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男孩難養?試試這4條培養男孩的黃金教育法則吧

今天,送小侄子上學,在學校門口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一個小男孩跟媽媽發生了爭執,啪得一下就躺在地上打滾了,媽媽在邊上好說歹說,小男孩就是不肯起來,最後還是老師出來把小男孩拎進學校去。

媽媽略顯尷尬地說:「頭痛死了,我兒子臭脾氣一上來,真拿他沒轍......」

旁邊的媽媽們好像都找到了共鳴,紛紛加入了「吐槽」:

有的抱怨男孩太鬧騰:每天翻箱倒櫃,上房揭瓦,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有的吐槽男孩愛搞破壞:只要被他看上的東西,沒有一個不被他霍霍的……

在她們的吐槽聲中,仿佛是在告訴我,養男孩就像在「渡劫」,勞心勞力的。

但其實,培養男孩,更像是馴獸,不需要太用力,只需用對方向。

家有男孩,不如試試這4條培養男孩的黃金教育法則吧!

做男孩的支持者

要想成為男孩的支持者,第一步就是改變對於男孩的刻板印象。

加拿大短片《Boys Don’t Cry》講述了一個男孩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里,總是被不斷教育:「男孩子不能哭,男孩子要勇敢。」

當男孩逐漸長大,父母就開始在他耳邊反覆教他怎麼做一個男子漢。

比如,當男孩有點害羞時,媽媽就強硬地告訴他:「你要再勇敢點,男孩子不能扭扭捏捏的......」

再比如,當男孩難過大哭時,父母只會嚴肅地問他:「你為什麼要哭?男子漢不能哭......」甚至要求男孩:「做個大男孩,好嗎?」

相信在絕大多數的父母觀念里,男孩子不能太柔弱、不能太膽小、不能哭泣......

總認為男孩子長大以後,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要變得更堅強,更有擔當;卻沒人關心男孩那顆脆弱的心,也需要釋放負面情緒,也需要柔軟的愛去包裹。

最終,許多男孩形成了不信任、冷漠、不願意表達的習慣。

他們學會了裝酷,並很少展現自己真實的感受,而是採取一種冷漠、不屑,甚至憤怒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當一個孩子在層層枷鎖中失去了個性,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勇氣、自信和自我。

所以,為了保持男孩的個性,就需要父母來做他的「盟友」,盡全力去幫助他們實現個人夢想。

在一段關係中,男孩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對他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以及走向獨立至關重要。孩子的自信心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來自被理解、被愛、被支持的體驗。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有一個叫殷然的小男孩,熱愛跟昆蟲打交道,養了200多種昆蟲,每天悉心照料。

他也因此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排擠。但是他的父母卻沒有責怪他,而是非常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殷然媽媽說:「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沒趣嘛。」

殷然的父母會在放假的時候,陪着殷然一起進山捉昆蟲。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有勇氣做自己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支持。

他們的支持並不是「包辦一切」,逾越孩子的個人邊界,而是讓孩子意識到他並不孤獨,始終有人和他站在一起,隨時準備提供他所需要的庇護,讓孩子能夠更加自信地去做自己。

建立關係,讓他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

想要男孩能更加自信地去做自己,關鍵是要讓他建立起自我意識。

什麼是自我意識?孩子在成長到一個階段時,他就會問:「我是誰?我在哪裏?」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這個階段是孩子「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因為它將決定孩子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自我意識敏感期不了解的父母,會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自私、任性、執拗、不懂事的。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孩子所表現出的那些讓你無法理解的行為,也都是正常的。

在這個階段,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幫助,幫助孩子全面地認識自我,對自我情緒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規劃等,其中包括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並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脾氣和欲望,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律和反省。

而在真正有效地幫助孩子之前,父母要先跟孩子建立關係(親子關係),這種親子關係並不是血緣上的,而要讓孩子從心底信任你。

之前看過一個案例,一位6歲的孩子,跟着爸爸去工地,途中不小心被釘槍擊中胸膛,當時沒有立即流血,孩子也沒有及時告訴爸爸。

等到晚上,胸口實在疼得厲害,孩子才告知了父母。送往醫院檢查後,發現7cm的鋼釘距離心臟僅26毫米,孩子就這樣跟死神擦肩而過。

為什麼孩子明明受傷了,卻不告訴自己的父母呢?主要還是因為孩子不信任自己的父母,害怕告訴父母會被責罵,所以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讓孩子從心底信任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讓他們知道自己一直在父母心中,他們也就會將父母放在心上,進而更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內心想法。

所以我們要懂得跟孩子建立牢固的親子連接,在《培養男孩》書中提到了一個方法:學習獨特的鏡像技巧,父母可以和一個親密的夥伴共同練習這個技巧,輪流分享所有對兒子的欣賞和喜愛。

儘可能詳細一些,講一講當你的兒子發現你是一個特別的人時,所經歷的那些真實瞬間。

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為父母提供和兒子在一起的機會,還可以鍛煉認可孩子的技巧,以及給予其真正積極的尊重,這種尊重不會因擔憂或批評而減弱。

那些什麼事情都願意跟父母說的男孩,都是因為父母的信任和理解贏得了孩子的心。

鼓勵孩子表達情感

再小的孩子也會有情感,這是不可否認的。

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父母就不知道孩子心裏的真正想法,就可能導致父母無法及時地給孩子提供幫助,或者是好心辦了壞事。

對於男孩來說,人們認為他們只有在免受羞辱和評判的情況下才會分享他們的感受。所以,父母在引導孩子表達情感時,可以選擇相對自然的方式。

比如《培養男孩》書中介紹的方法:如果孩子正在玩遊戲或看電視,就坐在他旁邊,對他正在做的事情表現出興趣,但不要打斷他玩遊戲。

或者是表現出對他喜歡的某個生活片段最真實、最開放的好奇心,比如問孩子「你喜歡聽什麼歌?」「喜歡看哪部電視劇?」

這樣做的重點,不是需要孩子解釋什麼,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關注自己,而這種關注是愉快的,不是居高臨下的。

當孩子注意到你的關注,並願意主動跟你分享他的感受時,父母要做的就是學會傾聽,不要隨意提問,也不要去表達自己的建議。

因為被別人教導該如何思考,並不能很好地代替自己思考,通常會讓人覺得不受尊重。

當男孩發現被人傾聽是一種積極正面的體驗時,就會更傾向於這樣做。

被人傾聽的可信賴性和好處一旦被確立,男孩就會在情感上更加開放,產生更多的情感連接,並且不太可能違背自己的內心。

規範男孩的行為

網絡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養女兒費錢,養兒子費媽。

男孩是比較淘氣、精力旺盛的,所以他們在一些事情上就容易衝動,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為他們設定界限,讓他們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給孩子立規矩。

在給孩子立規矩時,可以參考這5條心理學法則: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禁止,而不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原因。

所以在立規矩時,要明確告訴孩子緣由,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對錯,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好奇心的驅使,而去逾越規矩了。

2.登樓梯效應:爬樓梯要一步步爬,規矩也要一點點立。給孩子制定的行為規範,要由小到大,由難到易。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最好。所以,當孩子一開始沒有達到我們的目標時,不要苛責孩子,一步步引導他做得更好就行。

3.破窗效應:意思是有人打碎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如果這扇窗戶沒有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戶。

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的一些比較小的不良行為,總是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殊不知,一次小錯放任不管,未來只會變本加厲。

所以,當父母和孩子建立規則後,就不能縱容孩子隨意犯錯。只有當孩子一犯錯,父母就出來阻止,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規矩。

4.手錶定律:意思是當你只戴一隻手錶時,你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當你戴了兩隻不同時間的手錶時,你就很難確定現在是幾點了。

「手錶定律」是在告訴我們,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爸爸和媽媽要統一戰線,不能存在一方在給孩子立規矩,一方卻在和稀泥的情況,這樣會導致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最後什麼規矩也立不起來。

所以,在給孩子立規矩時,只能有一種聲音。這個聲音負責給孩子指明方向,並劃出孩子行為規範的底線,讓定好的規矩不會發生動搖。

5.熱爐效應:規矩要想被執行,就不可能少了獎懲。因為有了懲罰的規矩,才能像熱爐一樣,讓人不敢輕易觸碰(逾越)。

所以,在跟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也要說明獎懲規則,獎懲的規則可以跟孩子商量着來制定。犯了錯誤要接受什麼樣的懲罰,讓孩子心中有數。

有一點必須說明,懲罰不能是打罵這種暴力的行為,因為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改正錯誤才是,所以懲罰可以是做家務、或者是因為你犯了錯誤,原本答應給你買的玩具取消了,等等。

男孩都是多面的,我們在培養男孩的過程中,如果要求他們如電腦程式般一是一、二是二,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很多性格各異,但有特點的可愛男孩。

其實,每一個男孩都是一個寶藏,在他們身上有許多有趣的秘密,如果你想知道這些秘密,不妨來讀一讀米高.C.萊克特博士的《培養男孩》。

書中通過米高.C.萊克特博士自己實踐過的大量案例來告訴我們關於幫助男孩的秘密。

如果你有一個男孩,請打開本書,不要着急看完,每天一點點讀,當你讀完時,你會發現你跟孩子之間會少去很多糾結和衝突。

結果是,你的孩子心理會更加健康一點,人格會更加完善一點,你作為父母,會更加享受養育孩子的過程。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24/175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