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抑鬱症,也許只是因為你太聽話了

知乎曾經有個問題是這樣的:患上抑鬱症是什麼感受。

上面高贊的回答多數都和自殺有關,很多人表達了對生活的憤怒,在一般人眼裏他們就是不合群、極度悲觀、甚至還有人認為他們就是一群矯情的人。

可事實卻是,每個抑鬱的人都在拼命找到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這世上並不存在什麼感同身受,也許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不會很順利,可是聰明的人學會努力用各種方式哪怕以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方式傷害他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但很多抑鬱的人卻始終用保持善良來應對這個世界。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抑鬱的人這樣說:「我不敢接受別人的禮物,因為我還不起這份好,每次找別人出去玩,都要糾結好久,如果他們沒有回信息,我也不會去催,因為我擔心他們在忙」

只因為他說:別人對我越好,我越是害怕,越是想跑,因為我還不起,也不值得別人對我這麼好。

也難怪有人曾說,聰明是一種天賦,但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一個抑鬱症的「養成記」也許充滿了血雨腥風的不甘與痛苦,抑鬱症患者習慣了一副軟塌塌的樣子,習慣被人認為是善良的樣子,一旦表現出反叛就像犯了十惡不赦之罪一般。

聽話的你總在關係中受傷

娛樂圈馬思純是一個典型的「乖乖女」。

出生於中產家庭的她,從小被保護得很好,一路走進中傳然後進入娛樂圈,人生開端可謂順風順水。

可是出名之後卻被「抑鬱症」纏身,從她的訪談得知,原來這些抑鬱情緒都來源於「過度懂事」的性格

討好型人格的她可以理解任何人,但並不是很多人可以理解她,最誇張的是一次在大巴車上她甚至不敢上廁所,只是怕給司機添加更多麻煩。

小時候她被同學欺負,回家告訴父母,但父母只和她說「要好好學習,乖一點就沒事了」。

長期如此的她就會形成過度討好他人的性格,而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裏曾說:「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

雖然他們會討好別人給人一種非常懂事的感覺,可討好的人內心卻是十分的匱乏與缺乏安全感。

抑鬱和討好的關係

在心理學上認為,討好別人往往有兩重含義:

一是功利性的,通過主動討好別人而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

二是防禦性的,通過討好別人而達成情感聯盟,避免樹立攻擊對象,為自己取得寬鬆的人際環境。所以,討好別人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不過,更多的人其實是屬於第二種。

當一個人只能用討好來應對所有的人際關係時,就會誘發他人攻擊自己和不斷侵犯自己人際邊界的衝動,不僅活得累,別人也會覺得虛偽

而好多討好的人缺乏表達情緒(尤其憤怒)的能力,所以經常壓抑和忍耐,久而久之討好變成了怨恨,有時候這份攻擊性慢慢就轉向自己,慢慢在關係中不斷受到傷害。

如何走出「懂事陷阱」

曾經有個哲人曾說過「他人即地獄」,也就是說人的大部分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係。

阿德勒開玩笑說過「如果一個人想要沒有煩惱,那麼可能只有一個人活在宇宙中,很顯然這是做不到的」。

所以當一個人總是打着「為你好的旗號渴望你懂事」,那麼這個人可能正在對你進行「精神控制」,為你好的背後就變成了控制了。

那麼解決懂事陷阱的好辦法就是「遵循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活着,並且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做真正的自己,讓自己過得更好,並不是讓你任性自私,旁若無人地任意橫行,而是要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人際關係的煩惱大多來源於對他人的人生課題「過度干涉」,同時自己也經常被別人左右。

要記住誰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同樣別人也不是為你的期望活着,當每個人都可以儘量做到這一點,也許很多痛苦就會減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805/178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