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邵旭峰:台海態勢急速升級 中國武統之戰將有三大不同

作者:

一、總體態勢急速升級。

和其他情形一樣的,是俄羅斯烏克蘭開戰以來,台海局勢也更加嚴峻了,最直接的,是美國總統拜登明確和公開聲稱會武力協防台灣,還有就是美國在升級與東盟關係、尤其啟動印太經濟戰略之後,也啟動了「21世紀美台貿易倡議」,再有,美國議員還在繼續到訪台灣,對台軍售還在繼續追加···

再有,比如韓國已經開始摒棄「平衡」戰略,基本倒向美日,也開始干預台海和南海——目前主要是言論方面。韓國還加入了北約網絡中心。

俄羅斯對烏開戰以後,美國的西太盟國日韓澳、新西蘭的軍方代表一直參與北約和針對烏克蘭的相關會議,乃至於可能在6月底在西班牙召開的北約領導人峰會上直接讓政府首腦參與。韓國方面稱,韓國新總統尹錫悅希望在西班牙北約峰會上直接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晤——之前,美日韓外長已經至少兩次會晤。

北約6月底的峰會,將確定新的10年計劃,北約可能也將開啟印太戰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去年11月就稱由於帶頭大哥美國搞印太戰略,加上歐洲自身的利益,北約將也搞印太戰略,在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後,發達陣營聯合制裁俄羅斯和援助烏克蘭——更聽美國的招呼,看着俄羅斯深陷烏克蘭,美國國防部和白宮、國會將俄羅斯下調為「嚴重的安全威脅」,將大國升級為主要安全威脅和競爭對手,所以6月底的北約峰會確立的印太戰略,力度應該超過俄烏戰爭之前的預想。

歐洲之前就制定了印太戰略(主要是經濟),美國也更早就搞印太軍事戰略,加上新近啟動的印太經濟戰略,還有北約即將啟動的印太軍事戰略——美國和歐洲有不同的經濟和軍事戰略,但又是統歸美國指揮的綜合體。

這個綜合體和之前美國比較單一的印太軍事戰略已經完全不一樣——還有不一樣的一點,是美國印太盟國日韓澳新西蘭等,靠近和融入北約。

相對於韓國,日本最近的相關動態更過:

據共同社東京報道,日本防衛省智庫防衛研究所5月31日稱,為應對所謂中國「不斷上升的軍事威脅」,日本需要將年度防衛費從目前的近6萬億日元增至多達10萬億日元(相當於5000億人民幣,大概740多億美金)。有說其要和德國一樣升級到GDP的2%以上,那就是超過1000億美金,

報道稱,之前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將防衛費限制在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1%(約5萬億日元)。

所以如果日本將防衛費提升到10萬億日元,那增加了將近1倍。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防衛相岸信夫都已表明將增加防衛費。

岸信夫日前在香格里拉軍事對話會期間稱:日本被擁有核武器和正在開發核武器的國家所包圍,而且年復一年、無視規則······

還有,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或參加8月1日到26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如果此行成功,岸田文雄將成二戰後日本首個參加該會議的日本首相。

日本正在一步步逼近核門檻,圖謀部署乃至於發展核武器,韓國也類似。

最後,是在香格里拉會議期間,大國防長魏鳳和稱:外國不要試圖分裂台灣地區,否則北京將不惜一戰。

台灣方面對此進行了有關回應——台灣「立法院」院長游錫堃稱:台「中科院」已經研發出了雲峰導彈,且已經過試驗並已經量產20枚,可以直接打擊北京,稱大陸若想攻打台灣要三思被反擊的代價。

總之,現在的印太形勢以及台海局勢,和之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急劇變大、變複雜,變嚴峻。

二、假如武統。

1.如果武統,和俄羅斯攻擊烏克蘭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如果武統,按照美國總統拜登前幾天的表述,是美國會協防——其一直稱美國不會直接干預俄烏戰爭,日本和澳大利亞高官也有過類似的表述。

就按照拜登所說的協防,又有很大區別,一種是嚴格的協防——防禦,說透了就是給台灣提供大陸軍力即時性的部署情況,同時幫助攔截各種導彈,台灣本身有愛國者和天弓等攔截系統,但主要應該還是靠美國的宙斯盾軍艦。

一種是廣義的協防,可能會攻擊大陸進攻的戰機、軍艦乃至於陸地相關目標。

美國的表述經常在打擦邊球,尤其拜登這種政壇老油條,比如前幾天說不會給烏克蘭提供打到俄羅斯本土的火箭炮系統,結果還是提供了火箭炮,只不過削減了射程300公里和八九百公里的戰術導彈。

按這個推理,其協防可能不會是狹義,更是一種折衷。

直接和這個相關的,還有北約,就看北約在6月底的峰會如何界定這個事情,是會直接和美國一起協防,還是會間接幫助,比如如同幫助烏克蘭一樣只是提供武器和人道及經濟援助。

美國在奧巴馬確定太平洋戰略之後,軍力第一重心一直在太平洋和西太,後來川普時期升級擴大為印太戰略,更是如此,拜登時代,更是如此,拜登還開始搞印太經濟戰略,並拉歐洲和北約過來一起搞軍事和經濟戰略——當然,歐洲和北約自己也想來。

即便北約不嚴格規定和美國一起協防,如果美國參戰,那至少部分北約國家應該也還是會參與,比如英國,但如果北約明確規定會和美國一起協防,那和不約定的區別是很大的。

英國是北約除過美國插手印太事務力度最大的、也最積極的。

綜合已經出現的言論,如果武統,大國可能會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接戰,其他北約成員的動向暫時未知,但應該會提供武器和物資援助,以及協助封鎖等。

擴到最大,是和北約全面開戰。

但如果武統發生在俄烏克蘭戰事落下帷幕之前,即便北約想參與,力度絕不會大——北約現在在慢慢地放普政的血,同時也在往印太集中力量——其應該是斷定俄羅斯會繼續衰弱下去,且速度很快,外力即便幫助,也只能稍微緩解,改變不了其根本的趨勢,其問題出在權力集中、利益集團控制的根本上。

二、如果武統,和俄烏戰爭的最大區別之二,是海戰和空戰將是主體,俄烏戰爭主要是陸戰。

大體,前期大陸會發射數量超過俄羅斯的巡航導彈和中短程彈道導彈和遠程火箭炮等,台灣可能也會向沿海及更遠的有關城市發射一些中程導彈,向近處沿海以海馬斯火箭炮發射一些遠程火箭炮及搭載的短程戰術導彈等,最大射程大概300公里。

這一輪互相的毀傷效果,取決於彈藥的多少和攔截的效率,以及隱藏程度、工事堅固程度,雙方都會在攻擊對方的過程中保存自己的武器,比如導彈設施、防空攔截設施、火箭炮、坦克等等,藏在工事裏。

在此之前,應該是大陸攻取接管距離福建才16公里的東引島,以及台灣控制的東沙群島等距離大陸很近的島嶼——但這些島攻取後的防守也是個問題,尤其在美國參戰的情況下。

在導彈和遠程火箭炮的攻防過程中或之後,戰爭或就此停住,但也可能繼續,下一步就涉及制空權和制海權爭奪的事情了。

如果美國參戰並且是廣義的「協防」,那主要就是大陸和美國從日本、從關島等起飛的戰機,尤其航母群、兩棲群的海空混戰了——不好想像這個過程和結果。

大陸最新服役的驅逐艦應該會主要在岸基飛機的配合下和美航母群、兩棲群作戰,美國協防台灣的航母群和軍艦,應該在台灣附近,還有更東的海域,其他近處的空軍基地的戰機起飛配合作戰。

個人判斷,在導彈和火箭彈互攻階段,美國可能是狹義協防——就是只攔截和提供動態情報,在海空戰階段,其會進入廣義協防——海空部分接戰,但也儘可能控制幅度,主要目的是想逼停,而不是打大,當然,其一旦參與,應該也有搞大的準備。

到這一步,雙方和多方(俄英法朝印巴以)的核武器和攔截系統、防禦等也就到最高級了——但如果美國等不直接攻擊大陸大城市和重要目標,大陸就可能不動核武。

如果打到這一步,且軍方和最高層無法有效溝通,戰事可能繼續升級,比如大陸用陸基導彈攻擊美國航母、兩棲艦,乃至於西太的基地,而美國也會攻擊陸地目標。

仗打到這個程度,登陸(台灣)作戰已經如同層層霧霾後的風物——最後會否有登陸作戰,取決於海戰的結果。

比那個要迫切的多的,是極有可能全面爆發的核戰,不僅是中美,還有俄羅斯,及其他一切有核武器的國家,以及有攔截能力的國家和地區。

再補充一個不同,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國、主體是兩個民族,俄在侵佔烏克蘭的土地,14年搞人家的克里米亞,同時佔了兩國共有的亞速海和刻赤海峽,後來又在頓巴斯搞獨立,2022年2月24日又全面攻入,現在退縮到東部和東南。

台灣的事情,是一個民族的事情,大中國的事情。

三、如果這個戰開始,那印度應該會從西邊動。

由於巴基斯坦謝里夫內閣上台,印度最近和巴基斯坦關係有所改善,其把陸軍的一半左右調集到東部軍區——就是直接針對藏南的軍區,在克什米爾方向也增加了山地部隊。其軍力重心完全放到了北部和東部。

印度這麼做,保底就是一旦大國在東部開戰,就乘機也向東向北,即便沒有戰事,也和美國及歐洲升級的總體印太戰略東西呼應而動

大體應該是如上的情形。

(有刪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邵旭峰軍事國際文化縱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15/176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