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戲飯不好吃

作者:

過去的時候,戲飯不好吃。學唱戲,得有童子功,打小開始練。但是,誰家孩子要是進了戲班學戲,就等於進了地獄,那個苦,不是一般人能受的。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早上天沒亮就得起來,晚上還得伺候師傅抽大煙,師傅安歇了,才能休息一會兒。練基本功,是每天的事兒,馬步扎不好,打,跟頭翻不好,打。練雲手,膝蓋彎曲度得永遠一個樣兒,所以,膝蓋下面,綁上竹籤子,稍微動作不合格一點,竹籤子就扎到肉里。練蹺功,綁上蹺,就不能拿下來,幹什麼都踩着蹺去。去農村演戲,來迴路上,大車拉着師傅和道具,徒弟們就踩着蹺跟着走,幾十里的走。吃不下這個苦,戲飯就甭吃了。

緊是這樣苦,吃戲飯還得有天賦,頭一樣,嗓子得好。不僅聲音好聽,而且要洪亮。過去唱戲,沒有擴音設備,不管多大的場地,你的聲音都得到哪兒,還的把嘈雜聲壓住。有的人童年嗓子還行,成年倒倉之後,就塌了,那也不行。碰上這種事,梨園行里的人就會說,這孩子,祖師爺不賞飯。

其實,戲飯不好吃,更在於這個行業,被人看不起。天底下沒有比中國人更喜歡聽戲看戲的民族了,從宋元開始,唱戲就成了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平民百姓的最愛。到了清末京劇興起之際,各種戲曲,已經成了百姓的流行歌曲。趕車的拉車的,平時沒事,嘴裏哼的,就是各種戲曲唱段。官場就更不用說了,不幾段,就不叫京官。北京人哼京劇,河南人哼豫劇,山西上哼梆子,連移民地區東北,都哼二人轉。對外國人來說,京劇就是他們的歌劇,但他們在北京街頭聽見車夫哼唱京劇的時候,驚的下巴都快掉了,因為很難想像,在歐洲一個苦力會哼唱詠嘆調的。

但是,這樣喜愛戲劇的民族,卻高度看不起唱戲的。歧視優人的風氣,是什麼時候起來的?還真不好查。至少,在唐朝還不這樣,那時,雖然像樣的戲劇還沒形成,但唐朝的皇帝唐明皇李隆基,也的確喜歡跟優人混,喜歡到梨園打鼓。所以,戲劇界一直奉他為祖師爺。五代後唐的莊宗李存勖,對戲子的感情,比唐明皇還深,連國家大事,都聽他們的意見。但是到後來,就不行了。倡優不分,做了戲子,堪比做了娼妓,屬於標準的下九流,子孫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我想,轉折點可能發生在元朝,那時,戲劇興盛,儒學衰落。唱戲的旦角,都是妓女,地位比儒生還高。蒙古人走後,讀書人氣不過,找蒙古人找不到,只好把氣撒在唱戲的頭上。

當然,唱戲唱成了角兒,達官貴人還是會捧的。但捧歸捧,打賞不吝嗇,見面也親熱的不得了,但裏面儘是玩狎的味道,沒有尊重。清代官場,流行逛相公堂子,更是把唱戲的當妓女的代用品。至於引車賣漿者流,雖然迷起戲來,也跟當下的歌迷似的,但個個都看不起唱戲的,打心眼裏覺得他們低人一等。這一點,從戲園子的場景就可以看出來。儘管戲已開鑼,但台下該幹什麼幹什麼,說話,聊天,嗑瓜子,跑堂的,送手巾把的,來回穿梭,每個人都是能弄多大動靜,就弄多大動靜。台上唱戲的,要想博個好,非得用嗓子把這些聲音都壓住才行。只有到了大軸和壓軸戲開演,台下才會安靜一點。因為這時候上來的都是角兒了,不好好聽,對不起戲票的錢。1990年代,我上人民劇場看戲,這已經是新式劇場了,戲開鑼之後,人們還是依舊亂鬨鬨的。不像看話劇和歌劇,鈴聲一響,全場都安靜了。

當然,那個年代,真愛戲子的人也是有的。王公貴胄,捧戲子入迷了,也會有真感情。而小家碧玉,迷上了那個英俊小生,盯着人家看,心想神往,也所在多有。但是,人家可以迷你,做戲子的可不能動心,一旦動了心,後果可就很嚴重。即使到了晚清,戲子地位已經開始提高的情況下,曾經進宮演戲,做過供奉的楊月樓,只因娶了一個愛慕他的小家碧玉,結果被官府棒打鴛鴦,自己成了殘廢,夫妻勞燕雙飛。

所以,到了民國,走出國門,得到洋人青睞的梅蘭芳,才會對洋人給的那個博士學位,那樣在意。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的藝人們,才有了點地位,這個地位,還是借洋人之手掙到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張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26/183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