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古人的「井字房」告訴我,什麼是家庭最好的風水

每個人都希望有好的人居環境。

從古至今,我們都認為,依山傍水是風景,也是最好的居所。

想一想,屋子前面有乾淨的溪水,屋後是綠油油是樹木,左右是稻田和菜地。環境是令人嚮往的,住在這樣的地方,會被認為是神仙眷侶。

除了依山傍水之外,古人還留下一句忠告:「住了井字房,人窮家敗亡。」

古人把「井」看得很重,因為有「井」的地方,意味着有很好的水源,能夠改善環境,過豐衣足食的生活。

可是「井」在古代,還會被視為「牢籠」,正如《風俗通》裏說的:「井,法也。節也。言法制居人,令節其飲食,無窮竭也。」

順着古人的說法,我們發現,「井字房」的理論,和家庭有密切的關聯,需要慎重其事。

01

商紂王時期,一個叫武吉的男人,住在西岐城郊,靠打柴為生。

他家四周都是路,房子和院子都很小,因此出門就會遇到車馬、人流。

有一天,他挑着柴,路過河邊。真正釣魚的姜子牙說:「不要進城了,你會闖禍的。」

武吉到了城門口,跟官兵產生了口角,又衝撞了西伯姬昌。

姬昌知道他是一個孝子,但是罪不可赦,於是讓他回家安頓好母親,然後回來領罪。之後,畫地為牢,讓他坐在其中,不允許離開。

武吉的母親向姜子牙求助,姜子牙巧妙地收武吉為徒弟,才化險為夷。

以此可見,「井字房」最初的意思是說,房子在交通非常好的地方,很容易遇到危險,被周圍的人傷害。形成牢籠的格局。

另外,從房子的外形來看,如果你家的房子很高,周圍的房子很低,那麼周圍的房子包圍了你的房子,形成了「井」字形。

如果你家的房子很低,周圍的房子很高,也是如此。

房子四周都是水路,去任何地方都要划船,意味着交通很方便,又很不方便,處於一種不好的生存狀態。比方說,水中的孤島。

「井字房」在古人看了,是不好的,就像牢籠一樣,隨時會困住一個家庭,禍害一個家庭。

現在,如果你把房子修建在路邊,會聽到嘈雜的聲音,要是家裏的孩子單獨出門,還得躲避車輛,存在一定的風險。

大人們背井離鄉,不是幸福,而是生活很苦的徵兆。如果家鄉有發展前途,大多數人是不想漂泊的。

02

以上論述,都是關於「井字房」的壞處。說明居家要避開相關的問題。

有道是,任何古訓,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積極推陳出新,因地制宜地分析。

有一個道理,叫「禍福同行」。壞事的背後,隱藏着很多的好事,我們需要去找回來。

如果一個人原地不動,就是風來了,也不能隨風起而。沒有什麼道理,可以說服一個懶惰的人去勞動;讓心窮的人富起來。

有頭腦的人,從「井字房」里會發現以下三種好風水。

其一,鄰里交往,謙卑就是最好的風水。

很多人習慣把房子修得高高的,體現一種碾壓鄰居的態勢,因此導致鄰里有口角,破壞風水

最好就是把房子修得跟鄰居差不多高,甚至自家的房子稍微矮一點。你讓對方三尺,就會發現,鄰里之間,有了「六尺巷」的美談,從而大家可以互相幫助。

城裏,房子的高低不是你可以決定的,但是人心的高低,取決於你。主動謙讓鄰居,和顏悅色地說話,和小區裏的人打招呼。

大家相處愉快,那就形成了「同喝一井水」的風景。

其二,久居鬧市,安靜就是最好的風水。

按照當下的發展趨勢,大部分的人都進城居住了,不能過農村那樣靜謐的生活,無法避免周圍的道路。

車水馬龍是經濟發展的必須。

古人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會過日子的人,在城裏定居,但是生活很安定,家庭很安靜。比方說,下班後,大家開開心心聊天,或者一起看書,享受難得的安逸。

另一方面,我們追求利益,喜歡繁華,但是沒有太多的欲望,掌握了有舍有得的規則。

其三,求財求福,簡樸就是最好的風水。

房子在任何地方,想要改變風水,就要努力賺錢。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是每個家庭的夢想。

為了謀生,我們不得不漂泊,就像《漢宮秋》裏說的「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富貴是沒有標準的,只要勤儉節約,每天都很富貴。掌握了這樣的道理,你就會發現,生活輕鬆簡單了。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把異鄉當故鄉,感受豐收的喜悅。

記住一個詞語——井井有條。

把房子打掃乾淨,整理好,並且制定使用房子的規則,家人相處的規矩。每天回到家,都會有順風順水的感悟。

一身的疲勞,在好的風水裏,瞬間就消散了。

從「井」的外形來看,就是開枝散葉,走向四方,四方來財,無往不利。

03

做人,千萬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井」字看「井」的深意。

被「井」困住的人,不管往哪一個方向出發,都會碰壁。敢於創新的人,推倒了牆壁,就找到了路——條條大路通幸福。

隨着時間的推移,古訓也煥發了生機,引導我們去尋找更好的家庭和人生。

萬事萬物,變則通,通則達。

願你我,居有好風水,心有好風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21/183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