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詩的帝國,存世的詩詞約有五萬餘首。《全唐詩》中,「雨」字出現6500餘次,與雨有關的詩篇過千,佳句難以盡數。如「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渭城曲》)、「東邊日出西邊雨」(劉禹錫《竹枝詞》)、「黃梅雨里一人行」(白居易《浪淘》)、「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父歌》)、「寒雨連江夜入吳」(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等。
但以下三首無疑是最著名的「雨詩」,而且,都是「夜雨」!
一、最纏綿的「巴山夜雨」
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地點:巴山;季節:秋天;時間:深夜……
雨連綿,不知下了多久啊,池塘都漲滿溢出。
窗內,燭影熒煌,一個孤獨的人影俯身書案,給遠在北方的朋友寄信,也有人說,是寄給「內人」的。
寄給誰並不重要,千百年來觸動心靈、引發共鳴的是那份纏綿的情誼(愛情)。
李商隱的詩,向以典多辭麗、朦朧隱晦名世,這首詩卻無典樸實、暢快鮮明,沒有修飾的痕跡。
起句「君問歸期未有期」突兀而來,仿佛枯坐無聊的旅人驀然收到友人信函,猶如朋友閒坐聊天,聽到友人的詢問,脫口而出。
作者的筆又驟然止住,目光移到窗外,雨聲中似乎看到池塘水滿……「巴山」、「夜雨」、「秋池」,憑個「漲」字,空間、時間渾然融為一體,動態流動。是景,亦是情,明是景,隱是情——漲滿池塘的分明是情感的波濤。
這首詩,空間上是往復對照(巴山夜雨——回到家鄉——回憶巴山夜雨);時間上是迴環對比(今夜——未來——今夜)。時空騰挪轉換,思緒馳騁,情誼纏綿……
這是一場思念雨、愛情雨,瀰漫於巴山蜀水的夜空,在時間的隧道里纏綿無盡……
二、最細膩的「春夜喜雨」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場雨也是落在巴蜀大地。但與李商隱的那場揪人心肺的秋雨截然相反:這是一場春雨,令人愉悅的「好雨」!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晚年在成都浣花溪畔有了自己的草堂,過了幾年難得的安寧時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就是他眼前的景象。
春雨滋潤大地,萬物復甦,「奼紫嫣紅開遍」(湯顯祖《牡丹亭·驚夢》。早春時節令人心曠神怡,韓愈曾感慨賦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春雨總是蒙蒙,溫婉如煙,不像夏雨熱烈,秋雨淒清。在同樣作於草堂的另一首詩中,杜甫曾經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細膩描繪魚和燕子在春日黃昏的微風細雨中的動態。韋應物的詩句「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幽居》)則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另一種表達。
成都地區春雨的特點是在夜裏下,因而「野徑雲俱黑」,更顯得「江船火獨明」,而且雨一到早上就停了,所以「紅濕」,所以「花重」。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更是一種人生態度,處世之道。
三、婦孺皆知的「夜來雨」
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中國人自小就會背、也終生不忘的古詩中,此首絕對穩居前三。
詩人曾應試未舉,布衣終身。在隱居鹿門山(湖北省襄陽)的一個春日清晨,寫下此詩。
五言絕句像是短篇小說,要在有限的二十個字裏,抓住片段、瞬間來刻畫,來不及慢條斯理的繁衍鋪墊。
整首詩,如行雲流水,自然又富韻致,悠遠深厚,獨臻妙境。
前兩句是眼前景,在床上尚未起身,卻已經從鳥鳴而想像「處處」有早起的鳥,並引出第三句以回憶昨夜的「風雨聲」,直至再次想像戶外的遍地落花,惜春之情纏綿。
同為春景名篇,本詩是訴諸於聽覺,渲染春天的清晨;「一枝紅杏出牆來」,則是訴諸於視覺。二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說,孟浩然曾經有機會和玄宗皇帝見面,令誦所作,乃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帝曰:「卿不求朕,朕豈棄卿?何不云: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因是故棄,放歸襄陽。
此事件被稱為「轉喉觸諱」的典型,推薦者是誰?歷史上有四種:王維、李白、李元紱、張說。
可見雖遭皇帝嫌棄,但他卻到得到諸多詩界大咖的推崇。
李白充滿基情地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杜甫對孟浩然更是稱頌有加:「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其六》)
孟浩然以五言詩最佳,「天下稱其盡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這首深得大自然真趣的《春曉》,便是例證。
【作者簡介】王清和,北京人。除歷史論著、譯著外,發表大量詩、散文、隨筆、評論等,曾在多家報刊有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