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自卑,絕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令人討厭的人格特質,是弱小、懦弱和玻璃心的代名詞。但是,很少有人懂得自卑的力量。這篇內容,我想和你聊聊關於自卑的那些事。
自卑到底是個啥?
自卑,又被稱為自卑感,是指個人體驗到自己的缺點、無能或低劣而產生的消極心態。比如,身體殘障、患有疾病、某件事中看到別人的強大而又無能為力時,自卑感就會降臨。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源自於嬰兒弱小的無助感,因為需要依賴成人的照顧,所以對比之下會體驗到無能而產生自卑。
埃里克森認為:自卑是兒童在6-12歲期間,由於個體能力不足,反覆體驗到失敗的結果。這個觀點和「成人鷹架作用」(也有叫腳手架)的觀點不謀而合。它是指父母要作為孩子向上攀登的腳手架,隱喻父母要幫助孩子體驗成功,積累成功經驗,樹立自信。
我認為:因為人類天性不滿足,因此不斷創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如果所有人都抱着佛系的知足常樂心態,那麼也就不會有比較,更不會有自卑,當然也不會有進步。
父母的5種自卑養成方法
第一,指責。善於指責的父母,會讓孩子多次體驗到失敗、我不行的感受,累積足夠多失敗經驗,孩子就被自卑附身了。
第二,嘲笑。孩子因為思維的邏輯性不強,常常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在某些父母看來這是不合乎情理的,所以必須要糾正。嗯嗯,我承認他們是對的,所以孩子很容易收穫自卑。
第三,忙碌。總是很忙的父母,無法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也無法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孩子在失敗中不斷積累經驗,進而變得自卑。
第四,包辦。聰明的父母總是先孩子一步想到孩子需要什麼,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需要動腦思考。一方面是無法累積成功經驗;另一方面是孩子已經失去了主動思考的能力。體驗失敗,變得自卑是早晚的事情。
第五,疾病、身體缺陷、攀比、過分苛求也是造成自卑的原因。
總而言之,疾病和身體缺陷我們無法控制。但是如果人為地讓孩子不斷體驗到失敗感、無力、無助、無望,讓孩子產生了我不夠好、我不值得的觀點,是造成自卑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自卑的娃會表現出:過分害羞,從來不願意拋頭露面;害怕競爭,不敢參與競爭性質的活動;自認為低人一等,過分追求表揚;性格敏感,疑神疑鬼;貶低、嫉妒他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玻璃心,對挫折和疾病難以承受;社交能力差,甚至拒絕交朋友。
自卑的強大力量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書中所說: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簡而言之,自卑也有積極的一面,自卑可以是讓人一蹶不振、止步不前的攔路虎,也可以是追求卓越的內驅力。
自卑的孩子,因為體驗過自卑的狀態,所以他們更清楚那種無力、無能感的痛苦。而人類的本性是向上的,是不滿足的,所以當他們由自卑變得自信,他們將擁有更為強大的力量。
家長要幫助孩子擺脫自卑,或者說將自卑轉化為內驅力,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學會多角度看待孩子,而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全世界。這需要父母能用積極的眼光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優勢,並告訴孩子知道,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會擁有自己獨特性。
第二,孩子的人格是在和父母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經常和孩子互動,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的影響,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在父母眼中是重要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第三,經常幫助孩子克服困難,但絕不是代勞。而是採用建設性思維啟發、引導孩子思考,或是幫助孩子完成由於動手能力弱而難以完成的作品。這會幫助孩子積累成功經驗,逐漸恢復自信。
第四,掌握原則,適度誇獎。不做盲目誇獎,而是要夸具體、夸事實、夸努力,不誇人格,例如:你真聰明、你真棒等籠統的誇獎,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傷害,或者說是對孩子的捧殺。
第五,在孩子失敗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失敗,可以是結果,也可以是過程,關鍵看你以什麼樣的時間維度來看待。就算將失敗當做結果,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發現過程中的收穫;如果將失敗看做發展過程,那就應該引導孩子忘記這次失敗,總結經驗,尋求下一次的成功。
兩個真實的案例
文短言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難以用一篇內容說明所有,我舉兩個反例,來說明一下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場景,或許對你更有幫助。
案例1:小蓉領着5歲兒子走在商場通道,兒子突然指責一幅畫說「媽媽,這是我畫的」。一句話引起了旁邊路人的側目,而小蓉感受到的是路人不屑、鄙視的眼光。小蓉扯了一把兒子:「淨說謊!那能是你畫的嗎?我怎麼不知道呢?」
分析:孩子說謊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小蓉因為覺得丟了面子,所以對兒子指責。前提是,她認為兒子說謊,做得不對。我們換個角度來看:7歲以下的小孩子常常分不清幻想與現實。是不是看到這句話,馬上就明白了?通透了?這樣處理更合適:「寶寶,你希望這幅畫是你畫的,對嗎?」
案例2:去朋友家做客,他家裏上二年級的兒子,興沖沖拿着學校的手抄報給我看:「大大你看,我做的手抄報,老師都說好,誇我來着。」一旁收拾雜物的媽媽及時補刀:「那是你畫的嗎?只不過是塗個色,還說成是你畫的。」
分析:孩子的顯擺行為,只不過是為了得到成人的誇獎,因為他的自我價值感不穩定,需要藉助外部世界的反饋。媽媽的否定,拆穿了孩子的後台,讓孩子顏面掃地。這個案例同樣可以用上面的話來應對:「你希望這是你自己獨立完成的對嗎?」
所以,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一方面是不製造產生自卑的情境,另一方面是發現了孩子自卑,要及時採用正確方法調整。
結語:總之,父母如果具備多角度思維能力,積極的視角,孩子一定會是一個自信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有自卑傾向或是已經陷入自卑,一定要記住最根本的一點: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經驗。因為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是一個永遠做不好事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