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布洛芬生產大國藥架空 中國民間發起互助自救

南京的一家藥房2022年12月20日掛出布洛芬售罄的告示

中國政府放鬆防疫管控以來,醫療擠兌、藥價攀升等亂象叢生。藥廠產能無法滿足民間的海量需求,導致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無法得到及時診治,民間不得不發起自救,共享藥品。

藥品匱乏、藥店斷貨,甚至有網友發佈,求藥者直接在藥廠門外排起了長隊。12月20日,中國科技公司騰訊經過三天準備,火速上線了「新冠防護藥物公益互助平台」。在該平台上,超過百萬用戶發佈超過五萬條求助與幫助信息。有藥品需求的用戶通過平台尋求援助,其他用戶則可以第一時間提供多餘的藥品,真正實現了民間自救。

據騰訊後台數據統計,截至21日下午,藥品需求量最大的五個城市分別是深圳、杭州、上海、廣州和南京。提供藥品最多的五個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和杭州。

多方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布洛芬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大國,佔全球產能的三分之一。多家中國媒體報道,恆瑞醫藥等大型醫藥企業正在積極擴大產能,但由於在大面積感染的情況下,運輸、分銷渠道不暢,藥品仍需一段時間才能到達群眾家中。

拍腦袋決策中國政府收放皆成災

中國是布洛芬生產大國,但疫情大流行的當下,現在的中國人卻「一藥難求」,民眾得靠自救。旅美中國學者王軍濤在接受本台採訪時就表示,中國政府突然解封,迎來疫情高峰,藥品需求激增在意料之中。此外,過去三年來,中國政府對新冠疫情進行大肆驚恐性宣傳,導致解封後中國社會恐慌,引發囤藥熱潮。

「好多不需要這個藥物的人也要買這些東西,需求比別的國家增長更快,」王軍濤說分析說。「中國前段時間因為嚴厲的封控政策,中國的運輸各個方面都已經亂套了。一個產品從生產、到老百姓手裏有多個環節。產業鏈假如有些環節中斷了,短期內恢復不了,實際上整個產業鏈都恢復不了,使得藥物產量出現很大問題。」

12月7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優化落實疫情防控的「新十條」,進一步大規模解封,民間隨後迎來了疫情高峰。「新十條」還明確,各地藥店不能隨意關停,不再限制群眾線上線下購買「四類藥品」。

本台此前報道,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退燒藥、感冒藥、抗原檢測盒嚴重短缺,甚至連維生素類補劑、中草藥也一藥難求。直到本月下旬,藥品匱乏的情況仍未得到緩解。

四類藥品,即退燒、止咳、抗病毒、抗生素藥物,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一直被中國政府嚴格管制銷售和使用。藥廠被迫減產,藥店也長期缺貨。近期,退燒、鎮痛的布洛芬成為最熱門藥品,奇貨可居。

中國各藥房與防疫有關的藥物均已脫銷(網上截圖/古亭提供)

感冒藥都去哪了?

王軍濤表示,中國政府此前嚴格管制四類藥品,切斷下游需求,導致上游產能受到重創。

醫藥媒體「賽柏藍」引用消息人士透露,儘管上個月防疫政策有鬆動跡象,但生產四類藥品的藥企並未接到明確通知可以恢復甚至擴大生產,因此藥企保持觀望態勢,導致存貨、備貨不足。

由百名醫療業內人士發起的自媒體微信公眾號「醫院院長」日前撰文稱,「中國布洛芬生產企業特別多,達500多家,不要說500多家,就是200家,提前一個月告訴他們,也能人人一盒。」文章中質問:「作為一個工業大國,疫情持續3年,全國從南到北缺少感冒藥,着實讓人費解。」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告訴本台,防疫三年來,習近平過度強調自我權力的攫取,將維護統治放在了優於民生的位置,使得中國政府在放開管控前根本沒有考慮到會出現藥品匱乏等一系列問題。

「其實今天所謂的放開,是控制不住(疫情)的必然結果。」夏明說。「劣幣驅逐了良幣。很多真正在中國科學界、醫藥界或者在國務院系統里,有才能的人被排擠,或者被嚇破膽,不敢有所作為。」

繼上月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訪華並與中方達成疫苗協議後,12月21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證實一批BioNTech疫苗正在運往中國。發言人表示,德方正在努力,除了接種在華德國人以外,也保障其他在華外籍人士。此外,作為交換,身處歐洲的中國公民也可接種中國科興疫苗。

夏明認為,一旦BioNTech疫苗進入中國,證明其效力優於國產疫苗後,所形成的社會輿論態勢,會逼迫中國政府進一步開放西方疫苗的廣泛接種。

記者:經緯責編:鄭崇生網編:洪偉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22/18451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