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熟悉的一幕正回到美國!北京五味雜陳

拜登政府綠色能源激勵措施的推動下,加之企業對海外供應鏈感到擔憂,美國興起「建廠熱」,製造業的建築支出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預示着「美國製造」將東山再起。

密歇根州蘭辛以北的一家奶酪廠(如圖)和其他新建工廠都利用了當地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圖片來源:NIC ANTAYA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美國製造業「東山再起」。美國工廠去年的產量有所增長,但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比工廠本身的生產速度更快。

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2022年,與製造業相關的建築支出達到1,080億美元,為有史以來的年度最高值——超過了興建學校、醫療中心或是辦公樓的開支。

新的工廠正在城市中心、鄉村、沙漠平原和衝浪小鎮拔地而起。其中大部分增長都來自電動車電池、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它們被美國視為重點發展目標,在政府刺激計劃中得到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扶持。另一方面,那些曾完全依賴低成本國家來生產眼鏡、自行車和健身補充劑的企業,也找到了回國的理由。

為追求速度與靈活性,襪子廠家針永公司(FutureStitch Inc.)去年夏天在加州歐申賽德(Oceanside)開設了一家新廠,這是它在美國的首家工廠,而該公司在中國和土耳其均設有廠房。

行政總裁泰勒·舒佩(Taylor Shupe)說,零售商不想在門店裏積壓過多庫存,而美國的這家工廠能讓該公司迅速補充庫存。他說,若是趕上NBA總決賽或是肯塔基賽馬大會這類活動,時間問題對於襪子銷售也至關重要。

舒佩談到,公司將繼續保留海外工廠,同時在研發新品的過程中,還會在美國建第二家工廠,最後說不定還會有第三家。

「『美國製造』變得越來越有價值了。」舒佩說,「在我看來,這裏值得留下。」

在著名的騎馬夜行後,保羅·里維爾進入了製造業。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製造業一直是美國人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保羅·里維爾(Paul Revere)在那次著名的騎馬夜行後(譯註: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人物,曾在午夜騎馬告知各地民眾英軍來襲的消息),開設了一家鑄造廠來生產鍾和大炮。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裝配線讓汽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美國工業或許還為二戰的勝利做出過貢獻,當時私營行業中近一半的人都在工廠工作。

二戰過後,在自動化的影響下,加之美國企業為降低成本將業務轉向海外,這一比例大幅降低。過去數十年裏每年約4%的產能增幅,也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慢下了腳步。

但瑞銀(UBS)產業分析師克里斯·斯奈德(Chris Snyder)指出,美國去年的產能增幅創下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前,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短缺與延遲促使製造商對以往那種遠距離的供應鏈進行了反思。

「新冠疫情就好像是揭開了那層面紗,讓每個人都看到了他們面臨的風險有多大。」斯奈德說。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目前美國私營領域中,製造業的就業人數穩定在10%左右,過去兩年間該行業新增近80萬個崗位。在美國勞工統計局最新公佈的就業報告中,該行業從業總人數為1,300萬,幾乎沒有變化。

從用工角度看,該行業其實正身處困境——據全美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它存在約80萬人的用工缺口——這不禁使人擔心,勞動力短缺及其他瓶頸或許會讓這場繁榮戛然而止。

「我想拿回多少訂單都可以,但問題是沒有幹活的人。」Reshoring Initiative總裁哈里·莫澤(Harry Moser)說,該機構提倡讓製造業崗位回到美國。

規模龐大的政府激勵措施助長了這股狂熱。拜登政府將電動車和半導體視為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它已投入數十億美元來發展國內這些行業。除此之外,各州也正投入數十億美元。

這種層層推動的效果在密歇根州蘭辛(Lansing)得到了體現。19世紀末,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子品牌奧斯莫比(Oldsmobile)就是從這裏起步的。在通用汽車一家SUV工廠旁的空地上,一座巨大的鋼樑骨架標誌着汽車業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密歇根州蘭辛,Ultium Cells電動汽車電池廠的工地上,工人們正在施工。圖片來源:NIC ANTAYA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通用汽車在蘭辛的一家工廠里,凱迪拉克和雪佛蘭轎車停放在空地上。通用汽車與LG新能源創建了合資企業Ultium Cells。圖片來源:NIC ANTAYA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這座在建的工廠屬於Ultium Cells,它是通用汽車與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 Ltd.)的合資企業,計劃2024年底開始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它與俄亥俄州及田納西州的姊妹工廠共同申請了一筆25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此外,它還獲得了6.66億美元的州撥款,並從所在城市的電力部門拿到了優惠電價。

Ultium稱,上述工廠將創造1,700餘個就業崗位。按照當地標準,這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州政府、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以及當地幾所醫院解決的就業人數都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但經濟發展組織蘭辛經濟區夥伴關係(Lansing Economic Area Partnership)的鮑勃·特雷齊斯(Bob Trezise)指出,聚集在工廠周圍的供應商可以產生乘數效應,從這個角度說,為它們提供公共支持是值得的。

自去年開工以來,已有數百名工人湧向工地。這讓家住附近的黛比·錢德爾(Debi Cheadle)想到一個點子——買一輛餐車來賣漢堡和卷餅。

「我看到這麼多人來來往往,心想,『我們來做點既能賺錢也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吧。』」3月中旬的一天,她在臨近午餐時說。

蘭辛市市長安迪·紹爾(Andy Schor)表示,蘭辛也在招徠半導體製造企業。追蹤建築項目的Dodge Construction Network的首席經濟學家理查德·布蘭奇(Richard Branch)說,以建築面積衡量,2022年開工建造的美國所有製造業項目中,來自半導體和電動汽車電池製造企業的部分佔到近一半。

眼下,蘭辛地區正陸續誕生新的生產線,當地訓練有素的勞動力也成為可以利用的一大優勢。特種車輛生產商The Shyft Group Inc.正在蘭辛西南部擴建工廠,希望建造一條新的電動卡車及廂式車生產線。食品安全與動物安全產品製造商紐勤(Neogen Corp.)則正在蘭辛市中心附近修建一座三層樓高的製造廠。

一家總部位於愛爾蘭的乳製品生產商在蘭辛以北約20英里(32公里)的聖約翰(St. Johns)小鎮建了一座工廠,它每天可將800萬磅(合3,630噸)牛奶變成一袋袋乳清蛋白和洗碗機大小的奶酪塊。

這家工廠是哥蘭比亞營養有限公司(Glanbia Nutritionals)與兩家代表當地奶農的合作社組建的合資企業。工廠於2020年底開業,自滿負荷運行以來,密歇根州產的牛奶有四分之一都是在這裏加工的。

現場負責人瑪尼希·鮑德爾(Manish Paudel)說,該工廠的266名員工中,許多人都有製造業背景,這使得他們能夠迅速了解高度自動化的流程。泰勒·克萊恩(Tyler Klein)負責監測為切達奶酪定型的大桶,他說入職這家公司前,他曾在一家汽車配件廠生產活塞環。

「這是迄今為止我工作過的技術最先進的工廠。」他說。

密歇根州聖約翰的MWC工廠里,包裝流水線上傳送着大塊大塊的奶酪。圖片來源:NIC ANTAYA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WC是愛爾蘭的哥蘭比亞營養有限公司與兩家代表當地奶農的合作社組建的合資企業。圖片來源:NIC ANTAYA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聖約翰鎮鎮長洛貝塔·科科(Roberta Cocco)說,這座工廠為鎮上的商業區注入了活力,曾經空蕩的店面如今也進駐了新的商家。艾米莉·鮑杜克斯(Emily Baudoux)一年前開了一家名為Rise Up Co.的精品服裝店,她說,眼下她正考慮在服裝店樓上蓋一間出租公寓,服務那些來訪的高管。

全美之所以掀起這股製造業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縮短產品生產地與銷售地之間的距離。丹麥玩具生產商樂高公司(Lego A/S)目前主要通過墨西哥的一家工廠向美洲地區供貨,它說正因為如此,它才會在弗吉尼亞州里士滿(Richmond)附近建造第一家美國工廠。

「這讓我們能夠快速響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也有助於管理我們的碳足跡。」樂高首席運營官卡斯滕·拉斯穆森(Carsten Rasmussen)說。

總部位于田納西州的營養品生產企業Vireo Systems Inc.有一種關鍵原材料要從中國進口,這種名為肌酸的天然化合物可以補充能量,在舉重選手和遠動員當中很受歡迎。在新冠疫情阻斷供應鏈後,該公司行政總裁馬克·福克納(Mark Faulkner)決定在內布拉斯加州建一座廠。

「我們想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說。

新工廠計劃兩周後啟用,它將用採購自附近的原材料來生產肌酸,包括由當地穀類作物加工而成的乙醇。福克納說,這款名為CON-CR?T的補充劑製成後將在沃爾瑪(Walmart Inc.)店裏銷售,屆時,包裝上會突出顯示該產品產自美國國內。

然而,那些已將製造業務搬回國內的企業管理人員提醒說,他們的同行依然面臨挑戰。

自行車生產商Kent International Inc.行政總裁阿諾德·卡姆勒(Arnold Kamler)表示,他原本是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後來他的頭號客戶沃爾瑪指出,它更願意銷售在美國製造或是組裝的商品,於是2014年,Kent在南卡羅來納州開了一家工廠,而當地工人對於如何生產自行車幾乎一無所知。

蘭辛的奧斯莫比工廠,攝於1903-1905年前後。圖片來源:R.E. OLDS TRANSPORTATION MUSEUM

1949年,一輛奧斯莫比駛入蘭辛總裝廠的紅外線燈隧道。圖片來源:BETTMANN ARCHIVE/GETTY IMAGES

好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過程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但目前,Kent南卡羅來納州工廠的工人們仍在給進口車架噴漆,他們組裝車輛所用的零部件也大多產自中國。卡姆勒說,儘管他計劃不久後就開始在這家工廠生產輪框,將來還要生產車架和前叉,但公司還是會依賴海外供應商。

「我們希望一些競爭對手也能加入在本地生產自行車的行列,這會促使更多企業來這裏製造零部件。」他說。

工具製造商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and Decker Inc.)行政總裁小唐納德·艾倫(Donald Allan Jr.)也稱讚了自動化給美國工廠帶來的好處。「以前要是在中國或墨西哥建一條電動工具裝配線,你可能需要在裝配線上配備50-75人。」他在去年9月的一場投資者會議上說,「而我們在北卡羅來納州創造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也就是現在的版本,由於實現了高度自動化,裝配線上大約只有10-12人,到了2.0版本,可能只需要兩三個人就夠了。」

杜克大學全球價值鏈中心(Duke Global Value Chains Center)主任加里·格雷菲(Gary Gereffi)談到,儘管最近出現了「建廠熱」,但許多行業都不大可能建立起完全植根於本土的供應鏈。

他提到,為加快產品上市速度,阿迪達斯(Adidas AG)曾在亞特蘭大郊區建了一家自動化製鞋廠。運營兩年後,2019年阿迪達斯關閉了這家工廠,並將生產業務轉移至越南和中國,按照阿迪達斯的說法,此舉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現有產能以及在產品設計方面擁有更大的靈活性。」

阿迪達斯沒有回覆記者尋求置評的電子郵件。

格雷菲說,那些把製造業務搬到美國的企業應該了解自身最擅長的領域在哪裏。

「如果某段裝配線或是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環節可以安排到其他地方完成,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他說,「我覺得,當製造商在考慮這些採購問題以及為工廠選址時,他們肯定會去想這一點。」

在成立至今的20年間,總部位於加州的眼鏡銷售企業Zenni Optical Inc.大多數時候都只使用自己設在中國的製造廠。去年5月,它在俄亥俄州哥倫布(Columbus)附近開設了第一家美國工廠,以更好地服務於中西部和東海岸地區,這裏也是該公司大部分銷售額的來源地。

Zenni Optical Inc.在俄亥俄州奧貝茨的新廠里,托馬斯·梅特蘭在操作一台機器,將鏡片切割至適合鏡框的形狀。圖片來源:ANDREW SPEAR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除這家新廠外,Zenni還在中國有一家工廠。新廠啟用後,Zenni能夠在客戶下單48小時內交付眼鏡。圖片來源:ANDREW SPEAR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Zenni美國製造業務主管羅伯·泰特(Rob Tate)說,新廠使得Zenni能夠在客戶下單48小時內交付眼鏡。他說,這家美國工廠約有100名員工,每天加工眼鏡2,000副,公司計劃年底前將這一數字提高至1.4萬副。

泰特說,Zenni最初的計劃是將俄亥俄州的這家工廠作為精加工實驗室,對來自中國的鏡片做最後的修飾。新冠疫情擾亂供應鏈後,Zenni索性將其變成了一家「全能」工廠。

「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希望不管是什麼原因破壞了我們在中國的供應鏈,我們都可以多一點替代選擇,也多一點應急準備。」他說。

Zenni稱,在美國,每副眼鏡的生產成本要高出3美元左右。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程與製造史教授大衛·明德爾(David Mindell)談到,從可互換零件的研製到微處理器的興起,重要的周期通常會在數十年間逐漸鋪開。他說,此輪「建廠熱」預示着美國剛剛踏入一個新的周期。明德爾與人共同創辦了一家投資於產業轉型的風投公司。

「製造業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故事的一部分。」他說,「在我看來,如今的這一幕是在回歸更加傳統的做事方式。」

二戰期間,一條福特裝配線上的女工。圖片來源:NATIONAL MOTOR MUSEUM/HERITAGE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華爾街日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2/189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