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吳昆玉:從俄烏戰爭看封鎖戰的理論與現實

作者: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烏克蘭沿黑海港口不是被佔領,就是被俄軍封鎖而使航運全面停頓,全球小麥與穀物供應出現短缺,價格上漲了約20%,連教宗都呼籲俄國不應將小麥作為戰爭工具。而近日美國糧商找到了一條繞路方法,從烏克蘭拉鐵運到羅馬尼亞,再從羅馬尼亞裝船運出約5千噸玉米,且傳聞美軍派軍艦護航,似乎在全球糧食危機壓力下,土耳其也逐漸放鬆禁止所有軍艦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出黑海的政策,以免俄烏戰爭造成更大的全球人道災難。

烏克蘭糧食攸關歐亞非「生存利益」

實從俄烏戰爭一爆發,小麥供應問題便已在戰略家們的計算之中,只是應對的解決方案難尋。戰前,烏克蘭每個月供應全球約500萬噸糧食,小麥產量佔全球約10%,俄羅斯則占約20%,兩者供應量佔全球約三分之一。而且烏克蘭95%以上糧食出口都依賴黑海海運,用陸路取代海運估計頂多消化其中的10%。戰爭爆發後,據烏國官方說,已積存700萬噸小麥、1400萬噸玉米、300萬噸葵花籽油和300萬噸葵花籽無法進入全球市場。不但影響烏克蘭經濟,更造成全球糧食危機,甚至有人估算全球小麥存量僅剩10周,迫使西方國家出手開通航道。

這就解釋了美歐為什麼優先提供烏軍魚叉等反艦飛彈,烏軍又為什麼優先於南部赫爾松地區反攻,而不是前去支援烏東可能被圍烏軍主力。就西方與烏克蘭而言,現今第一優先是打破俄軍對烏克蘭港口的封鎖,而不是爭奪政治意義較大的烏東領土。而且只要開通一個安全裝載的港口,打開一條安全通航的出口航道,俄軍的封鎖戰就算失敗,緩解了全球糧食危機,同時也讓烏克蘭得以在經濟上喘口氣來,持續作戰。

這種戰略選擇並不能純以地緣政治或美國意圖削弱俄羅斯來解釋,而是不論從歷史或現實上來看,烏克蘭糧食都是事關歐洲、西亞、北非的「生存利益」(survival interest)問題,必須放在第一優先解決。2021年,埃及從俄羅斯進口50%,從烏克蘭進口30%的小麥,如今前者因為制裁,後者因為封鎖,雙雙停供,急到埃及想派軍艦進入黑海護航。黎巴嫩敘利亞也都極度依賴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小麥。歐洲國家,尤其是土地貧瘠的南歐希臘等國,更是從有史以來便依賴烏克蘭與黑海地區穀物供應,一旦斷供,從麵包到飼料都沒有着落。即使歐陸中心區域,在希特拉佔領波蘭與法國後,仍需依賴史達林供應小麥與油料達兩年之久,這也是史達林一直不相信希特拉會對他開戰的主要原因。

俄國的「飢餓戰略」很難成功

從歷史上看,遠在公元前500年的希羅多德時代,南歐與小亞細亞黎凡特地區,便與黑海沿岸建立了密集的穀物航運線路,而且兩千多年來從未中斷。公元前400年,雅典政治家德摩斯提尼便說過,雅典一年要從黑海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輸入40萬鬥穀物,否則根本養不活雅典的40萬人口,而當時雅典還有從西西里與埃及輸入穀物。為了穩定穀物供應,希臘人在黑海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一直延伸到第聶伯河河口與克里米亞,其型態比較像是「武裝貿易站」,以一個堅固城池包圍着市場與居民區,保護着主要港口,有自己的市場與法律,這是近代「租界」的原形。中世紀歐洲雖然面對蒙古人與土耳其人統治黑海沿岸,但威尼斯與熱那亞依然控制着黑海穀物貿易航道,貿易站還延伸到克里米亞的卡法,與亞速海邊頓河河口的塔納,即使黑死病由此傳入歐洲,即使現代國家消滅了各個租界,但穀物航道依然不曾中斷。

換句話說,下一波歐美與俄羅斯爭奪的焦點,甚至是造成戰爭升高的熱點,恐怕不是烏東,而是黑海航道的控制權。俄羅斯海軍本來就弱,主要是依靠地面火力與飛彈威脅敖德薩港口裝卸,與騷擾黑海航運商船以達成封鎖。但若烏軍將俄軍逐出赫爾松地區,俄軍便與敖德薩相距約120公里以上,加上魚叉等岸基反艦飛彈威脅,保護一條穀物出口航道是可能的。如此,普丁想要藉封鎖烏克蘭穀物出口逼使西方國家解除對俄羅斯封鎖的「飢餓戰略」便會失敗,除非用大量中長程飛彈炸爛敖德薩港口,而這也正是西方國家不能忍受的狀況,成為戰事升高的可能熱點。

這就顯示出「封鎖」(Blockade)這種戰略的先天弱點。「封鎖」這個概念講起來很威武,做起來卻很麻煩,這跟建水壩或堵漏一樣,得調集大量軍力團團圍死才能成功,但只要有個漏洞可以進出,整個戰略就會失效。所謂「漏洞」,包括了走私、第三方輸出入轉運,與中立國船隻進出。俄軍在馬里烏波爾圍了近三個月才攻克,那是因為外頭數十公里圍到水泄不通。當年大英帝國對拿破崙進行大陸封鎖,一戰時對德國封鎖,動用了整個大英海軍數百艘戰艦,布雷與遠洋攔截全下,也都曾達到「損害」貿易,卻無法禁絕中立國船隻出入,也堵不住走私貿易。1948年蘇聯封鎖西柏林所有聯外通道,美、英兩國乃進行「柏林空運」,一年間大約飛了28萬架次運輸機,為250萬西柏林居民,送進去約211萬噸物資,和現在一樣是在戰爭邊緣進行輸運,只不過是反過來用。結果是各個大國最後都受不了這種緊張情勢而坐下來談判,解除封鎖。

戰艦難以對抗岸炮等陸基火力

有人會問,那為什麼不能用戰艦貼近海岸或港口,封死所有出入船隻呢?現實上,歷來戰艦對抗岸炮等陸基火力,很少有贏面。岸轟這種遊戲場景,需要海上武力具有絕對優勢,否則損失一條戰艦遠比損失一個碉堡或一隊炮兵大得多,完全不符成本效益。但遠離海岸的遠洋封鎖,一方面會浪費更多船艦在日夜不停監視與控制更大海域,另方面必然影響到其他非交戰國家船隻的航道,造成更多外交問題。尤其當其他海權國家「不承認」這個封鎖時,封鎖國就面臨是否要擊沉一意孤行的中立國船隻,造成戰爭擴大與升高的燙手山芋?尤其當這個「中立國」是美國這種海上霸王?因此,「封鎖」這件事,向來是海上霸王的獨家特權,不夠力的海軍難以竟其功。

而且,封鎖一個國家到其崩潰屈服,是個相對問題,不是絕對有效的方案。所謂「相對」,是個「時間」問題,意思是如果被封鎖者積存了足夠的糧食、飲水、彈藥、能源等物資儲備,決心硬槓到底,那封鎖者只能不放手的跟他耗,看誰先撐不住而放棄或投降。歷史上很多圍城戰,不見得包圍的那一方一定會贏,便是此理。

所以,當很多深藍論者說,中共只要包圍封鎖台灣,台灣馬上就垮了,不是對軍事無知,就是有意削弱人們的抵抗意志。的確,中共的軍力優勢,足以包圍台灣進行海空封鎖。美、日在第一島鏈的軍力,也不見得優於中共基於地緣所擁有的陸基海、空、導彈優勢,更不一定會有效介入。但台灣周邊是國際重要航道,近程封鎖怕挨飛彈,兩百公里以上遠距封鎖,又會隨着封鎖範圍加大,消耗更多海空軍力,並引發更多的外交、航運、與供應鏈中斷問題,使得擦槍走火引發世界大戰的機率,比在汽油桶旁邊抽煙還高。如果台灣本身做好糧食、能源、彈藥等方面儲備,經濟重傷是必然,但離崩潰垮台還有不小的時間距離,那是無數問號堆迭加乘的狀況。封鎖戰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執行,勝負結果其實很難有明確定論。

回到現實,烏克蘭的黑海封鎖與反封鎖到底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其實更值得台灣關注與參考。因為那是一場古巴危機以來,另一次在核子大國門前進行封鎖與反封鎖的壓力測試。關鍵問題不是打掉俄羅斯艦隊那麼簡單的軍事問題,而是如何在開通航道反封鎖,又不致造成戰況失控,升高到世界大戰或核子大國正面對決,複雜難解的分寸拿捏問題。斷絕黑海糧道是歐洲國家不可忍受的生存利益,但失去黑海控制權也是俄羅斯數百年來心理與戰略上不可承受之重,雙方都有不能輸的壓力,也都有不能打到破門核戰的上限考量,唯一的解方是取得某種妥協。而雙方最後會如何解決這道難解的習題?將是未來戰爭史與國際關係史上重要的參考範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9/175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