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中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如何做到防火?

近日,福建寧德屏南萬安橋突發大火,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內現存最長木拱廊橋,橋體已燒毀坍塌。

900年古蹟被燒毀讓人們十分惋惜,這也再一次警示我們古建築防火的重要性。

中國古建築起火原因主要有以下:

我國很多古建築多在山區、遠離城市中心,所以一旦發生火災,存在缺乏水源的問題。用火不慎,比如在重大節日期間,人員大量聚集,着火因素增多。

還有電源、火源管理不善,有的電氣線路、電氣設備安裝不符合安全要求,有的香火擺放無嚴格的防火要求等。

無防火分隔,易「火燒連營」。古建築大多數以單體建築為基礎,組成各種庭院和建築群體。從消防觀點看,這種佈局方式潛伏着極大的火災危險。自然災害,比如雷擊,我們國家的不少古塔或者木塔都是因為雷擊而起火的。

古代人如何防火: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建築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的,木質建築起火分分鐘就會化為灰燼。因此古人在建築過程中會對材料進行一些處理,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就是使用不那麼容易燃燒的建築材料,比如使用磚石做牆面;二是對易燃的建築材料做加工處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塗抹石灰泥等。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現了泥土構築的「防火保護層」,木柱上就被塗抹了一層堅固的防火塗料(膠結材料)。

防火牆的設置有多種。一種是在並排着的建築物中,中間空着一間,在裏面填土,形成火災蔓延的一個障礙;第二種是讓屋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着屋頂的斜坡而呈階梯形。

這種牆即為「風火牆」或「封火牆」徽派建築中的馬頭牆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相鄰的兩棟建築物之間,如果都設置了風火牆,就會形成防火巷,火災發生後可以由此逃離火場。

古代建築中,通常都會有用來儲水的水缸、水桶等,平常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用,發生火災時則可以作為消防用具。自商代起,宮廷里就會擺放水缸。在眾多清宮劇中我們也能看到宮內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大水缸,被叫做「門海」、「吉祥缸」。

中國古人非常有防火的意識,比如大量運用於「水」有關的元素,建築物內頂部絢爛的「藻井」,其含義與象徵與防火有關,《史記·天官書》中注有:「東井八星主水衡。」

東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藉以壓伏火魔的作祟。

古建築屋脊兩端翹起的構件,叫做「吻」,形狀多是魚尾、龍頭、龍尾等水裏的動物,也是利用了水放到屋頂以壓火;還有一些更直接的把「水」融入建築的名稱中,比如文淵閣、文瀾閣、文溯閣、文津閣。

古建築防火,我們應該怎麼做?

1、建設消防水源和消防車道

考慮到有些古建築位於山上缺水地區,可以利用現代動力設備安裝由山下向山上專門送水的設備,或者建立消防水池。

在不影響古建築整體景觀的條件下,適當在古建築群內修築消防車道,以便消防車能直接深入到古建築群內部。

2、加強消防管理,杜絕「人為災害」

古建築消防工作側重於「防」字。古建築的管理和使用單位要切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在消防部門的指導下制定防火安全檢查和定期教育培訓制度,建立義務消防組織、防火檔案,制定滅火作戰方案,實施嚴格的消防管理。

3、科學、合理設置古建築火災報警探測器

根據初起火災較易撲滅的原理,在不影響原有古建築結構的完整性和古建築形象的前提下,合理的在古建築內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電子監控系統便顯得尤為重要。

在必要時,應採取增設消防設施的方式來達到防火。如增設以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為主的防火裝置和排煙系統。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古建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815/17897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