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王慶民:普京發動侵烏戰爭的心理動機分析

作者:

這些成功激勵了普京,讓他認為強硬和冒險總能成功。而2014年俄羅斯成功「收復」克里米亞、控制頓巴斯,更助長了其野心。於是,就有了今年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

普京入侵烏克蘭,也出乎一部分觀察家的預料。起碼在美國情報部門得到普京將入侵烏克蘭的消息並公開之前,大多數人不認為普京會發動全面入侵。因為普京已經得到了克里米亞,也控制了烏克蘭東部親俄人士主導的頓巴斯地區,並無必要侵佔整個烏克蘭。但普京就是入侵了。其入侵除了價值觀因素,也有普京「為他人不敢為」冒險心理的作用。普京敢於全面入侵烏克蘭,本身就是在展示「勇敢」、「強硬」、進攻性、「不怕犧牲」等個人品質。如果勝利,將進一步鞏固普京的「硬漢」形象,得到俄國內外更多的崇敬、俄羅斯各強力機構人員的更高忠誠。

而這一年俄軍在烏克蘭的意外受挫,讓普京深受打擊。但是普京並不願改弦更張,而是決定死硬到底、繼續加碼,以圖起死回生、重樹其自信和權威。

普京這樣做,從他的邏輯和利益角度,的確有其道理。因為他一旦退縮和承認失敗,不僅無法對俄國上下億萬民眾交待,自己恐怕連善終都難。而繼續將戰爭打下去,寄望於烏克蘭和西方受不了傷亡而妥協,普京還有體面收場的可能。

但普京死硬到底、繼續作戰的代價,卻需要由俄羅斯軍民承擔。近一年來的戰爭中,已有數萬俄羅斯軍人喪生,更多人受傷和殘疾。不同於歷史上抗擊納粹德國的衛國戰爭,本次戰爭是非正義的、毫無必要的,這些或死或殘的俄軍,成了政治野心家的炮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名作之一為《鋅皮娃娃兵》,書名中的「鋅皮娃娃兵」指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死亡的年輕蘇軍(因為裝殮屍體的棺材是鋅製的)。如今俄烏戰爭中,許多被「海馬斯」火箭彈擊中的俄軍屍骨無存或只有斷臂殘肢,他們的母親連孩子的最後一面都難以見到。1979-198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不義之戰,造成1.5萬蘇軍死亡和數萬人受傷,而更無正義性、更加缺乏必要性的普京侵烏戰爭,不到一年,死傷人數已超過十年蘇阿戰爭中蘇軍傷亡總和。這些悲劇全是普京為滿足個人野心和展示其所謂「硬漢」形象所致。

而普京又在徵召包括中年人在內更多俄羅斯人參軍,只是送往前線更多炮灰。隨着戰爭持續,更多家庭破碎,戰死者的母親、妻子、孩子,只能以淚洗面,永遠失去他們的親人。而這正是非常強調「家庭價值觀」的普京所作所為導致,簡直是極大的諷刺。

而戰爭傷害的不止是軍人,未參軍的俄羅斯平民也因普京的戰爭而遭殃。自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俄羅斯就遭受了嚴重的國際制裁,經濟越發衰落。而今年普京發起對烏全面入侵後,歐美就加大了制裁力度,俄羅斯與西方的經貿幾乎完全被切斷。俄羅斯還被逐出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和跨國合作系統,如美國和歐盟將俄羅斯金融機構踢出SWIFT系統。這不僅導致俄羅斯各大銀行無法正常運營國際業務,普通公民也無法正常取款。

連年的制裁尤其最近一年的各種強力制裁措施,以及戰爭導致的軍費消耗,讓俄羅斯經濟民生陷入極大困境。許多地區居民又要像蘇聯時代和葉利欽時期那樣,排隊購買廉價食品以滿足溫飽。如今俄羅斯全國GDP僅相當於中國廣東省一省產值,可見其經濟凋敝程度。雖說俄經濟民生狀況早已如此惡劣,主要是因為專制和腐敗,但戰爭顯然加劇了困境。

當然,烏克蘭也為抗擊入侵付出了沉重代價,已有數萬軍人和平民死去或傷殘,許多城鎮被炮火摧毀,人民喪失財產、流離失所。西方為支援烏克蘭,也承受了很大財政負擔和政治壓力。俄烏戰爭也讓本已不安的國際局勢更加動盪,歐洲和世界都因本次戰爭蒙上沉重的陰影。

總之,普京的強硬和冒險,承擔代價的是包括俄羅斯軍民在內的各國人民。普京為了個人的權位和利益,不惜讓十多萬俄烏軍民死於戰禍,且不肯罷手,可謂無恥至極。

但在俄羅斯、中國、世界許多國家,卻有很多人對普京這樣的強人十分崇拜,對其野蠻殘暴行徑頗為讚嘆。這樣的心理是醜陋的,但卻是普遍存在的。

但到了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倡導人權的21世紀,中俄兩國還有如此多的人崇拜普京這種對內鎮壓對外擴張、雙手沾滿鮮血的獨裁者,就是十足的醜陋和自賤了。

殺人者在毀壞世界,救人者在修補它,而炮灰資格的諸公,卻總在恭維殺人者。

這看法倘不改變,我想,世界是還要毀壞,人們也還要吃苦的。

俄羅斯人有崇拜強人的悠久歷史,也嗜好戰爭和擴張(哪怕大多數人只是戰爭中的炮灰)。普京能夠成為俄羅斯領導人,並執政二十多年至今未倒,也和俄羅斯人對強人的推崇分不開。獨裁者與人民是相互造就的,也是相互坑害的。俄羅斯在最近一百多年中陷入專制與動盪的循環,即和俄人崇尚暴力、崇拜強人,以及對和平與契約的蔑視,有着密切關係。

如今俄羅斯陷入戰爭泥潭和國際制裁,某種程度也是自食其果。如果俄羅斯人不能普遍認識到對強人和暴力崇拜的惡果,也不追求建立民主法治和多元包容的社會,即便普京倒台,換上的新人大抵仍然是普京、斯大林式的殘暴人物,歷史的悲劇還會不斷循環上演。

而中國從精英到平民,同樣有許多人對政治強人乃至專制暴君頗為崇拜。國人不僅崇拜秦始皇毛澤東等本國暴君,還對斯大林和普京等俄國獨裁者大為推崇。在中國,從包括中國社科院學者等頂級人文社科和國際關係領域人士,到農民工等社會底層,其中都有許多人對普京嘖嘖稱讚。

如果說讚譽本國獨裁者往往還是政治高壓下的不得已,對外國暴君的讚譽就更能反映國人慕強的心態。那些體制內精英親近普京可能是氣味相投,而只有「做炮灰資格」的平民尤其底層國人對普京的景仰,就純粹是愚昧頑劣了。

最近十多年,中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風潮頗為盛行。前述的《三體》某種程度即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頌歌,書中人物托馬斯維德即是最具社達色彩的角色。《三體》在中國的風行、陰險毒辣強橫的托馬斯維德被許多國人讚嘆,以及其對立角色、真誠善良溫和的程心,被國人稱為「聖母」並大加鞭撻,就是國人社會達爾文思想流行的表現。

而在現實中,普京最為符合托馬斯維德這樣的「人設」,國人追捧的動機當然也是一致的。國人對普京敢於對抗西方尤其反美的舉動大加稱讚,對普京動輒談論俄羅斯核武能力讚嘆有加,似乎不在乎成為普京這種戰爭狂人的炮灰、世界核戰下的被輻射物。至於普京鎮壓異見者和少數族裔、製造各種假新聞攪亂世界,這些人或者不知道,或者當做「無傷大雅」的事,還有更多則反而明里暗裏讚嘆這些行為,當成其有統治國家、維護社會穩定、影響國際局勢能力的表現。

國人對普京等暴君強人的推崇,反映了中國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的泛濫,國人人心的敗壞。他們將殘暴和不擇手段的成功者如普京和斯大林當成偶像,卻對如戈爾巴喬夫這樣的提倡人道與民主、捍衛和平的政治家大加辱罵,反映了國人普遍的認知錯位和道德淪喪。

除了中俄,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也有不少人士支持普京。有些動機與中俄兩國類似,即出於對政治強人的崇拜;有些動機則是對普京主張堅守傳統價值觀的認同。如歐美各國的右翼至極右翼勢力,就是因為普京對民族、宗教、家庭的強調,以及對世俗於多元、女權及LGBT權利的批判,而氣味相投、成為其國外擁躉。而在政界,美國的特朗普、法國「國民陣線」的瑪麗·勒龐、匈牙利的歐爾班,都是普京的「粉絲」。

普京和歐美右翼所鼓吹的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宗教保守主義,以及對傳統文化尤其家庭價值的堅守,雖然其中的部分思想也有一定道理和價值,但歸根結底是違背基於進步和平權的普世價值的,是具有強烈排他性和狹隘性的,嚴重損害女性、LGBT群體、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權利與尊嚴。

何況,即便是普京鼓吹要捍衛的民族、宗教、家庭價值觀和利益,在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實際上也是敗壞的。捍衛民族利益,本應讓每一個國家公民都享有權利自由、生活富足安康。可俄羅斯在對內專制、對外敵對的狀態下,腐敗和貧困嚴重,國民權利喪失、生計艱難。這是真正熱愛本民族和同胞們的民族主義者所樂見的嗎?

宗教方面,雖然普京不斷強調東正教信仰的重要、提高東正教的地位,但俄羅斯國民普遍精神貧乏,道德水準也並不高,國民崇尚暴力和金錢,並沒有從宗教中汲取多少有益成分。莫斯科東正教大牧首在內的俄羅斯東正教高層,也都成了普京維護專制的走卒和工具。

至於對家庭的重視和守護,的確是必要的。可普京治下俄羅斯的社會動盪和人心敗壞,尤其猖獗的犯罪,不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羅斯人普遍家庭並不和睦、家庭教育失敗嗎?普京執政二十多年,俄羅斯人並未真正變得親愛家人、和睦宗族,家庭暴力和其他涉及對家庭成員的犯罪比率(尤其針對親人的殺害和性侵害等惡性犯罪比率),卻名列世界前茅(如婦女保護組織的報告,俄羅斯家暴率達40%,且有許多是致傷致殘的嚴重家暴;全球平均每10名女性被殺,就包括一名俄羅斯女性。而俄羅斯僅佔世界人口比例不足2%,即女性被害比例是全球平均值的5倍以上)。普京政權控制的國會(國家杜馬)已超過40次否決了部分議員提交的反家暴法,還在2017年將家庭暴力行為「非刑事化」,不再追究情節相對較輕的家暴者刑責。

相反,歐美等西方國家雖然反對極端民族主義,也相對不贊同宗教保守主義,對家庭價值的解構也頗為盛行(其實完全解構和反對家庭價值觀的在西方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西方公眾都承認家庭的重要和積極作用,推崇家庭價值觀的保守勢力也經常執政),可本國國民/同民族僑胞在國內外的權利卻普遍得到良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下不同宗教信仰者都能熱誠的參與團契等活動、教會成員關係相對平等融洽。歐美各國國民家庭美滿的比例遠高於俄羅斯,這從俄羅斯青少年充滿暴力的成長環境就可看出。歐美各國也都有嚴格的反家暴法律及對婦女兒童的保護與救濟機制。歐美許多家庭還有餘力收養中國、俄羅斯、亞非拉等國的棄嬰、孤兒,讓世上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些都是提倡民族主義、宗教保守主義、維護家庭價值的普京政權治下的俄羅斯難以企及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5/185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