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個人的微信,藏着他的「經濟狀況」

01

哲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

每個人都在努力塑造自己,可惜很多人卻始終沒有擺脫這個「模子」的原型,落入了俗套的生活。

真正混得好的人,總是超凡脫俗的。他們一直在上坡,掌握了自然的規律,雖然常常大汗淋漓,卻也有酣暢的快樂。

社會是萬千的,但是人的類型卻並不複雜。比方說,按照金錢來劃分,就只有窮人和富人。有了兩個模子,就夠了。

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習慣了每天打開微信。因此,微信就是一個無形的「模子」,能夠透露出很多的信息,貧窮或者富貴,也能被洞察得一清二楚。

02

越窮的人,越喜歡顯擺自己。

布里特定理告訴我們:「做生意,但是不廣而告之,就像姑娘在暗處向小伙子遞送秋波,脈脈含情,只有她自己知道。」

一個人想要做什麼事情,就要大大方方地表現出來,不要讓旁邊的人去猜想。快節奏的時代,沒有人停下來,思考你要做什麼。

因此,會做生意的人,懂得把自己的目標亮出來,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然後把陰暗面遮掩起來,不讓人察覺到。

只有美好的東西,別人才會青睞,並且有一種擁有的欲望。

令人費解的是,有一種人,一直很窮,但是他卻假裝很富有。他以為通過炫耀,就可以把財富展示出來,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

炫耀,真的不是暗送秋波,也不是大大方方談錢,而是戴着面具過日子。別人如果和他合作,他的面子和里子,一起弄丟。

因此說,我們不能小看那些利用微信賺錢的人,也不能盲目去相信微信里的「有錢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段時間,朋友阿豆去了南京,隔了幾天,又去了烏鎮。緊接着,他在朋友圈裏,發了很多小物件,一眼看上去,很討人喜歡。

阿豆說:「看吧,我這段時間,買了不少東西。」

可惜的是,熟悉阿豆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狀況:房貸三十萬,父母生活在農村,住在很老的房子裏,妻子常常和他鬧離婚,因為生活費的問題。

有一句話說得好:「泥巴雕塑過河,衝掉了『金身』。」

在朋友圈裏曬奢侈品,把微信頭像變成金銀財寶的圖案,常常去群里吹捧自己的實力,動不動就可以做成百萬的生意......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所有的言行,都經不起推敲,就像落水的泥巴雕塑一樣。

03

越有錢有勢的人,越懂得「悶聲發大財」。

一個人可以過上好日子,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過去的自己。默默無聞地走路,一天上一個台階,就對了。

有一個富人說:「致富的第一步,就是離開你身邊那些愚蠢的人,如果不能,一定要保持50米以上。」

真正有錢的人,他的圈子不會很大,閒聊的時間不會很多,偶爾冒個泡,也是打趣幾句,然後就淡出去了。

晉朝時期,有一個叫孫康的人,他從早到晚都在地主家幹活。夜裏,他擠出時間看書。但是家裏的油燈,不能一直亮着,太費油了,供養不起。

有一天夜裏,他夢裏醒來,發現窗外的大雪,把大地「點亮」了,很多道白光聚集在家門口。他穿好衣服,接着雪光看書。

手腳冷了,就跑一跑。

後來,他當了部郎。兒子孫伯翳當了參軍事。家庭從此崛起。

從古至今,就有「學富五車」的說法。也就是告訴我們,真正富有的人,不僅僅是有錢,還有學識,知識非常豐富。

當一個人沉迷於讀書、研究賺錢的套路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時間發朋友圈,也不會參與群聊,就是有人找他談工作,也會「速戰速決」。

當一個人想利用微信來致富的時候,他會打開微信,多讀一讀有意義的文章,多學習一些實用的技巧。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留下痕跡。

美好的生活,需要埋頭苦幹,飽讀詩書。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提升對社會的認知,就是讓財富慢慢漲上來的過程。那些有錢的人,應該都懂得這樣的套路。因此他們非常低調,用最安靜的方式,超越別人,甚至會拼命偽裝成窮人的樣子。

04

最窮的,不是身無分文的人,而是那些心窮的人。

《了凡四訓》裏寫道:「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一個人是不是會越來越有錢,一方面靠賺錢,另一方面靠行善積德,通過德行來穩住自己的財富。

德不配財,必有災殃。即便是一個很富有的人,如果總是在微信上顯擺自己,也會變窮。比方說,富人被一個人品極差的親戚盯上了,打着感情牌,借走了很多錢,但是一直不歸還。

德才兼備,諸事可成。一個原本很窮的人,如果他常常幫助別人,就會遇到貴人。網海茫茫,沒有人知道,貴人在哪裏,但是你要相信,在網絡的另一端,總有一個「好人」,在看着你。比方說,你常常給正能量的話題點讚,鼓勵別人致富,那麼對方就會對你表示友善,也能夠和你合作。

透過微信這個窗口,可以看到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人際交往的智慧,對社會的認知度等。

願你我,成為一個手裏有錢、內心富足的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01/175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