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要欽佩那些明知道說瞎話有好處,卻堅持不說的人

作者:

北宋熙寧年間,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解決冗官、冗費、冗兵的「三冗」問題,為朝廷分憂,為民間紓困,神宗和王安石開始對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人事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熙寧變法」。

因為這一次變法的建議者和主要執行者都是王安石,所以也稱「王安石變法」。

這一場變法從剛一開始就向王安石證明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一個真理:他因為缺乏執行層面的經驗,所以幾乎每一項變法的措施都留下的巨大的權力尋租的空間,財政收入的確大幅度提升了,但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卻愈加困苦。

朝廷的官員知道嗎?其實大部分官員是知道的。

高官們都是混跡政壇多年的老油子,什麼樣的鬼把戲都見過,他們一看到這些條文的時候就知道哪些地方是有權力尋租的操作空間的。

基層的官員們長年累月跟普通百姓打交道,哪些操作能夠壓榨百姓,哪些操作能幫助百姓,他們耳濡目染那麼久,自然一看就明白。

但是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因為神宗極度寵幸王安石,而王安石又充分行使了自己的人事權,所以凡是提反對意見的人都被貶職、凡是表示贊同的都被提拔。

當時的情勢如何,史料上有一段記載非常形象。

從仁宗嘉佑六年到神宗熙寧三年一直擔任了十年宰相的曾公亮,心裏跟明鏡一樣,但是就是不說話。蘇東坡曾經當面批評他說:「你明明知道王安石的變法是亂搞,你身為宰相,為什麼不撥亂反正呢?」

曾公亮非常直白地回答:「陛下和王安石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反對王安石就是反對陛下,怎麼反正?」——《宋史·曾公亮傳》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官員們應該怎麼做,局勢已經非常明朗了。

彼時朝廷里還有很多有正義感的官員,他們寧願放棄高官厚祿,也不願意參與到這場虐民的改革之中去,紛紛提出了辭職。

誰知道這樣一樣正中王安石的下懷,他趁機開始大範圍提拔支持變法的官員為自己效力,改革派的陣營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強壯。

於是,只要是想在仕途上有所進步的官員,就開始睜着眼睛說瞎話,在各種場合誇讚變法好。

比如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因為朝廷里對變法的反對聲音太大,於是被王安石招過去單獨談話,希望他站出來吶喊幾句。陳昇之明明知道王安石的做法有問題,但是依然竭盡全力替王安石說話,果然得到王安石的回報,熙寧二年十月拜相。——《宋史·陳昇之傳》

又比如熙寧二年擔任秀州判官(相當於秀州知州的助理)李定,因為被朋友孫覺推薦來到了開封,得以面見王安石。一見面自然就要說到青苗法,李定明知道青苗法極其擾民,依然非常篤定地說:「青苗法給百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他們喜歡得很。」王安石大喜過望,喜滋滋地跟他說:「現在朝廷正在爭論這件事,我引薦你去面見陛下,你就照這個說。」

李定見到神宗以後,果然又把這些話重複了一遍,神宗恍然大悟:「原來說青苗法不好的人都是在騙我,我再也不信他們的話了。」

經過這麼一番表演,王安石立刻把他提拔為知諫院,後來宰相反對說這種越無數級提拔不合規矩,這才給了一個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相當於見習監察御史)的職務。——《宋史·李定傳》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有很多人寧願不當官,也不願意昧着良心說變法好,來討好王安石。

比如開封府尹劉庠,王安石非常欣賞他,專門找人帶話請他去府上一敘,還專門給手下打招呼說:「今天除了劉府尹,我誰都不見。」

但是劉庠硬是不去,還對前來勸說的人說:「我見了他說什麼?自從他執政以來,幹的事沒有一件合乎人情的。要是他問我青苗法、免役法好不好,你讓我怎麼回答?」

當然,這樣硬氣的官員是肯定要被調離的,不久以後,劉庠就被找了一個藉口調到了太原去任知府,離開了權力中央。——《宋史·劉庠傳》

再比如王安石的門生錢景諶(錢俶的後代),頗得王安石的欣賞,王安石也一直想提拔重用他。

熙寧二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以後,他按照規矩來開封祝賀老師,王安石就當着其他客人的面問他:「你在許州(今河南許昌)這邊,聽大家是怎麼說青苗法和免役法的啊?」

錢景諶說:「利少害多,今後一定會成為百姓的禍害。」

王安石不太開心,知道這人不想參與,於是就問:「你覺得誰能來幫我辦事?」

錢景諶說:「我在家居喪不曾結交人事,不認識。」於是辭別王安石回家。

一年多以後,王安石已經拜相,位極人臣,錢景諶又按照規矩去開封祝賀老師。

王安石知道這個門生是個犟脾氣,先讓自己的弟弟王安國接待他。王安國勸錢景諶說:「我哥想讓你去幫他。」

錢景諶說:「我幹什麼工作都可以,但是涉及到新法的,我一律不會。」

王安國無語。

等見了王安石以後,王安石當着眾人的面給他安排工作,讓他去峽路(以今重慶奉節為中心的川東地區)推行免役法,順便將那邊的少數民族叛亂平定了。

錢景諶說:「我沒去過峽路,這裏是什麼情況我都不知道。再說了,帶兵打仗的事情,也不是我一個書生能幹下來的,相公換其他人去吧。」

一番話說得王安石勃然大怒,堂上幾十個人都嚇得一句話不敢說。

錢景諶面對王安石的暴怒,笑着說:「自古以來,追求利益的人多,顧全氣節的人少。如果都去追求利益而不顧氣節,那跟盜賊有什麼區別?」

說完轉身離去,從此與王安石絕交,終生沒到開封做官,僅僅做到朝請郎這樣一個正七品的官職就到頭了。——《宋史·錢景諶傳》

對於劉庠、錢景諶這樣的人來說,他們清楚朝廷的大勢,明白只要稍微昧着良心屈服一下,就能像陳昇之、李定這樣獲得王安石的賞識,轉而高官厚祿加身。

但是他們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寧願得罪神宗、王安石,寧願放棄自己的大好仕途,也要用這樣的行動告訴對方:你們這樣是錯的,我雖然沒有能力改變你們,但是我的底線是不參與。

他們把自己的一生作為代價來固守自己心中的「善」,來劃清與「惡」的界限,捍衛了士大夫階層已經為數不多的氣節和尊嚴。

我欽佩他們。

2022-07-02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讀宋史的趙大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15/177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