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敢向中共提赴任條件的國學大師陳寅恪

作者:
陳先生請夫人唐篔執筆回復,提出了赴任的兩個條件:一、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二、請毛公(即毛澤東)或劉公(即劉少奪)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當時,有學生勸說陳寅恪不要這樣做,他卻說:「我對共產黨不必說假話。我只想為學術領域留一塊淨土,自從我為王國維作紀念碑文時,即持學術自由之宗旨,歷二十餘年而不變。」

提起陳寅恪的大名,在史學界可是無人不知。他不僅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最為著名的國學大師,也是當時中國在世界上聞名遐邇的幾個數得着的學者之一。

陳先生不僅知識淵博,通曉二十幾種文字,能夠用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文字撰寫論文;而且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36歲時他即與梁啓超、王國維並稱「清華三巨頭」。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還邀請其赴英作特別講座。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這在當時是一種相當高的榮譽。史學家傅斯年曾如此評價道:「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然而,令後人欽佩的除了陳先生的學識外,還有其「思想不自由,勿寧死」的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其生命始終,無論是在日本治下,還是在中共治下。

1939年,陳寅恪一家在準備經香港前往英國牛津大學任教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只好暫居香港,被香港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陳先生立即辭職。此後日方持重金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被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又有人奉日方之命,再度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予以拒絕。

中共佔領大陸後,沒有去成英國的陳寅恪受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博士之邀,任該校教授。此時的他業已雙目失明。1952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自此他一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並在此度過了他的最後二十年。

1953年,「喜歡歷史」的毛澤東決定,中共中央設立歷史研究委員會,由陳伯達郭沫若、范文瀾、剪伯贊「紅色學者」等組成,毛欽定陳伯達任主任。同年10月,在毛的提議下,歷史研究會決定在中國科學院增設三個研究所:遠古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中古史研究所所長陳寅恪,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

委任狀下達後,郭沫若與范文瀾均馬上赴任,惟有陳寅恪不為所動。當時,不時有北京來客到廣州說服陳先生,包括其高足、北大歷史學系副教授汪籛。當時汪籛懷揣着兩封信,一封是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寫的,一封是副院長李四光親筆所寫。

業已被中共思想改造過來的汪籛勸說自己的恩師接受委任,但陳寅恪卻表示,不再認同汪籛為自己的學生。他告訴汪籛:「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最主要的是要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做學問,不應有『在某某主義或某某思想的指導下』這種定語,凡有這種定語的都不是真學問。」「不要先有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也不要學政治。」「我絕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我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

對於兩位「大人物」的書信,陳先生請夫人唐篔執筆回復,提出了赴任的兩個條件:一、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二、請毛公(即毛澤東)或劉公(即劉少奇)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當時,有學生勸說陳寅恪不要這樣做,他卻說:「我對共產黨不必說假話。我只想為學術領域留一塊淨土,自從我為王國維作紀念碑文時,即持學術自由之宗旨,歷二十餘年而不變。」

當然,對於陳寅恪所提的兩個條件,中共自然是不會答應了。去北京赴任之事最終不了了之。

文革開始後,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而讓他最為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大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陳寅恪先生曾在另一位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墓碑上寫下如下之語:「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陳先生的一生亦實踐了這個理念。遙想先生,當今有多少知識份子會有先生這氣概呢?是做精神上的勇士還是被閹割的懦夫,先生已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2010-05-10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19/176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