」;在更早的7月,網上有消息稱「蘇寧易購破產清算」。蘇寧對此均發聲否認。

陸遠行認為,這種事在中國不可能是無中生有,「它是五毛水軍在進行所謂的輿論引導,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一個正常的公司身上」。

他說:「蘇寧易購被反覆傳出破產傳聞,事件背後一定是有勢力,尤其是政治勢力在起作用。其實說白了,這種情況就是有人要讓它破產、搞倒它,不把它整到破產不罷休,所以一次一次地在傳。它自己的業績確實也是不好。」

陸遠行還表示,在中國市場上,一家企業很容易受到來自競爭對手和官方的變相打壓,「因為它不是一個規範的市場,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法治存在。只要你的勢力大過別人,就可以在市場上對對手進行一些非法的打擊,就像家樂福中國這樣,一開業就遭遇了不正當競爭,完全沒有公平可言,它的投訴也毫無用處。」

蘇寧易購、恆大、阿里聯手「抱團取暖」

中國媒體曾評論說,在資本的版圖上,深諳運營之道的張近東「左牽馬雲阿里巴巴,右擁恆大家印,可謂是悄無聲息地狂飆突進,一舉打造了三強交匯的局面」。

早在2015年8月,蘇寧便牽手阿里。阿里以約283億元的戰略投資成為蘇寧易購第二大股東;蘇寧易購斥資140億元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阿里新發的股份。

而許家印與馬雲更是早已牽手。2014年6月5日,阿里與恆大宣佈達成足球戰略合作,阿里斥資12億元人民幣入股恆大足球俱樂部,與恆大分別擁有恆大足球俱樂部50%股權。

中國媒體評論稱,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大佬交叉持股焉知不是一種抱團取暖?」

分析:大集團「抱團取暖」觸動當局敏感神經

對此,陸遠行表示,在中國,公司和集團之間的投資和持股,一方面是基於市場本身的原因,即認為投資能夠獲得回報、賺取利潤。另一方面則可能涉及私人關係,例如個人交情,或者雙方的背後老闆屬於同一勢力。如果涉及到敵對勢力,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恆大、阿里和蘇寧易購都是在同一時期,即上世紀90年代、中共前黨魁江澤民執政時期發展壯大。因此,它們背後的政治勢力應該都是屬於同一派系。」

他表示,張近東和許家印當時喝交杯酒的事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說他們是有意為之,意味着兩人已經結盟或者是有着非常深厚的私人關係,已經不是簡單的經濟上的合作、公司之間的合作問題了,而是顯示了他們的關係非常親密,已經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馬雲的入股也是同樣的原因,他們之間確實存在着利益關聯。」陸遠行表示,「這種情況當時也被中國的媒體解讀為在『抱團取暖』。他們為什麼要抱團取暖?就是因為這幾年無論是恆大還是阿里、許家印還是馬雲都受到了中共現政權的打壓,根本原因是他們背後的政治勢力屬於中共前黨魁時期的派系,與現任執政者屬於政敵關係。」

他說,這些政治勢力透過這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因此,當權者一定會在經濟領域裁斷他們的收入,打破他們的壟斷,所以要打壓這些看起來是民營公司的企業,實際上還是高層政治鬥爭的一個延伸。當權者希望重新洗牌,讓自己的勢力來掌控這些公司。」

「而這些受打壓的公司可能面臨這種危局,因此他們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但是這樣做實際上更加糟糕,因為執政者擔心這些勢力壯大,團結在一起勢力就更大,從而與政府抗衡,甚至左右國家的局勢。因此,他們越是抱團就越是會觸動當局的敏感神經,遭受更強硬的打壓。」陸遠行說。

近兩年來,中共監管機構對科技企業發起了一系列打壓行動,以控制習近平所稱的「資本的無序擴張和無節制增長」。習還想在他的「共同富裕」的「治國理念」下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在此期間,阿里巴巴、騰訊、滴滴出行等公司紛紛遭到審查和罰款。2021年4月,中共監管機構對阿里巴巴集團開出182.28億元的創紀錄罰款。

2020年,中共針對房地產企業出台了「三條紅線」政策,限制了開發商獲得的貸款。這些政策衝擊了開發商,並壓垮了中國負債最多的房地產公司之一的恆大集團。

對於中共的「三條紅線」政策,大部分上市房企都至少在其中一項超標;恆大是三條紅線都踩到的過度借貸型地產商。因此,自2021年初以來,恆大融資嚴重受限,無力償還許多債務,包括上游供應商、合作建材商和包工等單位的欠款。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05/189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