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一個謠言,讓某藥直接脫銷,謠言的主角新冠病毒XBB毒株就已悄然登錄。那麼XBB到底哪裏厲害,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國際主要流行毒株?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Lihong Liu團隊在《細胞》雜誌發文,解析了新流行毒株XBB、BQ及其亞變體的驚人免疫逃逸能力,論文認為BQ.1、BQ.1.1、XBB和XBB.1是迄今為止最具抗性的新冠病毒變體,對新冠疫苗和臨床單克隆抗體的應用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1]。
研究結果顯示,疫苗接種者和康復者血清對BQ/XBB及其亞變體的滴度降低了13-155倍,針對原始毒株所開發的單抗已經基本無效。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BQ和XBB都是何方神聖。
BQ.1和BQ.1.1是由BA.5演化而來,BQ.1在BA.5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K444T和N460K突變,BQ.1.1則進一步擁有了R346T突變。
XBB和XBB.1是兩個BA.2譜系變體BA.2.10.1和BA.2.75重組的產物,在BA.2的基礎上,XBB出現了S蛋白中的14個新突變,XBB.1還另外具有G252V突變。
BQ/XBB及其亞變體自出現以來,速度相當快地成為了主流毒株,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之前奧密克戎剛剛出現的時候。
那麼到底這二位有什麼出眾之處,又會對當前的防疫手段造成什麼衝擊呢?
研究測試了血清抗體對BQ.1、BQ.1.1、XBB、XBB.1的中和效果。實驗中使用的血清來自五個不同的臨床隊列,分別來自三針mRNA疫苗接種者、四針mRNA疫苗接種者、三針mRNA疫苗+一針二價疫苗接種者、BA.2突破感染者和BA.4/5突破感染者。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BA.2和BA.4/5具有更強的血清抗體中和逃逸能力,相較原始毒株D614G,幾何平均ID50滴度分別下降了2.9-7.8倍和3.7-14倍。
令人吃驚的是,BQ.1、BQ.1.1、XBB、XBB.1滴度還要更低,其中XBB.1滴度最低,其次是XBB、BQ.1.1、BQ.1。在三針疫苗血清中,四種變體相對D614G中和滴度分別下降37、55、70、71倍。
另外,突破感染者血清抗體中和滴度明顯更高,可以說突破性感染誘導了比接種疫苗更好的抗體反應。
總的來說,BQ.1.1對血清中和的抵抗力比「祖宗」BA.5要強6倍左右,而XBB.1比BA.2要強63倍、比BA.4/5強49倍,可能是奧密克戎所有變體中最「抗揍」的一個。
隨後,研究測試了臨床使用的單克隆抗體對四種變體的中和活性。這些單抗對原始毒株具有明顯的活性,包括20種靶向RBD上4類表位的單抗、3種非RBD靶點單抗、1組混合抗體。其中包含已經獲得臨床授權用於治療的LY-CoV1404(bebtelovimab)和用於預防的組合Evusheld。
結果並不樂觀,從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些抗體已經近乎完全無效了。
針對多種抗體,BQ.1、BQ.1.1,XBB、XBB.1分別與BA.4/5和BA.2的IC50變化倍數
紅色為耐受、綠色為敏感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新毒株會更容易感染呢?
ACE2是新冠病毒進入靶細胞的受體,新冠病毒與ACE2的親和性會影響到病毒的傳播能力。
從實驗結果來看,BQ.1和BQ.1.1的S蛋白與hACE2的親和力與BA.4/5相當,而XBB與XBB.1的S蛋白對hACE2親和力相對BA.2還略有下降。
從這項研究來看,BQ.1、BQ.1.1、XBB、XBB.1四種新毒株的確具有相當強的抗體逃避能力,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新毒株會有更強的致病性。
美國CDC公佈的數據能夠作為有效的參考。雖然在過去一個月內,新毒株、尤其是XBB.1佔比快速上漲,但是新增病例數和新增死亡數都未見顯著提升,處於全年中的較低水平。
近期刊發在預印本平台bioRxiv上的一篇論文也顯示,在實驗動物中,XBB的致病性與BA.2.75相當甚至更低[5]。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表示,根據目前的證據,BQ和XBB及其亞變體的整體表型與奧密克戎並無足夠的差異,仍舊可以將其視為奧密克戎的一種。也就是說在當前證據下,WHO認為新毒株的出現並不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給醫療保健系統進一步增壓的大流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