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阿根廷門神:枯坐板凳十年 世界盃決賽驚世一撲

2014巴西世界盃在家燒烤,2018俄羅斯世界盃在看台助威,2022卡塔爾世界盃奪冠並拿下金手套獎,這就是阿根廷隊門將達米安·馬丁內斯的神奇故事。

在對手眼裏,他是囂張跋扈的門前「惡鬼」,但在隊友看來,他則是把大門「鎖死」的靠譜「大爹」。

17歲留洋,經歷十年替補和外租,終於在28歲的年齡坐穩主力位置。身處低谷的時候他告訴自己,「我不能一事無成地回到阿根廷。」

效力球隊10年被租借6次

阿根廷隊時隔36年再奪世界盃冠軍,門將馬丁內斯功不可沒。他不僅在決賽加時賽最後時刻撲出了法國隊的必進球,還在隨後的點球大戰中做出了關鍵撲救,為隊友建立了心裏優勢。

誰都不曾想到,一位2019年還在俱樂部苦苦追尋主力位置的守門員,3年後卻成了阿根廷隊奪冠的最後一塊拼圖。

這並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一名出身寒微的球員,在板凳席上苦等十年後迎來的功成名就。

2010年,年僅17歲的馬丁內斯被邀請加入英超阿森納俱樂部青訓營。由於年齡、語言等問題,馬丁內斯的家人最初是極力反對的。但考慮到家中的貧困情況,馬丁內斯毅然決然地隻身奔赴倫敦。

加盟阿森納的10年裏,馬丁內斯共被外租6次。他去過英乙牛津聯、英冠謝周三、羅瑟漢姆、雷丁等隊接受歷練,卻始終無法在「槍手」陣中換來穩定的出場機會。

2020年,在接連當過切赫、什琴斯尼、奧斯皮納、萊諾的替補後,他已然成為隊中效力時間最久(10年)的球員,但累計上場次數卻只有可憐的25次。

回憶起這段經歷,馬丁內斯坦言相當痛苦。但他一直告誡自己不能一事無成地回到阿根廷,於是咬牙接下了所有的考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6月20日,阿森納主力門將萊諾在對陣布萊頓的比賽中傷退,馬丁內斯臨危受命。他用穩定的表現征服了主帥阿爾特塔,並在賽季剩餘比賽中拿下了球隊主力門將的位置。

同年8月,馬丁內斯首發出戰,幫助球隊在足總杯中2-1戰勝切爾西奪得冠軍。這是他職業生涯首次以主力身份征戰決賽,沒想到一舉奪魁。

賽後,他獨自一人靠在廣告牌上打視頻電話的場面被記者記錄了下來。面對遠在阿根廷的父母,1米93的大男孩淚流滿面。浮浮沉沉數十年,他終於等到了出人頭地的時刻。

馬丁內斯當時告訴英國《衛報》,在阿森納的10年裏,自己一直在保持狀態,等待機會到來。「我覺得一些替補門將可能會找藉口,說自己缺乏比賽等等,但真要你上了,就不應該有任何藉口。」

他還透露,自己家中的花園裏有一個等比例的球門。只要是休假,他就會在妻子的幫助下用發球機訓練。

妻子其實是疑惑的,問他為什麼上不了場還要每天練習那麼多?馬丁內斯回答,「我覺得我會有機會的,我最好還是多練練。」

法國足球記者朱利安·勞倫斯如是評價道,「馬丁內斯展現了成熟和強大的精神屬性,他告訴所有人,『我會繼續接受外租的歷練,做到最好去提升自己。等我回來,如果我能得到機會,那我一定會把握住它。』」

2020年9月,英超阿斯頓維拉以2000萬英鎊簽下馬丁內斯,並給予其象徵絕對主力的1號球衣。他也沒有辜負俱樂部的期望,處子賽季出場39次,零封15場,當選該20/21賽季球隊最佳球員。

十二碼前的「惡鬼」

2021年美洲杯,馬丁內斯將俱樂部出色的狀態延續到了國家隊。在1號門將阿爾瑪尼新冠確診的情況下,他抓住機會,再也沒有讓主力位置旁落。

也就是在那屆比賽,馬丁內斯展現了自己卓越的撲點能力,當然,還有他讓對手深惡痛絕的干擾能力。十二碼線前,但凡多注意馬丁內斯一秒,這粒點球就有罰丟的可能。

美洲杯半決賽對陣哥倫比亞,馬丁內斯在點球大戰中幾乎和每一個對手都對噴了「垃圾話」。結果,他在第二輪、第三輪和第五輪連續撲出對方的球,護送梅西進入決賽,並最終幫助球隊一舉拿下冠軍。

世界盃阿根廷隊經歷的兩場點球大戰同樣如此,馬丁內斯既能做到無視對手的干擾,又能用各種小動作影響對手的心態。兩場點球大戰,他撲出了荷蘭和法國共三粒點球。

「我總是有那種自信,我知道自己可以在點球大戰中撲出一個或兩個。

」馬丁內斯在接受英超官方採訪時說道,「我看到了對手臉上的恐懼,然後利用了它們。」

這就是如今的馬丁內斯,經過時間的沉澱,他擁有了所有優秀守門員需要具備的特質,自信、冷靜卻又不失個性。

與此同時,他也是全隊的「定心丸」,既可以在點球大戰時冷靜分析指導迪巴拉打對手門將洛里的中路;也能在中場休息時「大放厥詞」為隊友鼓勁,「球門被我鎖死了,他們想進球,就得先殺了我。」

世界盃後,馬丁內斯成了讓人又愛又恨的球員,有人贊他穩如泰山,也有人憎他囂張跋扈。

但這並不會影響他成為世界頂尖門將的決心,他已經準備好繼續突破自我,「從低谷中走出來,現在我已經站在最高的舞台。我前途無量,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好的門將。」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觀察者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23/184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