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男孩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一位母親這樣描述丈夫與兒子的關係:有時,我覺得丈夫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像一個謎,他們總是扭在一起打打鬧鬧、你追我趕、互相撓痒痒。

他們之間打鬧的性質與我和兒子之間完全不同。我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語言。

比如,當丈夫與兒子打鬧之後,他們會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對方的肚子,然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但一旦他們其中一個人有了小動作,另外一個人就會馬上進入警覺狀態,就好像他們心有靈犀一般。

父親和兒子之間確實有一種屬於父與子之間的語言。他們在一起可以不分長幼地打鬧、可以不斷觸碰對方的身體……

行為學家表示,父與子在打鬧中所進行的身體之間的接觸是父子之間所進行的一種深層次的溝通。

正是由於這種深層次溝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將要成長為像父親那樣的男人。在父親身上,他們能看到自己的未來,他們會自覺地以父親為榜樣。

每個男孩的成長都需要家長的愛,但父愛與母愛完全不同。

母愛細膩、溫柔,在母愛中,男孩能得到滿足感;而父愛博大、粗獷,在父愛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個小男孩長時間接觸不到父親,或者感受不到父愛,他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進而會迷失方向。

例如,長期接觸不到父親的男孩會產生女性化傾向。另外,在長期感受不到父愛的情況下,很多小男孩為了使自己有機會與父親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常常會用一些壞行為,如撒謊、偷盜、打架等,來吸引父親的眼球。當然,還有很多小男孩不惜傷害自己,以贏得父親的關注。

男孩是需要父親的,他們需要從父親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們需要模仿父親的行為來使自己成長為男子漢。所以,為了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千萬不要以「工作忙」為理由而忽視了兒子。

父親的行為、語言以及思想每時每刻都在影響着男孩,但並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能成功地承擔「兒子榜樣」這一角色。很多父親就常常在無意識中把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傳達給了兒子。

一位幼兒園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當我把孩子們的餐具都洗好時,一個小男孩正好在我身邊。我請他幫我整理餐具,沒想到卻遭到了這個小傢伙的嚴詞拒絕。

他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不,我不能幫你做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從來都不做這些事情。」

看,這就是父親的作用。一個剛剛有了性別意識的小男孩,就已經在主動模仿父親的行為,他不自覺地把父親當成了自己的榜樣。

生活中,如果父親很少幫妻子做家務,那麼當母親要求男孩幫自己做一些家務時,男孩就會理所應當地拒絕。

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思想:做家務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權不去幫忙。

不同年齡段男孩的父親應樹立不同的榜樣形象。

作為男孩的父親,如果你對做男孩的榜樣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妨借鑑以下幾種觀點和方法:

#01

面對幼兒期的男孩

幫他們完成對母親的依戀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母親的愛讓我們迷戀,但母親過度的愛卻會使一個男孩長不大,使他永遠停留在小男孩的狀態。

的確,有很多這樣的小男孩,他們不喜歡與別人接觸,整天寸步不離母親,甚至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整天跟在媽媽後面,不肯去幼兒園或學校。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這樣的男孩長大後很難融入集體。而且,不管是與人相處還是做其他事情,常常會被強大的自卑心理包圍。

事實上,這些男孩長大之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往往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完成幼兒期的心理發展任務造成的。

幼兒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務很多,最主要的一點是完成對母親的親密分離。

即讓他們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這一時期,爸爸的任務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男孩,鼓勵他與自己溝通。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講,父親的關愛意味着一種特殊的意義。

一位成年男性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我的父親將近70歲了,一次,我們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歲時的那張照片,父親抱着我把我舉過了頭頂,我臉上的笑容很燦爛,也很自豪。

我把這張照片放入我的錢夾內。之後,父親第一次跟我談起了他與他的父親之間的關係:「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我甚至都沒有在他的腿上坐過……」說到這裏,父親已經是淚流滿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現在父親即將70歲了,但他仍對小時候父親沒有抱過他而感到遺憾。

那麼,父親應該如何向兒子表達關愛之情呢?還是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聲吧:

「我喜歡爸爸帶我出門,這樣我會因為爸爸在身邊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歡坐在爸爸的腿上,讓他不停地顫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着我,我一點也不害怕。」

「我喜歡爸爸把我舉過頭頂,這樣我能感覺到爸爸的力量,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力大無比的神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讓兒子成功地擺脫對母親的依戀也不難,當然,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

其實,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簡單:在顯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時,對兒子多些關注和細心的愛護就可以了。

#02

面對兒童期的男孩

明確規則,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親曾這樣說:「要想與兒子很好地相處,一定要學會摔跤!」

這位父親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男孩喜歡父親與自己打成一片。其實,這也正是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父親和兒子在一起總喜歡打打鬧鬧,甚至是打成一團呢?

心理學家表示,男孩在與父親的打鬧中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在與爸爸的打鬧中,爸爸能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一位父親說:兒子4歲時,我喜歡給他撓痒痒,他也喜歡我這樣做,每當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父子倆就會圍着整個房間跑來跑去。但有一次,我看兒子躺在床上,便過去給他撓痒痒。那天兒子也許不高興,他沒有像平時那樣「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腳。

我被兒子的反應驚呆了,但我並沒有沖他發脾氣或指責他,而是平靜地對他說:「你受了傷會痛,爸爸受了傷也會痛,如果爸爸受了傷,那以後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們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例如,不允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你能遵守這樣的規則嗎?」

兒子似乎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為我看到他在點頭。

其實,父親與男孩相處的過程,就是向他們傳輸各種基礎規則的過程。受體內睾丸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男孩都可以被稱為「破壞大王」、「帶有攻擊性的機器」。

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男孩真的會變成人見人怕的破壞性「機器」。

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進行強行壓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欲望就會逐漸泯滅。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規則是什麼,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行為的「度」。

在這一過程中,男孩學到的不僅僅是生活技巧,還有自控力,他們開始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03

面對青春期的男孩

讓他們感覺到道德約束的力量

大家都說青春期的男孩容易變「壞」,有心理學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會變「壞」,與他們是否與父親在一起有很大的關係。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中學裏進行了調查。他發現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況下,愛學習的男孩們總會在一起玩兒,而那些愛打架、調皮的男孩總在一起。

心理學家想深入了解這個現象,便問那些愛學習的男孩:「你為什麼不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因為我跟他們不是一路人。我們都是有父親的人,他們要麼沒父親,要麼不跟父親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總會幹壞事。」

孩子們的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人類行為學研究表明,勞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屬於這樣一種情況: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要麼就經常得不到父親的關注。

由此可見,對於青春期的男孩來講,父親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時刻束縛着兒子的行為。

男孩進入了青春期,母親的管教似乎已經對他們不起作用了。有時,為了讓母親看清這種局勢,他們甚至常常向母親的權力挑戰。

這時候,父親最需要做的是與母親站在一起,兩個人用同樣的態度教育兒子。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親給他們做出榜樣。

當然,要想讓青春期的男孩認同家長的教育,父親必須要和母親達成統一戰線。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父親的態度一定要真誠。

如果父親並不想幫助妻子,而是逢場作戲式,那男孩就會越來越不尊重母親,甚至還會越來越多地向母親的權力發出挑戰。

其實,當男孩進入了青春期,不是母親的力量變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變硬了。這時候,他們需要父親給他們約束的力量,並為他們指引方向,所以,在這一階段,男孩是否會變「壞」,大部分原因取決於父親。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心理顧問趙一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17/184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