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清漣:中國尋找糧食與美國農地安全的碰撞

作者:
中國不比俄羅斯,無論是資源還是糧食都須依靠國際市場。以糧食安全為例,有20%左右需要依賴國際市場,只是這種依賴有偏重。例如2021年糧食總產量1.37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連續多年高於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口糧自給率達到100%,但是,作為油類與飼料來源的大豆、玉米等,中國需要從美國大量進口。不過,美國如果輕易打這張牌,結局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是川普對華開展貿易戰的教訓。

正在田間勞動的中國農民

最近中共中央出台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其中六次提及"糧食安全",並稱將出台《糧食安全保障法》。從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及"糧食安全"以來,這是習近平政府第四次提及,而且"糧食安全"四字在一號文件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原因何在?乃因美中之間不斷擴大的地緣政治衝突引起了美國對保護農田的關注。

「玉米大豆外交」:中美兩國都需要

中美兩國的農業經濟密切相聯,這種關聯首推兩國之間長達近20年的巨額農產品交易。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中國一直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2021年中國從美國購買了價值近360億美元的農產品。中國政府數據稱,過去十年,美國成為中國農產品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國,中國則穩居美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2022年4月一次講話中提到,從戰略角度推動中美農業互利合作,既有利於豐富中國老百姓的「糧袋子」,增加美國農民的「錢袋子」,也有利於減少全球糧食供應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即使現階段中美關係不佳,中國也對美國大豆、穀物、肉類、水產、水果等實行了反制關稅的市場化排除。中方自美農產品進口388.5億美元,在2020年高基數基礎上實現同比增長64.8%,高於中方自全球進口農產品28.6%的增速,也遠高於美對全球商品出口23.3%的增速。

這一經濟關聯,中國需要,美國也需要。

中國在美購買農地遭遇阻擊

但另一關聯即中國在美國購買農地,已經被上升到美國國家安全這一高度來認識。

2023年初以來,美中兩國都在大量報道北達科他州第三大城市大福克斯市(Grand Forks)市長Brandon Bochenski將阻止中國阜豐集團(Fufeng Group Ltd.,0546.HK)美國分公司發展當地的玉米加工廠項目。事件起因不複雜:兩年前,大福克斯市的市長與一些當地人支持中國阜豐集團購買當地370英畝土地並在城郊建造一座造價7億美元的玉米加工廠的計劃,理由是該項目有可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稅收,還可以為當地農戶提供又一個出售玉米的地方。

2021年4月,美國空軍少校傑里米·福克斯(Jeremy Fox)認為,「中國利用商業行為來接近美國的國防設施」,阜豐集團這一項目位於敏感地帶,其被動接收設備可攔截進出基地的無人機和通信設備,「這會給國家安全帶來風險,從而損害美國的戰略優勢。」福克斯少校的分析,讓大福克斯市市長改變主意,認為相較於國家安全,這點經濟利益算不上什麼。

但這個項目的叫停,成了2023年重提禁止中國人購買美國農地的契機。早在2022年5月26日,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發佈《中國在美國的農業利益:通過海外投資加強糧食安全》(China’s Interests in U.S. Agriculture: Augmenting Food Security through Investment Abroad),這個報告就是要限制中國在美國找糧食(購買農地)。

《中國在美國的農業利益》回顧了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面臨的挑戰,以及這些弱點如何推動美中農業關係的利益。從具體內容看,報告評估了中國農業投資背後的動機,包括糧食生產面臨的挑戰,以及減少進口依賴、保護耕地和實現農業技術現代化的相關努力。該報告重點研究了中國在美國投資的主要領域,包括土地、牲畜、穀物以及農業設備和技術等相關基礎設施。最後,報告為立法者提出應該考慮從哪些方面防範與限制中國在美農業投資,其中特別提到軍事設施附近的外資土地可能需要額外的監控。

現行美國法律規定,外國人購買、租賃或特許權的土地如果位於敏感政府設施附近的房地產將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簡稱CFIUS)的審查,委員會有權拒絕正在考慮的交易,但事後很少進行監督。在某些情況下,國際威脅的演變會給美國國防帶來新的風險。報告撰寫者建議按照安全許可所要求的進行定期審查,有助於緩解國家安全擔憂。

最近的中國氣球事件,讓美國朝野加深了對國家安全的憂慮。在聯邦政府層面,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喬恩·泰斯特(Jon Tester)和共和黨籍參議員邁克·朗茲(Mike Rounds)於2月1日聯名提出了《2023促進農業保障和安全法案》,將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列入黑名單,禁止這些國家(企業、個人)投資、購買或以其他方式獲得美國土地或涉及美國農業的企業。該法案還把農業和與農業相關的生物技術定義為關鍵基礎設施。在眾議院,共和黨籍眾議員埃莉斯·斯蒂芬尼克(Elise Stefanik)與里克·克勞福德(Rick Crawford)在2月2日重新推出了他們去年7月提出的同名法案。這些議員表示,他們希望確保美國的食品供應鏈得到保護,確保中國和其他外國對手無法利用美國土地作為間諜活動的據點。

22個州加入限制中國人購買美國農地的行列

2月7日,《華爾街日報》發表《農地交易成為美中關係引爆點》一文,文中提到,依照《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提出請求後獲准查看美國農業部數據庫,結果是:截至2020年底,外國實體和個人目前控制的美國農地不到全部農地的3%。其中與中國有關的不到1%,由中國投資者,包括個人、中國實體或有中國股東的美國公司,持有超過33.8萬英畝美國土地,其中不包括非農業用地。

從地區分佈來看,中國投資者持有的此類用地有近一半位於德克薩斯州。該文引述國家農業法律中心(National Agricultural Law Center)的數據指出,中國相關實體擁有最多農地的五個州之中,北卡羅來納州、弗吉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和猶他州等四個州沒有限制外國所有權。位列第五的是密蘇里州,該州州議員希望對外國土地所有權設置上限,使之更加嚴格。

目前全美已有22個州,正考慮收緊外國對美國農田所有權的現有規定,其中包括蒙大拿州、懷俄明州、新澤西州和北達科他州,這是行動相對迅速一點的幾個州,其他正在陸續跟進。

俄烏戰爭提高了資源國的優勢地位

俄烏戰爭產生一個G7成員國意料之外的結果,資源國與工業-科技國家在國際市場中位勢互換。埃及經濟學家,近代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薩米爾·阿明以反殖民主義著稱,他以「中心」與「外圍」(邊緣)的層次概念對第三世界國家與發達國家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關係進行分析,力圖全面論述不發達經濟的實質緣於工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資源的掠奪,並將資源國列為受剝削受掠奪的第三世界。

美國既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科技大國(全球化以前也是工業大國),同時也是資源大國,這個事實的存在,讓阿明的中心-邊緣論受到挑戰,但「美國特殊論」讓阿明迴避了這一挑戰。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成功地將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造成的傷害大大降低,依靠的就是資源國優勢。

中國不比俄羅斯,無論是資源還是糧食都須依靠國際市場。以糧食安全為例,有20%左右需要依賴國際市場,只是這種依賴有偏重。例如2021年糧食總產量1.37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連續多年高於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口糧自給率達到100%,但是,作為油類與飼料來源的大豆、玉米等,中國需要從美國大量進口。不過,美國如果輕易打這張牌,結局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是川普對華開展貿易戰的教訓。當時,美國主流媒體就發現,美國花時20餘年養成的大豆產業,基本是為中國量身訂造,一旦失去中國這個大買家,受損的是美國大豆農場主。也因此,美方目前歡迎中國的「玉米大豆外交」,重點放在保護美國農地安全上。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17/186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