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上海的「三大總會」

作者:

英國總會100英尺長的吧枱

上海的「英國總會」

過去的時代里,在外地旅行或經商的同鄉人往往結成互助性質的「會所」,上海開埠後,外國人在上海開設的私人俱樂部也就相應被中國人稱之為「總會」。這種總會前前後後有幾十家,最出名的要數英國總會、美國總會、法國總會這三家,號為「三大總會」。

英國總會創辦最早,佔據的位置也最重要。1852年,在滬的英國人就商量着要設立一個俱樂部。10年後的1862年才付諸實踐,在外灘的黃浦灘3號(現在叫做中山東路3號)買到了三畝半大的一塊地,花了三萬多兩銀子建起了大樓。

1864年這個叫做Shanghai Club的俱樂部正式開張,在上海居住6個月以上的外國人才可以加入,每年付會費,可以在這棟大樓里就餐、娛樂、借書、會客、舉行會議等。主辦人是英國人,會員大多也是英國人,所以中國人還是把它叫做「英國總會」。

45年後,有錢的俱樂部會員再次發起募捐,花了25萬兩銀子,把舊樓拆了,建起鋼筋混凝土結構、石構外貌的新大樓。1909年落成的這棟新大樓,式樣是英國文藝復興式的,裏面的設備是當時最高級的:有直通4層的電梯,廚房有冷凍、冷藏設備。

當人們從外灘看過去,這棟樓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大門上有一個出挑7、8米的鐵格玻璃大雨蓬。走到雨蓬下,進入大樓後有一個不大的扶梯間,從兩面的旋轉而上的石板扶梯上去,進入大廳。由於採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廳的跨度很大,顯得很開闊,左手邊就是一個100英尺長的吧枱,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這個吧枱都號稱是遠東第一長度的吧枱。直到20世紀30年代,所有有關上海的外文導遊手冊里都會提到這個吧枱,靠在這個吧枱喝過酒,才算是到過上海。比如美國著名的漢學家費正清就在他的回憶錄里特地提到他到上海後的這個經歷。右手邊可以看到有着鐵柵欄門的老式電梯,直到20世紀末仍然可以使用。圍繞大廳有餐廳,大廳的二樓有彈子房、閱覽等房間。三、四樓則是一個旅店,可以入住。

1949年後,這棟大樓理所當然地被收歸國有。50年代後改為國際海員俱樂部,接待到上海的外國海員。70年代初在外灘的另一邊建了新的海員俱樂部,這棟樓就改為「東風飯店」,在建成半個世紀後,普通的上海人終於可以自由踏進它的大廳。80年代末,上海的第一家美國連鎖快餐店「肯塔基」也設在東風飯店的大廳里,就餐的人們排起的長隊可以一直延伸到外面的大街上。實在可惜的是,這個快餐店的地方就是原來酒吧,而那個「遠東第一吧枱」就此被拆掉了。

這棟建築對我來說有着特別的意義。1977年9月,我在這個地方花了2/3的月工資,請中學時代最要好的幾個同學會餐,並在餐桌上的討論中下決心決定要參加預定當年11月23日舉行的文革後的首次高考。

前幾天經過外灘,東風飯店的大雨蓬猶在,可是它的大門卻已是緊閉。不知道它的下一個主人是誰。

上海的「美國總會」

美國人也很早來到上海,開闢過「美租界」,後來雖然和英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美國人勢力依然很大。不過美國人卻一直沒有自己的俱樂部。直到1917年,在上海的美國僑民才在慶祝獨立日的那天成立了美國人的俱樂部The American Club。不過這個俱樂部沒有自己的房子,只是借了南京路33號殖民銀行分行大樓的樓上做聚會場所,以後又盤下福州路209號的地皮,開始籌建自己的俱樂部大樓,到1924年建成。

這棟後來被中國人稱為「花旗總會」的大樓高7層,是上海著名的建築設計所鄔達克公司設計的,採用的建築式樣倒不是這個所擅長的折中主義,完全採取了19世紀美國流行的所謂「殖民地式樣」:底層的大門外有一個不大的古典柱式門廊,二層突出一個有鑄鐵欄杆的陽台。外牆則是非常簡樸的磚牆,貼着8萬多塊從美國買來的棕色面磚,窗戶只是簡單的用灰白石框,漆成黑色的鋼窗,外牆唯一的裝飾是在檐部有幾乎不顯眼的堞雉紋樣。

和簡樸的外表相符的是,這棟大樓的內部裝飾也是默默的表現它的奢華。進入大門後,底層是一個半地下室門廳,有一個兩跑的白色大理石旋轉樓梯到第一層,轉電梯上達各層。一層有酒吧、彈子房等,二層有各種娛樂的房間。房間內都有到頂的紅木鑲嵌護牆板,雖然沒有雕飾,但氣派非常大,很有北美清教徒又兼暴發戶的特色。三層以上都是旅館,供來滬美國人寄寓,一般都是單間,有獨立的衛生間,室內裝潢也是注重用材而慎於裝飾。

1953年這棟建築被上海軍管會接收,以後就一直是上海市高、中級人民法院的辦公大樓。作為一個俱樂部的建築,要當作法院實在是勉為其難:大樓直接面街,沒有一點迴旋餘地,連停汽車的地方也沒有。和旁邊的巡捕房大樓(現在的上海公安局)一比,就顯示不出一點法院建築應有的氣勢。樓內沒有大廳,一二層的房間作為審判廳實在太小,容納不可幾個旁聽者,而三層以上的房間做辦公室也太小,通道又過於狹窄。

80年代後因為工作關係經常要出入這棟大樓,當時大樓的門廳里往往停滿了自行車,半地下室的餐廳先是作為本部工作人員的食堂,甚至還有一陣子承包給一個個體戶開了飯店,飯店的招牌就掛在外牆上,直到人大代表(還是政協委員?)提出指責後才被趕走。電梯因為使用過度,破舊而不可靠。審判庭里的護牆板後面往往就是老鼠窩,晚上開會時小老鼠會從護牆板的脫落處露出腦袋。樓道的地板也因為保養不夠,有很多已脫落。鋼窗被整修幾次後大多生鏽(過去老大樓的鋼窗一般都經過包鉛工藝,再加油漆,插銷之類的五金部件也採用銅製,因此很少生鏽。1949年後房屋大修時對於鋼窗往往要進行拷鏟後再油漆,結果破壞了包鉛層,更容易生鏽)。

20世紀90年代法院搬遷就已提上議事日程,在虹橋路上新蓋了很有氣派的新大樓,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先搬了進去,高院只有部分專業庭搬到了那裏,其餘部分仍然留在老的花旗總會大樓里。進入21世紀後,新的高級人民法院大樓落成後,高院的各個機關才逐漸遷出了這棟大樓。而這棟大樓接手的下家是誰,還沒有明確。

上海的兩個法國總會

第一個:

現在南昌路和雁盪路之交,有個「科學會堂」。裏面有塊大草地,有棟洋樓。

這原來就是上海「三大總會」之一的法國總會。

1904年上海的法國僑民在法租界建立起僑民的俱樂部,後來法租界的公董局就出資,在華龍路(雁盪路)上買了塊地,建了這個總會,供法國僑民體育健身。法國總會每年象徵性的向公董局交一塊錢的房租。

總會的房子是建築師萬茨設計的,兩層樓房,磚木結構,紅頂紅牆,具有法國鄉村別墅的風格。80年代曾經有兩年在裏面上課,印象里樓房的層高很高,開間很大。樓梯很寬大,硬木護牆板一直做到頂,很氣派。原來的房間後來都被分隔為辦公室、教室,很難辨認出原來的舞廳、餐廳、酒吧、劍擊室等等的用途。

南面是一塊大草坪是網球場,還有一塊空地是玩法國式滾木棒球的場地,所以這地方原來也叫「球場總會」。

1925年法國總會遷出,這個地方改成了學校,先後辦過公董局學校和法國學校。1949年後收歸國有,成為上海市科協的辦公地點。

由於1949年後長期做機關,而這樓房的產權又是屬於國有的,應該由房管所維護。這樣一來用的人不知道如何保護,修的人也不積極,房子外表雖然還可以,裏面已經不行了。印象里教室的地板嘎吱嘎吱響,木結構房子到了8、90年,實在也是難得。現在已經劃為上海市保護建築,許修不許拆。

科學會堂是上海市科協的辦公地點。90年代靠着行政撥款,科協在這個總會原來的西面圍牆破牆造了棟十多層的大樓,現在是科學會堂的正樓了。科協是個事業單位,現在要算社會團體,更沒有錢來修整老房子--修這棟房子的錢至少是拆掉重蓋的幾倍,於是也只好拖着。

第二個:

日本人來上海旅遊的,都喜歡住在花園飯店。一方面這是個日資的飯店,符合日本人的「扎堆」習慣;另一方面這個飯店南面有一塊上海市中心、尤其是淮海路兩側罕見的大草坪,而這個飯店的大堂,又和整體現代式的大樓風格不一樣,充滿着洛可可裝飾的母題,豪華而典雅。

這個大堂原來可不是日本人的。實際上這就是舊上海的第二個法國總會。

不過說起來,這地方原來也不是法國人的。20世紀初,在上海的德國僑民見英國人、法國人都有自己的總會,心裏不服,集資在當時法租界的邊緣地帶買地建了一個德國僑民鄉村俱樂部。一次大戰德國失敗,這個地方被法國人收為戰利品,於是法國總會在這裏大興土木,建起真正屬於自己的總會。

這第二個法國總會在1926年全部落成。雖然只是個兩、三層的樓房,可已經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是採用法國磚石鄉村別墅的式樣,裏面裝修採用大量洛可可母題,但材料上已經大量採用了水泥預製的辦法。設施有舞廳、游泳池、餐廳、酒吧、彈子房等。開間和層高的尺寸都很大,很適合舉辦活動。那個舞廳傳說是「彈簧地板」,在上面跳舞時有彈性。室外是一個2萬平方米的大草坪,靠西面是樹林。

法國人在這個新的總會裏吃喝玩樂,優哉游哉。可惜好景不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就徵用了這裏,作為佔領軍司令部的俱樂部。二戰結束後,租界收回,這塊地皮的地價稅極高,給戰爭搞窮了的法國僑民總會再也負擔不了,只好聽憑上海市政府徵用,改為體育俱樂部,還把二層騰出來給駐滬美軍的俱樂部。

1949年後,法國總會宣告破產,房子和地皮都被上海市政府接管。改為「文化俱樂部」,文化人進去的不多,高幹們倒是往往在那裏舉行會議。1960年為了管理上的方便,改由茂名路對面的錦江飯店(直屬於機關事務管理局)統一管理,號為「小錦江」,正式名字叫做「58號俱樂部」,用來接待內部貴賓要人。傳說江青當年來上海,都喜歡到這個地方跳舞。毛來上海,住錦江飯店的話也往往在這裏召集會議。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個地方已是大牆封隔的神秘地帶。

我第一次進這個地方,已經是80年代初。陪一對美國教授夫婦熟悉上海,到了這裏面。那對美國佬進去後,睜大了眼睛嘖嘖稱奇,說是想不到上海還有這樣漂亮的好地方--由於這個地方的機要性質,沒有遭到過任何的破壞和改動,維護也很好,保留着過去繁華景致。

80年代末,日本人來上海投資當時緊缺的涉外賓館,一眼就看中這個地方,要求草坪保留,並且在設計大樓時,特意把原來法國總會的前面部分保留下來作為賓館的大堂。現在想想這個地方真是賤賣了,放在現在單這塊地就要好幾個億哩!

2005年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民間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829/179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