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大陸名校碩博生:放棄北上廣,擠進小縣城

春夏之交,又是一個就業季。在大城市求職、談薪經歷坎坷的畢業生,總是有過這樣的心動時刻:累了,毀滅吧,我要回家。

從縣城高中走出的他們,有不少人自嘲為「小鎮做題家」:出身小城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除了做題什麼都不會」。

畢業後,他們還要面對如何紮根於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難題。「留下還是逃離」也成為了縈繞在他們腦海里的困惑。

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了縣城。

縣城青年,逃離北上廣

北上廣深對人口的吸引力確實越來越弱了。

2021年,廣州市的常住人口增加7.03萬人,深圳增加4.78萬人,上海增加1.07萬人,北京則減少了0.4萬人。四個一線城市一年增長了不過12萬餘人[1]。

而在往年,北上廣深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能達到四五十萬人,常被形容為「相當於一個中小城市的規模」[2]。

去的人少了,走的人多了。向北上廣深說再見的年輕人中,很多是「小鎮青年」。根據麥可思的數據,相比全國畢業生總體,來自村鎮縣城的本科畢業生留在一線城市的比例更低,並且下降趨勢明顯。

2016屆「小鎮青年」畢業半年後在一線城市就業比例為21%,到了2020屆,這個數字僅為15%。

他們去了哪?不在一線城市就業的2020屆「小鎮青年」,有73%回到家鄉所在省份就業。比如,湖北、四川、湖南的同學,在優先考慮武漢、成都與長沙——離家不會太遠,經濟也不錯,是一個適中的選擇[3]。

剩下一些同學,則直接回到了老家。一篇聚焦大學生就業態度的變化的研究顯示,新一代大學生工作更看重收入、舒適和穩定。

大學生認為收入最重要的比例從2015年的11.8%上升到了2020年的17.5%,認為舒適和穩定最重要的比例也上升了3個百分點左右。

能得到高收入,當然更願意選擇留在大城市。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留在大城市的人都能有高薪資。縣城的收入不一定高,但更加舒適、穩定的生活,總能兼顧上吧?

於是,一大批畢業生開始下街道、進支行、當中小學教師,湧入縣城。最基層的崗位里,早已不乏碩博學生的身影。且隨着競爭加大,名校身份已是標配。

浙江遂昌縣引進人才的一份名單,全為名校生,大多是碩博畢業。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最近發佈的《2022年遂昌縣面向世界一流大學引進優秀畢業生入圍體檢人員公告》就顯示:24位入圍基層崗位選拔的人員,均為名校學子。

即使是縣城的鄉鎮、街道等基層崗位也不缺名校生身影。他們來自復旦、上海交大、港大等院校,且基本為碩士與博士。

縣城生活,有時候真的很爽

回縣城是不是正確的決定,很難說。但縣城生活的確有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消費低、生活節奏慢還能存下錢。

在豆瓣小組「邊緣縣城生活報告」小組中,5萬多位組員分享着各自的縣城生活日常。

縣城依山傍水,組員們描繪的生活景象自然很安逸。在大家分享的帖子中,「漂亮」「乾淨「舒服」「開心」等是日常最多的感受。

以往注意不到的「日落」「落日」「晚霞」,也變成了他們常分享的日常。並且他們提及到的縣城天氣,以傍晚時段居多。

街頭三五塊錢的地方小吃,出租車打車起步價六元起,路上買盆花可能不過十塊錢,某種程度上,縣城生活,也許真的很爽。

離家近、每天五六點就下班,在縣城工作,優哉游哉回家的路上,傍晚的空氣與景色是最容易捕獲的記憶點,他們很少陷入加班的煩惱中。

相比於他鄉就業者,回到家鄉就業的年輕人,更偏愛體制內的就業。

麥可思對2019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家鄉就業者入職政府機構與事業單位的比例為25%,比他鄉就業者高了15%。

事實上,回到老家當公務員或者去事業單位,的確是不少長輩給家裏孩子安排的路子——想要登頂他們眼中的「孝道金字塔」,一份體制內的工作通常是基本要求。不管在互聯網有多高薪,那都統一叫做「沒有正式工作」。

而相比於從始至終都在縣城務工的青年,有過大城市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會在返鄉後表現出更高的工作滿意度——有過對比,才知道閒適和穩定的真理[4]。

他們在朝九晚五的節奏里,等待觸手可得的下班與周末。這種生活,很難讓人不愛。

最重要的是,基於已有儲蓄和家庭財力的支持,縣城青年更有機會買房。根據清華大學《縣域消費市場調查報告》,縣域居民有房有車的比例高達46.1%,而房產配置面積,大多都集中在100-200平。

比起在大城市,在縣城可以住得更寬敞,不用蝸居在小戶型,跳操也不用愁施展不開。

財有餘力的人,還可以再首付一輛車,用固定收入慢慢還。因為沒有限購、沒有限行。在不大的城市裏自己開車,是順其自然的事。

閒適的生活節奏、穩定的工作、有車有房……縣城生活,怎麼都看起來是個很香的選擇。

回縣城,我後悔了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縣城美好生活的帖子越來越多。但回到縣城,也有很多人後悔,擁有一眼望到頭的日子,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在知乎討論「你願不願意在一個小縣城待一輩子」里,許多人提到了教育、醫療、父母、房價等問題,這成為他們不願回到縣城的原因。

縣城教育資源和大城市終究沒法比,縣城出來的年輕人並不想下一代仍然留在縣城。

再比如工作,大城市工作機會多,縣城的就業面窄是不爭的事實。即使考進安穩的體制內,但有些基層崗位,幹起來倒也真的不輕鬆。

同時,回到了縣城,也就意味着要和父母同住,和他們朝夕相處。縣城裏更快的婚姻生育節奏,也帶來了各項價值觀的衝突。要知道,大部分00後、90後,並不是願意早婚早育的一分子。

縣城圈子小,相親遇上高中同學是家常便飯,還可能和自己的表姐尷尬地相到同一個對象。

縣城房價是沒有一線城市高,但房價也在漲,有些地方的房價已經過萬[5]。每個月四五千的工資,還要還房貸壓力也不小。

並且,如今許多縣城的吃穿住行消費已經開始逼近大城市的物價。

雖然縣城裏的收入捉襟見肘,但每個月還要拿出不少來作為人情。親戚朋友的喜事、喪事,時不時給出600、800。面對普遍的「隨份子」現象,年輕人難免心疼:工資才多少。

根據清華大學的縣域消費數據,縣城居民人情往來的一年平均支出會超過6000元,高於服飾、醫療、出行等支出,和在大城市生活的消費結構完全不同[6]。

另一方面,人情世故的背後是關係。小縣城求人辦事的日常,總是會鑲嵌在複雜的關係網裏。沒有它們,寸步難行。

回到縣城,是好的選擇嗎?決策總是糾結的。其中不乏不甘心的人,「如果家鄉是我的歸處,那我何必高考時拼了命地走出去。」留在北上廣深的朋友們,誰都不想服輸。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會憤憤不平,承認自己沒有大志向,回小縣城呆着也並沒有什麼不好。習慣縣城生活後,日子也能很滋潤。

何況,在越來越多名校生「卷」進縣城的當下,想回縣城,門檻可沒你想的低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網易數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6/1758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