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南非9旬老人堅持40年開車上千公里,只往沙漠裏送報紙?簡直偉大

南非的卡魯沙漠地區,氣候乾旱炎熱,降水量稀少。

這裏曾因惡劣的外在條件,一度被早期的探險家和旅行者視為「不可逾越的屏障」。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忽略的地方,卻有一位老人雷打不動,連續40年堅持前來報到。

每逢周四,當地人總能看見一輛橙色的小轎車,在沙漠中緩慢卻堅定地行駛。

他們知道,那是Charl Francois Hugo來了

Charl Francois Hugo的老家在南非開普敦。生於1932年的他,今年已經90歲高齡。

但憑藉着一人一車,他承擔起了一項與眾不同的使命——

每周獨自駕車往返1200公里,將最新的報紙送往那些散落在卡魯沙漠上,地處偏遠的城鎮或村莊裏。

(2022年11月24日,正前往一家電腦商店送報紙的Francois)

Francois目前居住在位於南非西部、一個只有3000位居民的小城鎮——卡爾維尼亞(Calvinia)。

每逢周四要去送報時,他都得在凌晨1點30分左右就出發。

因為路途遙遠,他總會帶上一壺咖啡和幾顆煮熟的雞蛋,拿來路上充飢。

此外,他還得用一條毛巾擋住自己的雙腿,以防在路上被烈日曬傷。

Francois還在車上擺放了一台老式的便攜式收音機。

漫長且寂寞的旅程中,這就是他唯一的「夥伴」,能幫他解解悶並保持注意力。

因為報紙要往很多商店、便利店以及通訊員家裏一一送達,差不多18個小時後,Francois才能結束工作回家。

而這時,已經是夜幕時分……

像這種耗費體力的工作,即便讓年輕人嘗試一個月,都會覺得難以忍受。

但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Francois硬是拄着一根拐杖,堅持到了現在。風雨無阻,從未有過一次缺席。

(往餐廳送報紙的Francois)

不過,Francois的工作可不僅僅是送報。

事實上,報紙還是由他本人編輯而成的。

Francois派送的周報總共有三種,分別為「The Messenger」、「Die Noordwester」以及「Die Oewernuus」。

這三份報紙都屬於歷史較為悠久的老報。前者成立於1875年,後兩者也是自1900年就開始出版了。

自從Francois接手以後,他便擔任了這些報紙的編輯,為其排版寫稿,每一份報紙大概都有8頁那麼厚。

這些報紙每份售價8南非蘭特(約合人民幣3.19元)。訂閱的用戶主要是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農民。

而他從事這份特殊工作的緣由,還要從幾十年前說起。

年輕時,Francois的職業就是記者。

當時,他先是在開普敦工作了20年,之後又前往納米比亞幹了將近10年。

因為工作壓力實在太大,總是夜以繼日,無法忍受的Francois最終選擇離開,搬到了卡爾維尼亞。

正當他以為終於可以喘口氣,放鬆一下的時候,當地一位印刷報業的老闆卻找上門來,問他是否對自己的行業感興趣。

思來想去,Francois還是接受了對方拋來的橄欖枝。因為他的女兒對此很感興趣。

於是Francois就想:「女兒可以和女婿一起經營這檔生意,而我正好可以幫他們。」

結果沒想到,才幹了幾個月,女兒和女婿就覺得異常疲憊,直接放棄退出了。

折騰了半天,最後還是Francois接手了全部工作。

「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和這個東西(指印刷機器)坐在一起。」他調侃道。

Francois挑起了大梁,接下了三份報紙的編撰、印刷以及派送等繁瑣工作。

而在一旁輔助他的,就只有他的妻子和三位助手。

後來,這一干就是40年,近半生……

現在參觀Francois的編輯室,會看到現場宛若博物館一般,陳放着各種各樣罕見的老式編印設備。

比如屋裏擺放着的老式海德堡印刷機和切紙機,早已不能運作,只能當成裝飾物。

就連工作人員們使用的排版工具,也都還是90年代初的電腦和軟件。

可就是這樣一個技術落後,條件簡陋的地方,卻承載着很多卡魯貧困人民和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

面對媒體採訪,Francois常將自己形容為「一個抽油泵」。因為他就好比機器一般,每周按照既定的規律運作,永不停歇。

不過也正是憑藉這股驚人的毅力,在當地人眼中,Francois早已不是報使那麼簡單。

在那裏,他幾乎代表了「新聞」的全部意義。

甚至還有很多了解Francois事跡的人,尊稱他為「報紙這一夕陽產業的最後守護者」

因為在全球紙媒都為數碼化生存而頭禿,為媒介融合趨勢下的轉型而奮戰,附和「紙媒已死」的論調時,似乎只有這個白髮蒼蒼、顫顫巍巍的老人,還在鮮為人知的地區默默堅守。

Francois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讓這些小城鎮裏的紙質出版物重煥生機。

而他本人對於「用手機看新聞」這一行為,始終是不喜歡的。

不過這還不是Francois工作的全部驚人之處。

其實在編寫報紙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英語的文章或廣告。但絕大部分篇幅,Francois都一直堅持使用南非荷蘭語。

這是南非11種官方語言中的一種。

雖然使用人數並不少,但卻常常被西方人士誤解。還有報道曾說,只有幾十到幾百人還在使用這種語言。

就連自幼生活在南非的女演員,奧斯卡金像獎得主「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也曾公然表示:「南非荷蘭語如今只有大約44人還在使用」。

這件事隨後還在南非當地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而Francois堅持用非洲荷蘭語撰寫新聞的行為,不僅讓當地的語言文化得以延續,還以此為紐帶,將分隔在數百公里沙漠中的各個社區聯繫在了一起。

不過人們也存在着擔憂。

因為即便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當地報紙行業的發展,似乎仍舊難逃消亡的命運。

近幾年來,卡魯沙漠湧進了不少新住戶。他們有些自稱藝術家,還有些人則和Francois一樣,想要逃離都市的喧囂。

然而住戶在增加,報紙的訂閱量反而在減少。

但即便這樣,Francois卻依舊對當地紙媒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因為現在每星期的印刷量還能達到1300份。在他看來,這足以表明人們對新聞的渴望依舊存在。

或許是為了回應這份渴望,Francois承諾,只要自己還有力氣,那麼每周四,村民們就一定會收到自己送來的報紙。

不過Francois並沒有將此視為一種沉重的枷鎖或任務。

如果哪天堅持不下去了,那麼他也會順其自然:

「我每周四都堅持這樣做,從未間斷。但當我的身體不再允許時,我可能就會停下來了。」

只是那時,他負責的這三份報紙也必然會消失。

而對於這一點,Francois同樣十分豁達:「我不知道五年後,又或者十年後會發生什麼,我也不會為此擔心。」

身後事自然留給後來人。他只想專注於當下,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

太陽東出西落,一周很快又度過。

在蒼莽無垠的沙漠裏,一輛橙色車裏傳出廣播聲,裝載着滿車的理想,再次奔馳駛向遠方。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07/185220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