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春天開始,我在一家幼兒園找了一份教師助理的工作。
幼兒園不大,四五十個孩子。80%是華裔,其餘是韓裔、印度裔、非裔、西語裔和白人,算是一個小小的聯合國。
許是當記者留下的職業習慣,我不管到哪個環境,都喜歡觀察。從這些不同族裔孩子的身上,我管窺了他們背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頗有意思。
1.韓裔男孩金志浩:獨立性強
某天上班時,看到班上韓裔小朋友金志浩的媽媽帶着兩個孩子,手裏拿着一包紙尿片和兩個包。我把車停在途中,讓他們先過去。
四歲的金志浩看到有車過來,慌了神,上台階時摔了一跤。我趕緊把車停好,過去幫他。他的膝蓋磕紅了,他癟着嘴想哭,但忍住了。我自然地拿起他的書包,牽着他的小手往校門口走去。但是他說了一句:I can do it,然後拿過我手裏的書包,背在自己身上。
書包里裝的是他的餐盒和水杯,和他小小的身體相比,顯得很大。要是在中國,肯定是家長替孩子拎着。
看着這個小男孩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立個性,我對他背後的韓式家庭教育充滿了敬意,也充滿了好奇。
金志浩是今年6月來到這個幼兒園的。他個頭不高,皮膚黝黑,眼睛細細的,笑起來像兩個躺平的逗號,非常可愛。
沒過幾天,我發現這個孩子很獨立,比如每天吃午飯時,他總是很麻利地把餐盒從包里取出,迅速把飯吃。不用我吩咐,自己就把桌面收拾得乾乾淨淨。午睡前,他把自己的小毯子鋪得整整齊齊,同時還幫別的孩子鋪床。
他做事情非常專注。每天早上,班裏的小朋友都要寫幾頁英文字母,有的孩子草草寫幾筆就開始玩了。而他不受其擾,總是安靜地完成老師指定的頁數,然後再去玩。兩個多月下來,別的小朋友還沒完成作業本的一半,而他已經完成了整本。
而且他自制力很強。午睡時,多數孩子不想睡覺,在床上輾轉反側,或者故意反覆上廁所。但他總是緊閉雙眼,努力讓自己入睡。偶爾睜眼看到我坐在他身旁,就不好意思地笑:I just try my best to sleep。
他從來不欺負任何小朋友,有那麼一兩次,他在操場上奔跑時不小心撞到小朋友,致其倒地。小朋友還沒哭呢,他反倒攥緊拳頭,臉憋得通紅,然後哇哇大哭。不知道的外人,還以為被撞的人是他呢。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傷害別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之後的不安。只有內心善良的人才有如此反應。
讓我感動的是,每次班裏有小朋友過生日,都能收到他的禮物。禮物包裝得漂漂亮亮,充滿了儀式感。看到小朋友來了,他就真誠地把禮物遞到對方手裏,然後迫不及待地催促:「open it! open it!」似乎比過生日的孩子還激動。聽到小朋友拆開禮物後發出的驚喜聲,他激動地小臉緋紅,在地上又蹦又跳。
真是一個好孩子!我都被他感動到了。長大後,他一定會成為一個獨立勇敢同時又真誠有愛的男人。
從這個小小的韓裔男孩身上,我似乎瞥見了這個民族的縮影,明白了1992年洛杉磯暴亂時,韓裔美國人何以迅速團結起來,勇敢走上街頭爬上屋頂,持槍擊退前來洗劫韓國城的暴徒,從此成為美國人尊重的族裔;也明白了1980年光州事件中,韓國人何以不惜以生命爭取人quan,以及自由不受侵犯的生活,從而把自己的國家帶到光明的未來;也明白了1932年,24歲的朝鮮青年尹奉吉何以大無畏地在上海虹口公園成功刺殺日本陸軍大將白川義則。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很爺們的血性,那就是對自由獨立的嚮往,以及對赴湯蹈火的無懼。
幼兒園時間表
2.美國女孩利亞:規則意識很強
班裏還有一個白人女孩也讓我印象深刻。她叫利亞,長得很好看,有一種難得的優雅,像童年版的法國女演員蘇菲.瑪索。
每天早上,她總是穿得漂漂亮亮,像一道閃電,照亮了班裏小男孩的心。每次一見她進來,男孩們就會激動地叫:利亞,利亞!
而她總是優雅地脫下外套,啃着手裏的麵包,然後不慌不忙踱到桌前,看男孩們在玩什麼。
利亞很聰明,學東西很快。每周學校有兩次中文課,每次上完課,授課的中文老師總是感慨:班裏10個華裔孩子,中文竟然學得沒有利亞好!
我觀察到,這是因為利亞做事很專注。不管是畫畫還是寫字,她都能靜下心來完成。中文課上,即便別的孩子吵翻天,她也認真聽講。每次老師讓孩子們識字,她經常第一個說出答案。
她對人也很有愛。班裏新來一個華裔女孩,她只會講粵語,聽不懂中文和英文。由於很難融入環境,她前後哭了兩個多月。每次看到她哭,利亞就會同情地說:「I guess she is missing her mom。」有時候,利亞還會走到她跟前,遞給她一張餐巾紙,讓她擦眼淚。如果看到別的孩子因為哭聲擾人而捂上耳朵,她就會說,don’t do that, she would be sad。
不過,利亞的善良是有稜角的,體現在對公共規則的守護上。班裏的主課老師經常給孩子們強調幼兒園的規則,比如不能打人,不能推人,不能欺負人;在公共空間要保持安靜,不能奔跑,只能行走;要排隊,不能插隊……
利亞把這些記在心裏,每次只要見到有人違反規則,她的小臉就漲得通紅,大聲說:Obey the school rule, please!如果那些孩子依然故我,她就會向我「投訴」。我把那些孩子喊過來耳提面命,他們低頭說「sorry」,這時利亞就會走過去挨個擁抱他們,柔聲說:「you are still a good girl/boy。」
可見,平時她在家裏接受的教育是,承認錯誤還是個好孩子,父母依然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這和中國式家庭教育完全不一樣。
我想起了她高大英俊的爸爸。每天送利亞上學時,他總是穿得整潔體面,對老師很有禮貌。每次離開時,他總是蹲下身,與女兒擁抱,親吻她的臉頰。看得出來,他給了女兒足夠的安全感和愛,同時又教育她要堅守必要的社會規則,以及如何與人張弛有度地相處,所以才養出了一個這麼可愛的孩子。
3.非裔女孩伊麗莎白:單純可愛
之前我班裏還有一個黑人女孩,叫伊麗莎白。她頭上梳着無數條辮子,喜歡跳舞,愛笑。
老實說,她學習能力不太強,每次班裏孩子一起做手工、解數學題,她一邊嘟囔:I am so tired,一邊勉勉強強強地做,結果自然完成得不太好。但是班裏的主課老師,不管她完成得怎麼樣,總是大聲說:Good job!
觀察下來,美國老師(父母)與中國老師(父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能夠看到孩子的閃光點,並且鼓勵孩子,所以美國孩子一個個自信滿滿。
伊麗莎白雖然智商一般,但是教養非常好。每天早上一進教室,就跑過來和老師擁抱,然後把自己的書包和衣服整整齊齊地放在小格子裏。吃飯時,舉止優雅,不管是吃麵包還是喝湯,都努力不發出聲音。吃完後,面前的桌面收拾得乾乾淨淨,連餐巾紙都疊成方形。
和小朋友一起玩,她樂於分享玩具。如果不小心碰到別人,主動道歉。感冒打噴嚏,她會說:excuse me,然後用胳膊捂住嘴,別過頭去。
由於她是班裏唯一的非裔孩子,其黝黑的皮膚讓兩個華裔男孩感到很特別。某天,他們說她長得像monkey,伊麗莎白傷心地撲到我懷裏。我沒有立即批評那兩個男孩,因為他們的心裏沒有「種族歧視」這個專屬成人世界的概念,只是出於對異己者的直觀感受和本能好奇。
我拿起書架上的一本書《Live in Your Skin》,讀給他們聽。這本書說,每個人都住在自己的皮膚里,皮膚有不同的顏色,就像葉子有不同的顏色。不管皮膚是什麼顏色,我們都一樣愛爸爸媽媽,都喜歡和朋友一起玩,都是人類。
讀完後,兩個孩子似懂非懂,我讓他們向伊麗莎白道歉。兩個男孩說了」sorry」後,伊麗莎白很寬容地說:That’s ok。然後又和他們玩在一起。
今年5月,她轉去別的幼兒園。告別那天,她送給我一幅自己畫的畫,上面是一個大人牽着一個孩子的手,她說大人是我,孩子是她。她緊緊抱住我,說,Ms. Linda, I will miss you forever。
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我淚眼朦朧。
在美國這些年,我注意到,大多數華裔對非裔也有刻板印象,比如覺得他們比較懶惰,不太聰明,喜歡惹是生非。這種看法對孩子多少都有一點影響。可是從伊麗莎白身上,我分明看到一個家教良好、單純可愛的非裔女孩的形象。所以,我們對不同族裔不能以偏概全,一葉障目,而應該去接觸具體的人,然後再進行客觀評價。
4.華裔孩子:聰明,但獨立性較差
說完了別的族裔的孩子,現在該說說我們華裔的孩子了。班裏一共有10個華裔孩子,都是出生在美國的ABC。半年觀察下來,發現這些孩子身上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智商普遍很高,非常聰明。這些孩子都是四到五歲,明年要上kindergarten(類似國內的幼小銜接班,屬於小學階段),所以每天要做一些簡單的數學題,寫26個字母,認識常用單詞。他們普遍很聰明,完成得很好。
其中有個男孩特別聰明,別的孩子26個字母還寫得磕磕巴巴,他卻可以就老師指定的某個字母,輕鬆寫出相關的十個單詞。而且書寫非常漂亮,完全達到三四年級孩子的水平。他的數學也非常好,兩位數的加法了如指掌。
一問,才知道他在上閱讀和數學的課後班。此外,他還踢足球、練鋼琴,基本每天都排滿了。可見美國華裔孩子的內卷已經大大提前,5歲就開始了。想到這些孩子將來面臨的種種壓力,我的內心充滿同情。
不消說,等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的成績比較容易超過別的族裔,特別是數學。這也是美國社會對亞裔一貫的刻板印象:數學好,不過是nerd(書呆子),學習以外的社會領域參與較少。
個人認為,在智力開發上,華裔家長真的沒必要過早對孩子進行「拔苗助長」,每朵花都有各自綻放的季節,不用着急。幼兒時代,應該重點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及性格習慣,這才是一個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根本之道。至於數理化這些「技」,等孩子大點學一點都不遲。
二是家長寵溺過多,孩子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班裏有個女孩非常嬌氣,每天家人把她送到教室門口後,她黏糊半天才讓他們走。他們出門後,必須要站在教室的門外和她道別,否則她的淚水會濕透毛絨玩具。一天,她忘帶毛絨玩具了,一直眼淚汪汪。後來爺爺專程開車送過來,她這才破涕為笑。看着頭髮斑白的老人家舉着玩具挨個教室找自己的孫女,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班裏還有一個新來的華裔男孩,簡直讓我頭痛欲裂。他想玩的玩具,別人是不能沾手的,一旦碰了,他就開始尖叫:「I want it」,然後推搡小朋友。
每天上午,有半個小時是circle time,小朋友坐成一圈,老師會閱讀幾本書,教孩子數學,或者認識新單詞。別的孩子都坐得好好的,只有他,要麼躺在地上打滾,要麼玩玩具,要麼推搡別的小朋友。
幼兒園的circle time。(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我只好讓他單獨坐在椅子上。這是美國人常用的懲罰孩子的辦法,叫time out,就是讓孩子單獨待着,不能做任何事情。每次,我把他摁在椅子上時,他就彈起來,不停尖叫,I don’t want it!最後,我只好沉下臉來,盯着他的眼睛,他這才面有懼色,稍稍安靜下來。
這樣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我擔心他長大後可能在社交上和婚姻中受挫——因為他想要的一切,並不能在生活里得到完全的滿足。到時再發脾氣可沒人遷就你了。
我不了解這個孩子具體的家庭狀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所有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在家裏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父母可能以為這是愛孩子的一個表現,其實不然,對孩子的愛也需要分寸感,如果漫溢出底線,孩子就會變成一隻攫取無度、可怕的小野獸。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一個華裔男孩為了早日繼承母親的遺產,竟然把母親肢解了。可以看出,他在成長過程中要麼被虐待,要麼被寵溺,是一棵在童年時代就沒有長好的「歪脖子樹」,扭曲到最後,毀了母親,也毀了自己。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這些出生在美國的華裔孩子,身上依然有很多國內孩子共有的問題?看到他們年輕的父母后,我才明白,這些孩子的爸媽大多是80後,這一代人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寵大,基本以自我為中心。因為本身沒有體驗過「分享」,所以教育孩子時容易忽略這部分內容,甚至可能視自我中心主義為理所當然。即便他們在美國留學後找到了體面的工作,也慢慢融入了美國社會,但是原生家庭對他們依然有很大影響,他們不自覺複製了父輩的養育方式。
華裔家長寵溺孩子到什麼地步?我聽說,一些華裔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去遠方上大學,所以讓孩子申請家附近的大學。他們經常給上大學的孩子送吃的,還把孩子的髒衣服帶回家洗。更有甚者,孩子第一年上大學時,其母還在學校周邊租了一套房子陪讀。
扶上馬,送一程,末了不放心兒女單飛,還要拉着韁繩不放。這就是大多數華人父母。
其實,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是世間最奇特的關係——父母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了讓孩子早點獨立,離開父母后可以獨自「覓食」,而不是把孩子綁在自己身上。試想想,當別的「雛鷹」可以展翅飛翔,自如覓食時,自己翼下的雛鷹還在撒嬌打滾,嗷嗷待哺,將來更早被這個世界淘汰的是誰?自然是後者。
三是缺乏規則意識。幼兒園有一套自己的規則,比如要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玩好後要收拾;不能打人,不能推人,不能插隊;不能說「stupid」等不好的詞,要多說thank you、 excuse me等禮貌用語……每隔一段時間,主課老師就要重申一遍。大部分華裔孩子沒有把規則放在心上。比如排隊上廁所時總喜歡插隊,在走廊上大呼小叫,來回奔跑。每天我都要喊破嗓子,他們才安靜下來,沒過多久,又開始騷動了。
其實也不能全怪這些孩子。大多數在中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父母,從小都缺乏規則意識。因為中國社會運行着兩套規則,一套是明規則,一套是潛規則,它們有時甚至完全相反,讓人無所適從。比如明規則提倡做人要誠實,可是潛規則卻告訴我們,老實人吃虧,厚黑者無敵。所以,投機取巧,繞開規則走捷徑,成了很多人的生存之道。當父母的可能對自己嘴裏說的東西都不信,又如何去教育孩子要遵行這些規則呢?
即便移民到美國這樣一個重法治、講規則的國度,但是本身自帶的文化基因無比強大,依然會在日常行為和教育子女上反映出來。這可能是一個國家的普遍性問題,而不是某個代際的問題。
可是,不遵守規則可能會在美國付出慘重代價,特別是美國社會很看重的誠信制度,一旦違反,後果嚴重。哈佛大學本月發佈了一份報告,2020—2021學年期間,有27名哈佛本科生因學術誠信問題被迫退學年,其中不乏中國留學生和華裔學生。
四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交技巧。每天中午,我給孩子們擺好午餐後,有的孩子沒帶餐具,就會向我要。一開始,華裔孩子不稱呼我的名字,總是揮舞着手,大聲說「I want……」而美國女孩利亞和韓國男孩金志浩總是有禮貌地說,Ms. Linda, can I have……please?
給他們餐具後,華裔孩子很少說「謝謝」,每次我都要提醒他們:say something to me,他們這才反應過來。而利亞和金志浩總是自然地說「thank you」。
在這裏,我看到的是不同族裔家庭教育的差距,而不是差異了。
幼兒園小朋友在吃午餐。(圖片來自網絡)
有一次,隔壁班的美國老師進來,剛好看到華裔孩子向我要餐具的紛亂場景,驚呆了:我簡直不敢相信,他們一點都不懂得社交技巧!我苦笑:是啊,所以我要從頭教他們。
她感嘆,這些華裔孩子都非常聰明,智商很高,但是多數不懂得基本禮貌用語,比如thank you, can I have。「我女兒剛學會說話就知道這些。光學習好沒有用,社交技巧更重要,因為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和人打交道。」
說實話,作為一個華人老師,聽她如此評述本族裔孩子,有點囧。可是,我該如何向她解釋問題的源頭?隨便一扯,都是一團解不開的亂麻。
我很喜歡孩子,在我眼中,每個孩子都是純真可愛的。可是想到他們帶着父母的母語國家和原生家庭的印記,要在這樣一個文化和社會制度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國度生活和成長,不免替他們的未來心憂。
缺乏獨立性、以自我為中心、規則意識淡漠、不懂得基本社交技巧,這些習性如果不改變的話,華裔不管智商多高,學歷多高,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最後也不過是養家餬口或者小富即安的打工人,很難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族群,更不用說在這個國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制定社會規則的權利了。
但願這只是我的杞人憂天。
【作者簡介】:林世鈺,媒體人,作家。曾出版《美國歲月:華裔移民口述實錄》《煙雨任平生:高耀潔晚年口述》《美麗與哀愁:一個中國媒體人眼中的美國日常》《潮平兩岸闊:15位中國留美學生口述實錄》《新冠之殤:美國華人疫情口述史》等書籍。其中《煙雨任平生》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書(非虛構類)」。喜歡旅行、攝影、收集民間手工藝品。目前在美國一家幼兒教育機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