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史丹福大學研究:一個人開始走運的5個跡象

每個人的運氣,都暗藏因果。

生活中,我們經常羨慕別人運氣太好,抱怨自己運氣太差。

那麼,什麼是運氣呢?運氣又是怎麼來的?

史丹福大學蒂娜·齊莉格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一個觀點:

「運氣,被定義為顯然由『偶然原因』導致的成功或失敗,但『偶然』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握的。」

通過多年研究,齊莉格教授發現了5種每個人都可以把握的偶然事件。

當你覺得運氣不好的時候,不妨來試試這個5個轉運的方法。

大膽嘗試,跳出心理舒適區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花盆效應」。

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適的「花盆」中待久了,就會不思進取、安於現狀。

若你滿足於當下的舒適,樂於躺平,最終就會淪為溫水裏的青蛙,慢慢被淘汰。

勇於突破舒適圈,你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活。

主持人倪萍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山東話劇院工作。

她出演了很多電影,憑藉精湛的演技,很快就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

就這樣過了9年,隨着年紀漸長,她的演出機會少了很多。

本來,靠着資歷,她仍可以在演藝圈過得很舒服。

但倪萍卻做了個大膽的決定。

為了發展,她果斷放棄了演藝生涯,選擇踏入從未涉足過的主持領域。

1988年,倪萍獨自奔赴北京,成為央視實習主持人。

在央視前兩年,她一直埋頭學習,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1991年,她被央視領導看中,受邀擔任春晚主持人。

由此開始,倪萍逐漸為全國觀眾所熟悉,最終成長為連續13年主持春晚的央視一姐。

很多人都說倪萍運氣好。

殊不知,若沒有她的勇敢突破、主動走出安逸,哪怕有再好的機會,她也抓不住。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說:

生活永遠在變化中,而變化就意味着危機。享受慣了舒適,人也就成了呆子,最終將一事無成。

人生變幻莫測,永遠待在舒適區,只會讓自己在一潭死水裏變得平庸。

當生活的風雨來臨時,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想要好運氣,只有拒絕安穩,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主動改變,勇於破圈,才能將每一個危機,都轉化成你未來的機遇。

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會感恩

上世紀50年代,在里約熱內盧的一個貧民窟里,有個喜歡足球的男孩。

由於買不起足球,他整天就在巷子裏踢汽水瓶。

有一天,一位足球教練路過,發現這孩子踢得有模有樣,就送了他一個足球。

男孩得到足球後,非常高興,從此踢得更加賣勁。

這年聖誕節,一大早,男孩就拿着一把鏟子跑了出去。

他來到教練屋前的花圃里,蹲下開始挖坑。

快挖好的時候,教練從屋裏出來,驚訝地問男孩在幹什麼。

小男孩抬起頭,說:「教練,聖誕節到了,我沒有錢買禮物送給您,所以就給您的聖誕樹挖一個樹坑。」

聽了這話,教練將小男孩從坑裏拉上來,說:

「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禮物,明天你到我的訓練場去吧。」

3年後,這位17歲的男孩在1958年世界盃上,率領巴西隊第一次捧回金杯。

一個原來不為世人所知的名字——貝利,隨之傳遍世界。

小貝利用自己的感恩之心,換來了教練的喜愛和培養,最終成為世界球王。

宮崎駿說過:「在茫茫人海中,無論誰都不會一帆風順,只有懷一顆感恩的心,你才能擁有一生的愛和幸福。」

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於有人助你攀登更高的山峰,引你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運氣,都是人品的積累,要做事,先要學做人。

心懷善意,學會感恩他人,當你常常感念別人的好,所有的好運,最終也都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提升認知,保持開放心態

心理學家桑斯坦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信息繭房」:

當一個人完全屏蔽外界信息,只能接受單一觀點時,就會像蠶繭一樣把自己越包越緊,最終寸步難行。

很多時候,耽誤你的不是時機和運氣,恰恰是你內心的保守封閉。

始終保持開放心態,不斷開拓自身的邊界,才能將好運收入囊中。

在一個金融自媒體達人創業分享會上,有位嘉賓聊起一件往事。

幾年前,他跟新東方總裁俞敏洪有過一次會面。

說完正事後,閒聊中,這位嘉賓突然想談談自己對教育行業的看法。

這時,俞敏洪讓他等一等,說着便轉身去辦公桌上,拿來一個本子和一支筆。

那天他們聊了很久,而俞敏洪在那個本子上記錄了滿滿三頁紙。

這位嘉賓感嘆,明明在行業內已經碾壓別人,但俞敏洪對待他人,卻不是否定和批判,而是虛心討教。

當你能夠源源不斷地攝取新的知識,你的視野與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就像俞敏洪所說:見識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前提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願意接納身邊人和事所產生的知識。

時代在發展,停止學習的那一刻,往往就是一個人被淘汰的開始。

很多時候,所謂運氣,其實都是知識與經驗的積累。

你只有不斷更新和進化自己,維持絕對競爭力,才能有足夠的底氣,去兜住好運。

控制好遇事的情緒,保持平靜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走路不小心和別人撞了一下,嘴裏立馬罵罵咧咧,與人惡語相向;

與人相處稍微有點小摩擦,臉立馬沉下來,說話也陰陽怪氣;

生活中只要一遇見麻煩,就吹鬍子、瞪眼睛,不停散播負面情緒。

任何雞毛蒜皮的事,都能讓他着急上火,最終讓小事變大,引發一系列惡果。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遇事能夠克制,穩住那些可控的90%,才能見招拆招,化險為夷。

博主@安夏初入職場時,曾參與過一場產品發佈會的執行工作。

在開場前半小時,他們遭遇了突發狀況:一位演講嘉賓因行程臨時變動,會遲到半小時。

眼看發佈後馬上就要開始,大家都充滿焦慮,不知所措。

只有領導一言不發,並在思考片刻後,迅速對工作進行重新部署:

她先讓同事與嘉賓聯繫,確認到場時間;而後讓人告知媒體,請其留意現場變動,及時更新通稿;

完成這些後,她立即調整演講順序,懇請其他嘉賓配合。

在她的冷靜調度下,所有人分工行動,最終活動也得以順利舉行。

作家米貝爾說:

「有恬靜的心靈才能夠把握自己,有穩定的精神才能夠指揮自己。」

生活像一場拳賽,學會冷靜,才能有條不紊地解決所有麻煩。

一個人的運氣,就藏在他的遇事反應中。

大事要靜,急事要緩,冷靜處理,再棘手的事也會迎刃而解。

放棄僥倖,杜絕「差不多」思維

曾任密歇根商學院主管的湯姆·康奈蘭寫過一本書叫《1%法則》。

書中,吉姆是一個籃球教練,為了提高團隊成績,開始研究優秀運動員脫穎而出的原因,他投入了大量精力,計算分析各項比賽的競賽結果。

最終他得出一個驚人結論:

在任何比賽中,第一名和第四名(金牌與沒有獎牌)的平均差距總是在1%之間。

絕大部分的輸家,往往都只輸在了1%上。

而很多看似憑運氣獲得的勝利,比如最後時刻的絕殺,其實都是因為做好了每一個1%。

生活如同球賽,任何一個細節,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有人曾問著名建築師密斯·德羅,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描述他成功的原因。

德羅想了想,說:「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

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細節是他秉持的最高準則。

在很多同行覺得差不多的地方,他都要精雕細琢,直到自己百分百滿意。

在設計德國國家劇院時,他曾耗費數月,一個座位一個座位地測量距離。

他根據得到的數據,決定每個座位的擺放方向、大小和傾斜度,以求得最佳的視聽效果。

正是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稱完美。

他也因此得到了大量機會,留下了眾多經典作品,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建築家。

道德經》裏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小處着手,認真對待,精益求精。

唯有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雕琢,才能臻於完善。

杜絕差不多思維,凡事做到極致,哪怕是最平凡的小事,你也能發現不一樣的機遇。

錢鍾書曾說:「沒有無緣無故的能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運氣。」

沒有誰是天生的強者,也沒有誰生來就運氣爆棚。

所有突如其來的運氣,不過是在因上付出了努力,並在果上得到了回報。

做好以上5點,敢於嘗試,保持成長性思維,不斷提升做人做事的格局。

用心對待每一件能夠把握的事,運氣往往便會不請自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4/185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