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留下還是撤離? 歐美企業重估中國經濟前景

中國新冠疫情的「動態清零」政策還在延續,似乎讓人看不到頭。這種狀況也正迫使在中國尋找商機的歐美企業,重新評估在華經濟前景。

德國商人伍德克(Joerg Wuttke)周三臨時取消了下周一從北京成都的行程。他當天在美國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場研討會上談到了這個決定,「我本來是下周一要去成都,但我今天取消了行程。成都出現了9例新冠陽性,還有6個區是高風險區,這讓我不得不取消。如果我去了成都,我就無法回到北京。我不得不去隔離一周,再加上一周禁足在家。」

他的語氣顯得很淡定,似乎這是一個很容易的決定。但聯想到中國在「動態清零」政策下各地不時實行的封控措施,他的這個決定實際折射出歐洲在華商人普遍的心態,「我們正在走向未知的處境,我們不知道下一次封控會在何時出現,或者下一次是哪個城市會遭受這種打擊。」

德國商人伍德克(Joerg Wuttke)周三臨時取消了下周一從北京去成都的行程。他當天在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場研討會上談到了這個決定。(視頻截圖)

外國直接投資的趨勢

伍德克1997年就加入了德國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Badische Anilin-& Sodafabrik),為該公司提供進入中國市場的諮詢策劃。2001年,伍德克擔任了德國駐華商會的主席,目前他是歐盟中國商會的主席。

歐盟中國商會2到4月份針對在華的620家歐洲企業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清零政策下的管控措施已經讓很多常駐中國的歐盟企業人員選擇離開,企業間氣氛低迷。其中,92%的會員企業表示,關閉港口等措施讓供應鏈出現問題;23%的企業表示,正在考慮暫停在華投資,並把資金轉向新市場。

伍德克介紹說,他自己所在的巴斯夫公司在2020年和2021年都有大幅盈利,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今年的頭兩個月,但到了3、4月就斷崖式下跌。目前,除了5、6家巴斯夫這樣的在華大型歐洲企業還在繼續向中國注資外,其他的企業都非常謹慎,步伐邁得很小。他估計,「至少60%原本要投向中國的資金都撤回去了,轉向了其他投資重地,比如香港這些地方,因為在那些地方可以得到減稅等優惠。」

但在同一個研討會上,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則強調2021年在華外國投資的增長趨勢。他指出,「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部分,大多來自現有公司將其利潤進行了再投資。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公司將其盈利用於了投資擴展,這種趨勢一直在繼續,也成為在華外國公司擴張的源頭之一。」

根據拉迪和合作者今年3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網站上發表的文章,2021年在華外國直接投資增長了30%,尤其是現有中外合資企業繼續投資和開辦新的外資企業,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指出,這要歸因於中國政府持續放寬了外國公司的投資環境,並且在去年,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在遞減。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在研討會上強調2021年在華外國投資的增長趨勢(視頻截圖)

不同人眼中的「六月」

拉迪有些迴避談論目前疫情封控措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伍德克則一直在跟蹤市場對疫情封控的反應。他強調,封控措施尤其對中國的消費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歐洲對中國的出口從去年9月份以來大多是下跌1%或2%,六月份更是下跌了6%,這顯示出中國的需求非常弱,中國消費已經出現了停滯。唯一的例外是,過去兩個月汽車板塊的銷售有所增長。」

拉迪也看到了中國6月份進口數據的疲軟,但他強調,上半年整體形勢還是不錯的,「中國的進口在頭半年上升了6%(實際為4.8%)。所以,雖然上海封控帶來了一些干擾,我不認為中國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太大的問題。要看到,中國上半年出口還增長了14%。」

拉迪在華盛頓智庫界,以反對唱空中國經濟聞名。他除了在2019年初批評過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之外,大多數時候都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今年初,美國拜登總統提出美國今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有可能超過中國,拉迪也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美國錯估了中國工業的發展形勢,這也影響到美國政府對中國制定的經濟戰略。

目前,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為半導體製造提供補助的法案,同時這項法案也將設置一個「護欄」,以確保中國等競爭國家不會從中受益。拉迪認為,這種法案所代表的限制中國晶片業發展的想法都不太現實,美國本國企業不但難以從中獲益,甚至因為限制了向中國銷售晶片而受到損害。言下之意,他認為美國晶片業依然要依賴中國市場。

不同的全球化

但與這種對中國市場的樂觀不同,身在北京的伍德克多了一些悲觀,「中國不再是受青睞的未來投資目的地,原因是目前大家都面對一些不確定性。」

他強調,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國際供應鏈開始強調「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等做法,同時還涉及人權、碳中和等問題,這些都在改變全球化的規則,「全球化顯然並沒有結束,但全球化已經全然不同。」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21/177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