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澳媒:與普京如出一轍?習近平簽署「非戰爭軍事行動」綱要引起警惕

作者:

習近平已簽署一份擴大中國軍隊軍事能力的試行綱要

分析人士稱,在北京與所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僅數周后,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為擴大中國軍隊在其他國家的行動能力奠定了法律基礎。

在幾乎沒有公佈細節的情況下,中國宣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已經簽署了一部新的試行行動綱要,即《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綱要(試行)》,允許中國軍隊進行「非戰爭的軍事行動」。

中國官媒報道,習近平簽署的綱要共六章59條,但這些綱要沒有公開發布。

而根據中共黨媒《環球時報》的一篇文章,這份綱要為人民解放軍「維護中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提供了在中國的法律依據。

《環球時報》報道稱:「中國軍隊可以防止地區不穩定局勢的溢出效應影響中國,保護石油等戰略物資的重要運輸路線,或保護中國的海外投資、項目和人員。」

文章還提到,綱要將界定軍隊在其已經開展的活動中的作用,如賑災、救援和維和。

習近平促進非戰爭「軍事行動」並使之合法化的決定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幾個月前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才以「特別軍事行動」的名義入侵烏克蘭

儘管發生了血腥的入侵,但普京仍未對烏克蘭正式宣戰,而習近平簽署這份綱要的時機則引起了台灣觀察人士的注意。中國一直宣稱對台灣這座自治島嶼擁有主權。

這份綱要簽署前不久,中共國防部長表示中國將為防止台灣獨立而「戰鬥到底」。

「我認為這絕對是對普京『特別行動』措辭的複製,」台灣國策研究院分析師郭育仁博士說。

「而且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之後,它[這份綱要]向台灣、日本和南海周邊國家發出了一個非常有威脅的信號。」

「我認為習近平正試圖加強中國在灰色地帶活動,」郭博士說,他指的是傷害其他國家但不足以被定性為戰爭的行為。

現居北京的獨立分析人士吳強曾在中國最好的高校清華大學任教,後因政治原因被迫離職,他也認為這份綱要與普京的用詞和他對烏克蘭的領土要求有相似之處。

「在北京看來,未來統一台灣的任務只是1949年未完成的內戰的延續,」他告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

「所以這是在尋求將未來對台灣的軍事干預定義為『非戰爭』行動。」

郭博士說,在今年晚些時候中共領導層進行重大改組之前,習近平簽署行動綱要的消息部分是為了抵消軍隊內部的政治內訌。

但他也認為這與最近中國同所羅門群島簽署的安全協議,以及 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試圖讓其他南太平洋島國簽署類似協議但卻以失敗告終有關。

中國最近與所羅門群島簽署了一項安全協議,這讓美國和澳大利亞措手不及。

「他們從未公佈與所羅門群島的協議全文,但媒體泄露了細節草案,關於保護中國利益的語言完全相同,」郭博士說。

儘管中國試圖在整個地區範圍內達成協議的計劃失敗了,但王毅上周發表評論,明確表示中國計劃繼續尋求與南太平洋島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我相信[與《中所安全框架協議》]有關,」吳強說。

「中所安全協議允許中國軍隊在未來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政變或安全問題時進行干預。」

「因此,這些綱要是為中國軍隊創造實施干預的法律基礎。」

如果北京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受到威脅,這些綱要似乎能使中國軍隊的干預合法化。

在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政府已向其他國家貸款數百億澳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基礎設施在出現債務違約後成為中國所有。

一家中國國有企業正在投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南太島國基里巴斯的一個簡易機場的升級改造工作,而在澳大利亞,中國私企嵐橋集團已經獲得了位於戰略位置的達爾文港的為期99年的租約。

目前還不清楚新的綱要是否涵蓋了針對中國參與的這類項目的威脅。

新的綱要是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制定的。

中國官媒稱,習近平簽署的新綱要將為保護「財產,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地區穩定」提供法律依據。

有報道稱,中國已經開始在多個層面通知美國同級別官員,中國不承認台灣海峽為「國際水域」。

美國海軍艦艇今年多次通過台灣海峽。該海峽寬約160公里,將中國和台灣分開。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說:「國際海洋法上根本沒有『國際水域』一說。」

「有關國家聲稱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意在為其操弄涉台問題,威脅中國主權安全製造藉口。」

此前,北京曾表示不承認海峽「中線」,該線長期以來一直有助於將中國和台灣的軍用飛機分開。

「我認為所有這些事情都是非常綜合的戰略思維的一部分,」郭博士說。

上周末,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上將在新加坡的一個國防論壇上說,中國將為控制台灣「戰鬥到底」。而據中國媒體報道,在與澳大利亞新任國防部長理查德·馬爾斯(Richard Marles)的會晤中,他還警告澳大利亞不要干涉台灣問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16/176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