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朋友參加家長會,老師跟她說:

「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錯,就是性格太內向了,希望家長能多引導引導,下學期開朗活潑一些。」

朋友知道老師是好意,她也時常擔心孩子內斂的性格,在集體中會不受歡迎,但由於她自己性格偏文靜,便忍不住有些疑惑:

「內向,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無獨有偶,我看過一期TED演講,主講人蘇珊·凱恩,在9歲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困惑。

那年她參加夏令營,媽媽為她整理好行李箱,裏邊裝滿了書。

這對她來說,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她們家的日常活動就是看書。

她以為的夏令營,就是十幾個女孩圍在一起愜意地看書,但沒想到,夏令營更像是個派對,一群人吵吵鬧鬧。

她好不容易等到派對結束,便急匆匆趕回宿舍看書。

當她捧起書時,同宿舍的一個女孩問她:「你怎麼這麼安靜?」

當時,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不太合群。

但她依然選擇一有空就窩在床上看書,沒多久,她的領隊就憂心忡忡地走過來說:「你要努力使自己變得外向一點。」

言下之意就是:「你這樣子,大家很難喜歡你。」

雖然很不情願,但她還是放下書本,努力融入喧鬧的團隊中。

經歷了這件事,她開始變得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應該改變自己,努力變得外向起來?」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正常」,她放棄了作家夢,選擇了律師這個行業。

她也嘗試參加各種聚會,逼自己社交。

但兜兜轉轉很多年後,她最終還是回歸寫作,當了一名作家。

而努力使自己變得外向的這些年,對她來說,不僅是一種錯誤,更是一種損失。

有人說,這只是個例,內向性格終究是不好的。

真是這樣嗎?

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最早提出「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一到放假,就經常聽到身邊有父母這樣說自家孩子:

天天待在家裏,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學玩。你看某某某,一有空就和這個聚和那個聚,人家多開朗啊。你這樣每天悶在家,怎麼交得到朋友?

在我們的意識里,外向愛出門浪的孩子「吃得開、善交際、有出息」,而內向宅在家的孩子容易「被排斥、沒朋友、常吃虧」。

然而根據卡爾·榮格的理論,一個孩子喜歡「獨處」或是「熱鬧」,這是他性格的因,而並非果。

這麼說吧,我大部分時間都喜歡安靜地待着。

當然,偶爾也懷念一群人熱鬧的時候。

卡爾·榮格認為,世界上沒有純外向或純內向的人,一般兩者兼有,只是多少的問題。

你可以把我想像成一個遙控器,當我沒電的時候,我需要通過休息或獨處來補充能量。

這就像給遙控器安裝一節電池,它自己就充好電了。

但如果是外向性格的人,當他覺得沒電時,他需要從朋友、社交中獲得能量。

這就像給遙控器找一個充電器,從外源獲取力量。

所以,社交對於內向的人來說,是在損耗能量,而對於外向的人來說,則是補充能量。

相反,獨處是給內向的人充電,而對於外向的人來說,則是一種損耗。

孩子愛「熱鬧」還是愛「獨處」,不是他性格選擇的結果,而是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性格形成的時期

那孩子的性格,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呢?

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科學家們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們給6個月大的嬰兒準備了些玩具,比如一碰就會突然彈出小丑的盒子、走着走着突然翻跟頭的狗以及帶着面具的陌生人。

通過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在嬰兒身上,就已經表現出了成年人的三種基本氣質:謹慎、平靜和活躍。

從小就表現出來的這種氣質,是一個孩子性格的起點。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不自覺適應他們的個性,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環境。

而這種後天的互動,又塑造了他們的性格。

孩子的「內向」和「外向」,就像一枚硬幣有正反面一樣,沒有好壞之分,這是他獨特的個性。

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都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禮物。

各有優勢

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各有各的優勢。

外向的孩子,在我們的意識里,普遍認為他們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因為他們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性格開朗受歡迎,說話大聲自信,容易被人記住。

外向孩子的種種表現,似乎都指向一個詞——「領導力」。

他們這樣的性格,長大更易成為有決策力、信服力的領導。

但其實有研究表明,在領導者中,內、外向性格的人占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格蘭特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內向的領導,比外向的領導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發現,內向的領導者跟下屬相處時,會傾向讓他們自由發揮。

而外向的領導,會無意識傳達自己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員工的創造力。

《內向高敏者》一書,更是詳細地分析了內向者擁有的優勢:謹慎、專注、善於分析、持之以恆、有同理心等。

在我們所知的偉大人物中,有很多就是內向性格的人。

比如比爾·蓋茨,相比與人接觸,他更愛待在房間裏自己研究技術;又比如巴菲特,如果獨處對他來說是一種損耗,他也不會持續幾小時埋頭在工作中......

正因為內向性格的力量,讓他們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人生,達到了無人能及的成績。

把孩子放到合適的位置

之前看到一位媽媽,為逼兒子變得外向,規定他每天必須主動跟10個陌生人打招呼,並且強行把他推到人群中去。

我們常常因為偏見和誤解,要求內向的孩子變得開朗大方。

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假外向」,並且出現嚴重的社交恐懼。

面對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質,父母不妨放下焦慮,把孩子放到適合他的環境中去,讓他的天賦發揮到最大。

如果我們擔心內向的孩子不合群,可以適當地鼓勵:

「要不我們嘗試一下,去跟大家交流一分鐘怎麼樣?也許你會因為交到新朋友而開心呢。」

如果孩子願意嘗試,那我們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孩子的社交時長,讓他能緩慢接受這樣一個過程。

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更想自己待着,那我們也不要強迫,尊重他的意願就好。

另外,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不懂事」「害羞」等標籤。

有時候孩子不喜歡跟客人交流,礙於面子,我們會無意識地貶低自家孩子:「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

或者跟客人解釋:「我家孩子就是害羞,別見怪。」

這樣的話語,會加深孩子對自我的錯誤認知:「我這樣的性格是不好的。」

這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內向也好,外向也罷,他的性情從嬰幼兒時期就已經奠定基礎了。

我們與其試着改變他,不如遵照他的發展規律,給予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讓他以自己的方式積累能量。

說不定我們也能培養一個大作家,或者下一個比爾·蓋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19/173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