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落井下石」式教育,是餵給孩子最毒的藥

前幾天,在小區門口的漢堡店看到了這樣一幕。

一對母女從漢堡店出來,小女孩的手裏,提着一份漢堡,高高興興地在前面走。

一不小心,孩子滑倒了,漢堡也摔了出去。

媽媽非但沒有安慰,還大聲地數落小女孩:

「看吧,我就說不讓你拿,你還非要拿。」

「這下掉地下了吧,正好也不用吃了。」

孩子一聽,不能吃漢堡了,難過得哇哇大哭。

媽媽一聽孩子哭了,更生氣地呵斥:

「和你說了一百遍,走路看路,你就是不聽!這下把漢堡摔了吧!」

「自己摔得還好意思哭呢,趕緊起來,回家!」

小女孩一聽媽媽生氣了,瞬間停止了哭聲,慌忙從地上起來,跟上媽媽的腳步。

看着小女孩難過又委屈的樣子,很讓人心疼。

生活中像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

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狼狽回家。

父母沒有安慰,反而質問:「怎麼不打別人,只打你?」

孩子衣服穿得太少,生病了。

父母沒有關心,反而數落:「都給說了讓你多穿點,你不聽,這下凍感冒了,活該!」

孩子考試前,緊張又焦慮。

父母沒有寬慰,反而諷刺:「平時讓你用功,你當耳旁風,現在着急了吧。」

孩子遇到困難、遭遇挫折,父母沒有第一時間給予安慰與支持,反而批評、指責和諷刺。這就是典型的「落井下石」式教育。

父母覺得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批評、教育孩子,是為了孩子好,可以讓孩子從中深深地吸取教訓。

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非但不會讓孩子從挫折中成長,還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親子關係造成極大的影響。

「落井下石」式教育,是一劑毒藥

表姐是初中的老師,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萱萱是她班級里的一個小女孩,說話聲音很小,很內向。

有一天早上,萱萱遲到了,臉上還掛着擦傷。

原來上學的路上,萱萱在騎自行車的時候,被迎面過來的電動車颳了一下,摔倒了。

表姐立馬拿起電話想告知萱萱的家長,把孩子帶回家檢查一下。

沒想到萱萱立刻慌亂了,乞求老師不要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說怕爸爸媽媽會罵她。

最後,表姐沒辦法,只好聯繫了萱萱的奶奶,接走了孩子。

後來在接觸的過程中,表姐發現,只要孩子遇到問題,萱萱父母永遠第一時間責備孩子。

有一次,孩子課本沒帶,萱萱給媽媽打電話,希望媽媽能送來。

媽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早給你說了讓你把書包收拾好,整天丟三落四,不知道在想什麼?」

還有一天早上,萱萱穿着濕乎乎的校服就坐在了班裏。

聯繫家長才知道,孩子昨天晚上洗完校服後,忘記從洗衣機里拿出來,早上又堅持要穿校服來上學。

表姐建議家長送一件衣服來,沒想到媽媽卻說:「不送了,讓她長長記性。都跟她說了晚上不讓她洗,她偏要洗;早上不讓她穿,她還偏要穿。」

表姐說,萱萱總是喜歡獨來獨往,不願意和其他同學說話。

她是班裏最膽小和自卑的一個,上課從來不會主動回答問題,集體活動也不主動參加。

拍照片的時候,她都習慣性地往後躲。

萱萱性格的形成,離不開父母「落井下石」式的教育。

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父母批評教育無可厚非。

但是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最難過,最無助的時候,挖苦諷刺、責備打擊。

能讓一個孩子變好的動力,絕對不是深深的責備,而是父母時時刻刻、滿滿的愛與支持。

「兜底」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綜藝節目《荒野會談》裏,李雪琴講了兩個關於父母的故事。

高中家長會的時候,李雪琴的班主任向她的媽媽告狀,說她天天晚上和男孩子發短訊。

然後,媽媽就偷偷地坐在女兒的宿舍里,一臉嚴肅地等着女兒下自習。

女兒回來後,媽媽非但沒有批評女兒,反倒鄭重地給女兒道歉。

並且保證說,打開手機,點開信息圖標後,立馬就關了,一條都沒有看到。

小時候的李雪琴很調皮,經常被老師請家長。

媽媽不敢去,就讓爸爸去。

李雪琴小學班主任的理念是:「小樹不修不直溜。」

爸爸卻回答老師:「老師,我覺得小樹不長歪,只要長點枝丫是沒有問題的。」

沒有孩子是不怕被老師請家長的,因為往往在學校被批評了,回家免不了再來一頓教育。

而李雪琴的父母是智慧的,在孩子被人質疑、批評的時候,即使對方是相對權威的老師,他們依舊能給予孩子信任、理解與尊重。

李雪琴的積極樂觀、強大淡定,離不開這樣一對時刻「兜底」的父母。

想起了動畫片《櫻桃小丸子》裏的一個情節:

暑假的最後一天,小丸子才想起來作業沒有完成。

於是她就求全家人一起幫忙做作業。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姐姐齊上陣,全家分工協作,一起完成了作業。

每次看到這裏,我都挺震撼的,震撼於小丸子父母對孩子的包容與支持。

在孩子遇到了問題,沒有冷眼旁觀,也沒有藉此機會讓孩子被狠狠教訓一頓,長長記性。

而是全家全力以赴地幫助孩子解決完問題。

即使家庭不富裕,小丸子卻長成了一個善良、樂觀、幸福、美好的女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曾提到:「那些沐浴着父母愛的孩子,心靈可以健全發展。」

能「兜底」的父母,是孩子的底氣,也是孩子的福氣。

父母成為後盾,孩子才能披荊斬棘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抱持性環境」,是英國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專家溫尼克特提出的。

「抱持性環境」指當一個人情緒處於低谷期時,受挫需要提供幫助時,如果能夠得到周圍環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和包容,會讓這個坎更容易邁過去。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先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再去解決問題,就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效果。

1、孩子摔倒了

我們不要說:「讓你不要跑,你非要跑,這下摔倒了吧。快起來,還好意思哭呢。」

而是立刻趕到孩子旁邊,確認孩子情況,詢問:「嘿,你沒事吧。」

2、孩子淋雨了

我們不要說:「早晨讓你帶傘,非不帶,這下淋上雨了吧。」

而是關心孩子:「你現在一定很冷吧,先去洗個熱水澡。」

3、孩子考試失敗了

我們不要說:「看吧,平常讓你好好學,你當成耳邊風,我早就知道你這次肯定考不好!」

而是幫助孩子:「媽媽知道這次沒考好你很難過,一次考試也不能代表什麼。把卷子拿出來,咱們一起看看問題出現在哪裏了吧。」

如果低谷中的孩子,能從父母那裏得到關愛和指導的話,他就永遠不會關閉和父母產生連結的大門。

孩子遇到了困難和問題就願意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因為他相信自己一定會從父母那裏得到支持與幫助。

為人父母,其實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要想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就要好好學習。

我們都只能陪孩子走一段路,給予他們足夠的愛與支持,成為堅強的後盾,孩子才能在未來那些也許沒有我們相伴的日子裏一路向前、披荊斬棘。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14/186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