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千萬中國學子參加高考 考題太難登微博熱搜

中國高考第一天,北京一處考場外警察和學校教師使用擴音器要求在外等候的考生父母與親屬守秩序。(2022月6月7日)

中國年度大學入學考試—為期2-4天的「高考」周五(6月10日)落幕,今年赴考人數達1193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部分省市的作文跟數學考題難度太高,引發網民熱議並衝上微博熱搜。部分網民質疑,官方出題艱澀,恐意在拉高大學教育的標準,以將多數學生推向技職教育,強化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所鼓吹的實體製造業。

中國今年的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於6月7-8日兩天進行了學科考試,這是中共20大前,全中國規模最大的組織性集體活動,不僅考生人數比去年增加115萬人,達1193萬人,創歷史新高,就連在全國設立的普通考場也達33萬個之多,光是監考及考務人員就有102萬人,帶來防疫的極大挑戰。

作文、數學考題太難網民熱議

一如往年,中文作文題目一向是高考熱門話題,今年在全國七套考題中,除中國共青團百年、北京雙奧之城等政治題目外,最受熱議的是在四川、雲貴等省份所用的「全國甲卷」,以名著《紅樓夢》中的故事為題,網民一致認為難度最高。

該題目引述《紅樓夢》的冷門情節,考題敘述又拗口,學者認為沒有相當的古漢語素養和對古典文學的了解,恐難發揮,因此,考試一結束立刻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不少考生在微博留言直呼:「連題目都看不懂」,還有部分考生網民留言調侃題目太難,恐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來考都得復讀。」

同樣登上熱搜的還有浙江等地的數學題目,被多數網民形容為「難上天際」。部分考生在考完的第一時間就透過微博留言自稱考得不好,「對不起老師」。也有考生留言稱:「不會就是不會,不知從何下手」,更有考生說:「一張卷子,分出了本科和專科」。而部分考生家長則在微博留言質疑:「出題老師致力於不讓我家的孩子走出大山」,亦即考題太難,考倒部分偏遠地區省份的學生,也恐讓他們失去大學教育的機會。

中國高考第一天,北京一處考場外在警察拉起的警戒線外等候的考生父母與親屬。(2022月6月7日)

不只考生跟家長抱怨題目太難,微博網民也議論紛紛,許多人將今年考題過難歸咎於中國政府去年所推動的教育「雙減」政策以及對教培業的打擊等。他們認為,高考未來恐怕只會越來越難,因為官方有意將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分流」到技職教育體系,以強化中國的實體製造業。

對此,不少官媒報道提出不同的觀點,來反駁網絡民意。其中,《澎湃新聞》引述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陳志文的訪問稱,今年的作文考題是最具開放性,「根本沒有命題,由考生自己命題」,這呼應了外界要求改革高考『機械刷題』的窠臼,但可能因為太靈活,反而讓考生覺得太難。

但陳志文表示:「高考命題難易度並不影響高招錄取,更不影響教育公平......考生和家長不必焦慮。」

位於北京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則支持偏難的考題。他說,高考屬於選拔性考試,考題本就該有相當的難度才能鑑別出考生的實力。

熊丙奇告訴美國之音:「題目比較簡單的話,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大家靠刷題(大量做題目)來提高(分數),這就導致區分度不夠,刷題本身就會導致大家負擔增加。其實有很多一線的教育學者認為,考試的難度降低後,反而學生負擔加重了。」

不過,位於台北、長期關注中國高等教育的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長李功勤認為,中國網民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提升技職教育,打造高階藍領投入實體製造業確實是中共官方的推動方向。

李功勤告訴美國之音:「很多的學者和媒體觀察到,習近平比較希望讓這些年輕人進入職校,是為了因應將來的中美之間全面的競爭,他想重回製造業,就是學習德國,那就需要一些高級的藍領階級。」

封控區考生「一人一考場」

各省份高考因學科和術科考試不一,為期兩到四天不等,因人數眾多且在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威脅下,戒慎恐懼的除考場內的考生外,各地政府的防控措施更是高考籌備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重災區上海因為才剛解封,當地高考已延期至7月。

以考生總數5.4萬人的北京為例,當地考生須提前展開「14天健康監測」,每日量體溫並如實報告健康壯況或活動軌跡,才能參加考試,至於考務人員則被要求落實「三個百分之百」,即100%接種疫苗、持有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和14天的健康監測。

為確保來自封控區及管控區的考生也能應考,北京朝陽區實施「吃住行考一體化」,將酒店佈置為封、管控考點,讓考生提早入住,展開為期4天的全程閉環管理。其中,封控區考生「一人一考場」,就設在其住房走道對面的房間,全程不會接觸到其他人。至於來自管控區的考生,則在酒店會議室中應考,30人一考場並確保間隔2.5米,每場考試間還會全面消殺,嚴禁人員進出。

人在台北的前吉林體育學院運動健康技術學院院長李豪傑

儘管陣仗龐大,但這已是自2020年以來第三次在新冠疫情下舉行的高考。對此,人在台北、曾任吉林體育學院運動健康技術學院院長的李豪傑認為,中國各地已有經驗籌備高考的防疫工作。

李豪傑告訴美國之音:「其實從2020年、2021年,做這種大型活動,它(中國)其實就開始做一些比較嚴格的安排。大陸的學校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它在高中,很多學校是所謂的寄宿制,其實這種的封控對他們來講並不難。」

應屆畢業生遇史上「最難就業季」

中國於1952年舉辦首屆高考,除因「文化大革命」停辦十年外,每年高考被千萬家庭視為影響最重大,且能「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大事。儘管高考形成的應試教育引發許多課業壓力與學生品格扭曲的爭議,但鷹派黨媒《環球網》曾評價高考是「被罵得最多,到頭來卻又受到中國人最多珍惜的制度。」該評論稱,中國人的人生是被高考串聯起來的,許多人18歲前的唯一生活重心就是「準備高考」,就算結婚生子後,也要不停為下一代「謀劃高考」,以考上好大學,取得社會階層流動的第一張門票。

只不過,這張門票似乎正在褪色之中。就在千萬考生拼命想擠進大學窄門的同時,今年人數同樣破紀錄的1076萬名大學畢業生卻正面臨史上「最難的就業季」。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

對此,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分析,中國大學畢業生今年求職困難,除了全球經濟衰退及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出口產業造成的衝擊外,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共官方所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對服務業造成的難以彌補的打擊。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大學生通常想要從事白領階級跟服務業,清零策略最不適合服務業的發展。另外,所謂反壟斷、反資本無序擴張,對於金融投資相關的服務業的管控就比較緊,也不利於大學生的初步發展。」

就業難引發「考研潮」

中國最大招聘網站《前程無憂》5月份所做的調查顯示,遭重拳監管的教培相關行業,職缺同比減少四成,而網絡科技業的崗位也縮水一到兩成。媒體傳出「北京朝陽區新聘城管中95%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等消息,也反映出高學歷人才求職困難,學非所用的窘境。另外,據互聯網教育科技公司高途統計,今年大學畢業生報考研究所人數達457萬人,同比增長6.57%,同樣反映出今年的就業難題。

為了降低失業率,中國南方科技大學代理校長金李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訪談時,公開呼籲教育部應允許大學生延期畢業,保留應屆畢業生身份,以期未來參加招聘時可以得到較好的條件。他還建議由國家協調,在現有徵兵計劃內優先安排大學畢業生參軍。

對此,位於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指出,提供全中國崗位需求逾60%的小微企業因疫情封控陷入困境,人力需求縮小,因此所形成的龐大缺口,就算國營企業或地方政府事業機關擴大用人,也難以彌補。

彭藹嬈告訴美國之音:「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肯定他(們)的消費力就很弱,就有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零售銷售很大一部分是受惠於中小企業的,如果業績不好的話,他們聘人的意願就會越來越小,所以有一個惡性循環的風險在裏面。」

儘管就業市場嚴峻,但彭藹嬈仍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持相對樂觀的看法。她說,從上海到北京,官方的封城舉措已轉為細膩,動態清零的殺傷力正在減弱,而官方對網絡平台經濟的監管也正在鬆手。隨着景氣循環平均五年一輪,今年才剛擠進大學窄門的新生們,未來畢業時的就業環境或可好轉。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9/176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