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家咖啡館,它的菜單背面寫着三個問題:
「你為什麼來這裏?」
「你害怕死亡嗎?」
「你滿足嗎?」
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有很多人都找不到答案。
這家咖啡館,就出現在美國作家約翰·史崔勒基的《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中。
該書一經出版就被翻譯成39種語言,並且連續4年位於亞馬遜年度暢銷總榜。
主人公約翰雖有着體面高薪的工作,但他對自己的未來仍然一片迷茫。
而這時,一家咖啡館的出現,讓他找尋到了未來前進的方向,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無聲告白》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人生,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自己所熱愛的生活方式。
但是否可以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取決於我們能不能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尋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在別人眼裏,是大多數人的日常
高學歷、好工作,這在別人眼裏可能是成功人士的標誌,但卻壓得約翰喘不過氣。
高中時,為了考大學而努力;
上了大學後,選擇的也是好就業的專業;
畢業時,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又去找了一份體面的工作……
回想前半生,約翰發現,自己好像從來都是在回應別人的期待,在別人的引導下前行。
畢業後的他,根本沒時間思考自己想要的未來,着急忙慌地去到世界五百強任職,只為滿足家裏人的期望。
十幾年來,他就在小小的格子間裏,工作十到十二個小時。
到了一定歲數,約翰又按照家裏人的安排,談戀愛、結婚……
約翰的生活,看似井井有條,一帆風順,但他卻在這條「成功之路」上愈漸迷茫。
儘管別人說等升職之後就好了,但在約翰看來,也不過還是像之前一樣做着日復一日的工作。
約翰不禁開始思考,難道自己這輩子就只能困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再無其他可能了嗎?
於是,他做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辭職,並獨自一人驅車旅行,暫時逃離與工作相關的一切。
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也不乏有人像約翰一樣,一直活在別人的眼裏,卻唯獨忘了怎麼滿足自己。
上學時,因為父母說金融類的專業好就業,於是我們拋掉興趣,去迎合父母的意願;
長大後,因為親戚說女孩不要去外面奔波,於是我們丟掉了自己的夢想,回家成為了一個「乖乖女」;
……
一直以來,我們的身邊有太多「你應該……」、「你不該……」等等這類的話語。
別人的想法就像籠子一樣,困住了你對生活的熱情,也蒙蔽了你內心的聲音。
到頭來,我們活成了別人眼裏的樣子,卻弄丟了最真實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句話:
「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人生在世,我們不免會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
但與其活在別人眼中,不如活在自己心裏
在人生這張答卷上,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唯有傾聽自己的內心,才能交上滿意的答卷。
越迎合別人,越容易消耗自己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每天好像什麼都沒做,卻感覺特別累呢?」
有個高贊回答說:「一天24個小時,如果你把20個小時都花在了迎合別人的事情上,當然會覺得疲憊不堪。」
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許多外部信息充斥着我們的生活,它們如同魔鬼般攫取我們的時間,吞噬我們的精力。
約翰的前半生仿佛就是如此,直到他遇見了那家咖啡館。
咖啡館的服務員凱茜說:「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想讓你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他們身上,比如郵件中的活動邀請,如果我們全部參與,那就沒有空閒時間了。」
約翰聽完之後,拿來了紙和筆,過了幾分鐘,他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假設人的平均壽命是75年,約翰每天要花20分鐘的時間查閱他並不感興趣的郵件,這樣算下來,這些無用的事情會佔據他人生中的整整一年。
而凱茜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凱茜曾與一隻綠海龜比賽游泳,她輕裝上陣,剛下水就拼命地往前游,但最後不但沒有趕上綠海龜,還讓自己精疲力盡。
她與綠海龜比賽了兩次,可兩次都是同樣的結果。
後來,凱茜才發現,綠海龜每次都是順着海浪的方向前行,正向浪時努力前進,順勢而為;反向浪時則駐足原地,默默蓄力。
可凱茜卻從不顧海浪的方向,在反向浪中損耗了大量的精力,使得後來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
其實生活也是如此,順着自己心意而活,就像綠海龜懂得發揮正向浪的作用,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能過得輕鬆自在。
反之,如果一味迎合別人,把時間花在於自己無益的事情上,就會像凱茜一樣被反向浪糾纏,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一個人的強大,從擺脫他人的期待開始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商人準備外出度假,好再次攢足幹勁去賺錢。
在度假時,商人遇見了一位漁夫。
與商人每天為了賺錢疲於奔命相比,漁夫的生活顯得格外「另類」。
漁夫每天都能捕到很多魚,但最後卻把它們都放了。
商人用其敏銳的商業思維,立馬就幫漁夫想到了一個發家致富的方法。
商人告訴漁夫,每次捕魚之後把魚賣掉,然後用這些錢來買幾艘船,再僱傭幾個人幫他捕魚。
這樣一來,不出十年,漁夫就能擁有一家國際漁業公司,過上富足的生活。
正當商人為自己的提議沾沾自喜時,漁夫的一席話給了商人當頭一棒。
漁夫說:這樣的生活的確不錯,但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比起富足的生活,漁夫更喜歡每天捕魚,和家人們在一起吃飯、散步這樣平平淡淡的日子。
村上春樹曾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人活一世,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但在這有限的日子裏,我們唯有跟隨自己的感受,活在自己的節奏里,才能擺脫他人的期待,成就屬於自己的人生。
約翰離開咖啡館後,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也漸漸明白菜單背後三個問題的深意。
其實這三個問題都指向了同一個答案——如果我們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過一生,那麼我們就能明白來到這世上的意義,也就不再害怕沒機會實現心中所想。
自那以後,約翰不再讓枯燥的工作「霸佔」自己的生活,而是每天都會抽出一小部分時間專注於自己所熱愛的事情,同時也試着去了解新鮮的事物。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就只有兩件事。
一是別人想讓我們做的事。
二是我們自己想做的事。
執着於第一件事,只會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而我們唯有投身於第二件事,學着跳出別人的期待,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寫在最後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生活本來就很精彩,只不過有人沒發現自己是作者,沒發現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作。」
芸芸眾生,有人迷茫一生,也找不到未來的方向;
也有人在繁雜的世界裏,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前者就如同迷茫時期的約翰一樣,一味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從沒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
而後者早已看清了心中所想,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裏閃閃發光。
別人的期待再好,也不如自己舒坦來得痛快。
我們唯有擺脫他人的期待,把選擇權握在自己手上,才能追尋生命的意義,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