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四大人際關係定律,記住受益終身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哈佛大學曾耗費75年,做了一項跟蹤研究,結果發現:

人的幸福感,並不是來源於金錢、地位等大多數人追求的東西,而是來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好,你的生活就會變得一團亂麻。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也是有潛在規律的。

掌握以下這四大人際關係定律,你就能收穫真情,將生活越過越順。

1

人際互惠律

康奈爾大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兩個助手分別與兩個陌生人合作,去給相同的幾十幅畫打分。

當時天氣炎熱,在休息的時候,其中一個助手去超市買了兩瓶水,分給了他的合作者一瓶。

而另一個助手則只買了自己的一瓶水,全然沒有考慮他的合作者。

打分結束時,兩名助手同時請求各自的合作者幫個小忙。

頭一個合作者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而第二個則選擇了委婉拒絕。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互惠關係定律」

你給我過恩惠,我也願意給你幫助。

錢鍾書一家曾有一段時間閒居上海,沒有收入,生活困難。

導演黃佐臨知曉後,二話不說就投資拍攝了楊絳的喜劇,並且當即給錢家送去了稿酬。

靠着這筆資金,錢鍾書一家這才度過了難關。

後來,1990年,黃佐臨的女兒黃蜀芹,在做導演的路上遇到了瓶頸。

當時有人給她推薦說,《圍城》是個非常好的劇本。

可錢鍾書早就對外婉拒,說「拙作上螢屏不相宜」,有不少知名導演討要授權都吃了閉門羹。

黃蜀芹還是決定前去拜訪,叩開了錢鍾書家的大門。

錢鍾書得知是黃佐臨的女兒,立馬就拍桌授予《圍城》的影視劇改編權,還說道:

黃蜀芹侄女,不要有壓力,不管拍得好不好,我們都支持你。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一場以心換心。

你拉一把摔倒的人,日後在你落難時,他也會想着扶你一把。

你為同事頂個班,在你需要的時候,同事也願意給你以方便。

愛默生說:「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他人,同時也得到他人的幫助。」

幫助他人是一種善舉,同時也會結出善緣。

一個心裏裝着別人的人,人緣不會差。

2

人際相似律

《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提出過一個名詞叫:人際相似律

指的是兩個人之間如果有相似的地方,就容易使人產生滿足感。

於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似性,便能增加彼此的吸引力。

三觀一致,興趣相投的人總能在不經意間相逢。

民國時的陳寅恪傅斯年,他們能結下深厚的友誼,就是因為兩人的相似性。

在當時的德國柏林留學圈,很少有人專心治學,唯獨陳寅恪是個例外。

其他人聚會聊天,他在埋頭看書;同學們都在談情說愛,他也向來不參與其中。

傅斯年,是個「書呆子」,不管走到哪他都會背一個大包,裏面裝着的全是大部頭的書。

兩人在柏林相見後,一拍即合,成為好友。

當時受到國內戰亂影響,官費留學的人都斷了經濟來源,其他人都在想辦法打零工維繫生活。

可他們倆一點都不在乎,每天早晨買個最便宜麵包,便一頭鑽進圖書館,待到閉館時才出來。

兩人就這樣整日泡在圖書館中,飯點時啃着老麵包相視而笑。

到後來,原本研究物理學的傅斯年,在陳寅恪的影響下,居然轉專業到對方喜歡的語言學上了。

兩人白天一起上課,相互探討學術,晚上甚至抵足而眠。

世界何其大,留學生何其多,可他們對學術一絲不苟的追求,讓他們在冥冥之中相互吸引。

聽過一句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即便隔着高山與大海,那個與你相似的人也會走近你,靠近你,滋養你。

所以不必擔心你會孤獨。

你想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先努力去成為那樣的人。

3

人際相悅律

曾有個班主任做了一個實驗。

他讓學生們,在卡片上寫上自己喜歡同學的名字。

結果發現,在卡片上寫下名字最多的學生,他的名字在其他卡片上也出現得最多。

相反,那些對其他同學挑挑揀揀的人,同樣也沒人寫他們。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人際相悅定律」

你欣賞別人,對方才會欣賞你。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剛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很難打交道的上司。

上司總是板着臉,不論誰犯了點小錯誤,他都不給好臉色,卻唯獨對艾森豪威爾和顏悅色,很少發脾氣。

其他同事對此都很好奇,還以為艾森豪威爾很有背景。

艾森豪威爾解釋說:

我每次和他見面,都想像他在衝着我微笑,然後我就對他報以微笑。

其實,一開始上司對他的微笑也是滿不在乎,可艾森豪威爾毫不介意,每次碰面總是微笑面對。

直到有一天,上司對他露出了笑容,接着時不時就會打個招呼,後來兩人交談也越來越多。

最後,他們倆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卡耐基說:「不管是屠夫,或是麵包師,乃至寶座上的皇帝,通通都喜歡別人對他們表示好意。」

一個面帶微笑的人,再嚴肅的人也會對你綻放笑顏。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只有你對別人傳達以善意,別人才會對你投來溫暖。

4

人際互補律

1953年,心理學家Suvillivan,提出了「人際互補理論」

每個人的人格都是有缺陷的,只有找到那個能彌補自己缺陷的人,人生才算完整。

曾看過比爾·蓋茨與鮑爾默的故事。

比爾·蓋茨是計算機方面的天才,在他的技術能力帶領下,微軟發展得順風順水。

可面對規模漸大的公司,他開始犯了難。

他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善與人交流。

管理員工,出去商談業務都成了他難以攻堅克的硬骨頭。

直到他請來了大學好友鮑爾默。

鮑爾默生來外向,熱情洋溢,說話極具幽默感,最喜歡與人打交道。

在哈佛讀大學時,他就能兼任四五個社團組織的管理人員。

比爾·蓋茨有了鮑爾默,微軟的短板也被補齊。

他們一個內斂,一個外向;一個冰冷嚴肅,一個熱情似火。

他們性格全然不同,卻又品性相投,相輔相成。

恰是因為這樣的互補,比爾·蓋茨能專心做個「技術宅」,鮑爾默也樂在公司運營。

微軟蓬勃發展,兩人的關係,也變得愈發深厚。

老子說:「萬物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半圓,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找到那個和自己互補的另一半。

兩個互補的半圓相遇結合,才能修得一份幸福和圓滿。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寫道: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無論誰都不會一帆風順。

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每一段關係的建立,其實都是上輩子的我們歷經重重磨難,換來的福分。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讀懂這四條人際關係定律,感恩每一次相遇,珍惜每一場緣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13/177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