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作曲家顧嘉煇在加拿大離世,享年92歲。顧嘉煇創作多首經典電視劇及電影主題曲,為香港留下多首不朽名曲,不僅提升廣東歌地位,更陪伴香港人成長,例如膾炙人口的《獅子山下》。有文化界人士對顧嘉煇的離世大感惋惜,慨嘆「香港昔日的燈光殘餘無幾,終又熄了一盞。」認為在時代不同之下,現時香港社會氣氛高壓,難以再有第二個顧嘉煇的出現。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上海灘》
顧嘉煇創作多首經典香港電視劇及電影主題曲,深入民心,為香港留下眾多不朽名曲。這位「樂壇教父」活躍於60至90年代,無數家傳戶曉的主題曲都出自他筆下。
他對香港樂壇貢獻巨大,帶起粵語流行曲,提升廣東歌地位。這首《獅子山下》更成為香港的代表歌曲之一。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獅子山下》
評論:香港昔日的燈光殘餘無幾,終又熄了一盞
顧嘉煇離世,多位文化界人士大感惋惜。香港時事評論員、著名作家陶傑周三(4日)在社交網寫上,「香港昔日的燈光殘餘無幾,終又熄了一盞」。
陶傑同日對本台指,顧嘉煇是「香港之寶」,用音樂定義60年代的香港起飛,讚賞顧嘉煇作曲多樣化、中西合壁,可謂「香港流行曲界的莫札特」,引起很多港人共鳴,在時代不同之下,現時香港社會氣氛高壓,難以再有第二個奇才。
陶傑說:當時是一個自由的環境,只要你拼搏,就算是窮的人,在獅子山下住徙置區,不同的人都覺得有很多的機會及有希望。顧嘉煇那60年代是大陸的難民不斷走來香港加入社會的時候,現在他死是香港人散場的時候,失去自由環境,再加上香港受制政治高壓,令人失去心情,去看電視、聽音樂、作曲,兩個不同的環境怎麼會有第二個顧嘉煇?除非大陸發生巨變。
文化學者:顧嘉煇建構了香港的普及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前講師陳嘉銘對本台表示,顧嘉煇60年代開始創作,作品橫跨香港電影的光輝時期,以及70年代電視劇興起之時,在香港娛樂匱乏的年代,建構了香港的普及文化。
陳嘉銘說:當時是一個匱乏的年代,大家沒有其他娛樂,不像今天可以聽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流行音樂,當時香港什麼都沒有,大家都是回家看電視,聽主題曲,茶餘飯後的娛樂,是建構了一種地方的普及文化,覺得那些歌就是代表香港自己身份。
香港輝煌時代結束廣東歌走向式微?
不少港人慨嘆,顧嘉煇離世是香港輝煌時代結束的證明,象徵東方之珠不再;亦有人認為,廣東歌的輝煌時期已經逝去,近年已開始式微。
不過陳嘉銘對有關說法有所保留,他指廣東歌的「式微論」在2000年後的10年最為明顯,因為當時受日本、韓國流行音樂的影響,但目前仍有很多努力創作廣東歌的音樂人。
陳嘉銘說:其實香港的音樂人都很努力做音樂,只不過大家不為意,或沒有去聽,不算是式微,這幾年再興起,因為有Mirror、ViuTV,但同時間不能否定在過去被說是式微期間,還有很多人在努力,還在創作廣東歌,所以我不認為式微的說法很穩陣,裏面有很多漏洞。
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周三表示,對顧嘉煇離世深感痛惜,並向其家人致以慰問。楊潤雄指,顧嘉煇的作品歷久常新,多年來陪伴香港人成長,豐富了全球華人的生活。他的精神和筆下觸動人心的不朽香江樂曲,將流傳後世。
提升廣東歌地位顧嘉煇成就多個傳奇
顧嘉煇1931年在廣州出生,抗日戰爭爆發後舉家移居香港,他的姐姐顧媚是50、60年代著名歌星,顧嘉煇耳濡目染下,開始學習鋼琴。
1961年,顧嘉煇首次以顧媚主唱的《夢》參加邵氏電影《不了情》的作曲比賽,打開音樂生涯之門。70代初,顧嘉煇作曲、仙杜拉唱的《啼笑因緣》面世,加上80年代紅館落成,令演唱會文化興起,促成香港粵語流行曲進入空前旺盛的階段。
顧嘉煇曾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包括《狂潮》、《陸小鳳》、《家變》、《倚天屠龍記》、《獅子山下》等。而《上海灘》、《親情》等作品,成為幾代香港人回憶,他與已故填詞人黃霑合作無間,成就了多個傳奇。
90年代,顧嘉煇淡出樂壇,移居溫哥華,後來獲多個成就獎。1998年獲港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07年,他獲電視台邀請,復出為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製作的電視劇《歲月風雲》創作同名主題曲,又應香港中樂團邀請,於他的作品專場音樂會擔任指揮。
2010年,他獲頒藝發局「香港藝術發展獎2010」終身成就獎。到2015年,顧嘉煇決定正式退休;同年獲頒「金紫荊星章」。2018年底,顧嘉煇重返溫哥華退休,直至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