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寫給真正的上海人

蚍蜉亦敢撼樹。

上海這波疫情,感染人數已經超過4萬了。這幾天,看了很多新聞,找了很多資料,就是為了試圖回答一個問題:

此時此地,到底該群體免疫、開放共存,還是繼續動態清零、封城管控?

梳理下來,兩派的核心觀點無外乎:

清零派:

中國14億人,再小的死亡率X14億,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老年人群體;

中國醫療資源相對西方仍然薄弱,一旦開放,造成醫療擠兌,後果不堪設想;

新冠並非一次性走過場,有同一人卻反覆多次感染的可能,所以你現在有多厭惡沒完沒了的隔離,真的開放後,就可能有多厭惡沒完沒了的核酸和感染……

共存派:

隔離和封城導致的次生災害,已經大於新冠本身了,比如上海那位沒能及時送醫而去世的哮喘父親,比如昨天全網流傳的那段疾控中心醫生和上海市民的電話錄音;

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可能不會死於新冠,但早晚要死於失業、沒有收入,畢竟房貸要還、孩子要養,不少城市已經開始湧現斷供了;

宏觀上看,城市發展也折騰不起,國家經濟也傷不起……

當然,鑑於上海目前的情況,這種爭論還出現了更具體的分歧:

假如我感染了,我是輕症或者無症狀,我到底是該冒着交叉感染的風險,去集體宿舍大通鋪那樣的方艙醫院,還是按照指導進行居家隔離?哪種選擇更好?

那這個問題,真的無解嗎?

同樣是奧密克戎,在受到衝擊更早的香港,官方公佈的感染人數已經接近75萬,佔總人口約10%,而實際受感染人數可能更高,甚至出現了全世界最高的致死率,大約比美國高十倍,比新加坡高二十倍。

翻閱了大量資料後,我正是從香港這波疫情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啟發和思路。

不說廢話。

香港大學的3位生物醫學學者,張柏軒、陳志平、金冬雁,聯合撰文「2022年初香港暴發新冠疫情的教訓」,其中提到的4點,尤其值得借鑑。

我總結如下:

01:本輪奧密克戎最主要特點,是傳染性很強而致病性很弱。就香港來看,90%以上的感染者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

再拿上海舉例,自3月1日到4月1日,一共發現42952名感染者,但沒有發生一例重症,更不要說死亡病例。並且近乎100%的感染者,不打針不吃藥,會在十天左右,頂多半個月內自己痊癒,核酸轉陰。

上海疾控中心朱醫生甚至說:我們目前調查下來的有限的數據,應該說在浦東的話,(本輪奧密克戎)我沒有覺得比流感更嚴重。反正就是說最後的話能夠自愈,如果是另外一種情況,你本來有很多複雜的慢性疾病,那有可能就會出現併發症。但出現併發症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夠單純從一個正常人得了目前的奧密克戎,這麼相提並論。不要把這兩件事情扯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公佈的無症狀感染者,指的是「沒有肺炎症狀」的感染者,而不是「沒有感冒症狀」的感染者。上海這波疫情,只有4.4%左右的人會出現肺炎症狀,但目前0重症,0死亡,剩下的96%的人幾乎沒感覺,要麼有點咳嗽、發燒等流感症狀。

02:香港本輪疫情中大批未接種疫苗、未完成3針疫苗接種的老人不幸死亡。

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不超過三成,但占死亡人數的九成六;其中死亡者,又有近九成沒打疫苗或只打一針。

對比總人口和感染人數都與香港接近的新加坡可以發現:因為其60歲以上老人完成兩針疫苗接種率高達95%,結果其總死亡人數僅為香港的不足兩成。同時,新加坡80歲以上老人不打疫苗與打三針疫苗相比,死亡率相差24.8倍。

總結下來,本輪奧密克戎,主要的風險對象其實是未打疫苗的老年人,而對於身體健康的普通人來說,不過就是一場流感。

換句話說,儘快提高老年人三針疫苗接種率,是當務之急。畢竟有了第五波奧密克戎,誰知道會不會有第六波啥?

03:香港本輪疫情中,快速抗原檢測發揮了重要作用。

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其實就是類似於測孕棒一樣的,新冠病毒居家自測試劑。

香港數據表明,市場上的優質抗原檢測試劑特異性接近100%,對於核酸PCR檢測Ct值25以下的感染者靈敏度也接近100%。

比起長達8小時才能出結果的核酸檢測,顯然快速抗原自測有利於早發現、早隔離。並且香港這麼大規模的感染,醫療系統卻沒有崩潰,很大程度得益於自檢。既有效減輕了醫療負擔,也避免了人群聚集。

04:居家抗疫在抗擊第五波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跟上海一樣,這波香港疫情因為感染人數太多,方艙醫院及隔離設施都無法完全滿足需要。實踐證明,香港相當一部分家庭完全有條件做好感染控制。

實際上,上海疾控中心的陶黎納醫生也明確表示:一旦被查出陽性,居家隔離是比較好的應對措施。

「我們現在也已經看到,一些隔離點的情況並不是太好。那麼你如果沒有任何症狀或者只是很輕的類似感冒的症狀,你是不是一定要去隔離點呢?去隔離點可能你折騰一下症狀還更重了,所以這個是必須要一個理性考慮的問題。」

「我覺得總體上來講,中國人有一個誤區,覺得得了病我一定是要吃藥的。像(新冠)這個疾病,如果你是一個感染者,你是不是一定要吃藥?大多數人是默認選擇你一定要給我吃點藥,不吃藥好像你沒有對我治療,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我覺得政府在宣傳的時候,目前還沒有哪個專家敢正面站出來宣傳這樣一個觀點,就是說你得了病不一定需要治療。你多休息,你多喝水,這也可以是一種治療,就那麼簡單。」

香港的事情說完了,那麼現在,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兩個問題:

清零還是共存?

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單選題。

香港這波奧密克戎,官方說法就叫第五波疫情。什麼意思?

這波清零,可能還會有下一波,清零更像是間歇性共存。

而共存,更不是躺平。

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

當初好多人批評新加坡,說新加坡徹底放開,躺平了。但新加坡其實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了之後,才主動放開。新加坡打的疫苗都是mRNA疫苗,接種率98%,新加坡的總感染人數與香港相近,人口也差不多,但感染後死亡的人數是香港的1/5,這就是最好的明證。

我能猜到很多人會把死了幾百萬人的美國拿出來,做反面案例。

但是,正如金冬雁教授所說:

美國經過大規模的流行以後,死的人根本就沒有分清,是die with covid(死亡時有感染新冠),還是 die from covid(因新冠而死),沒把這兩個分清楚。另外,要看一件事,美國打過疫苗的人,新冠病死率是多少?是0.1%以下。

所以,清零還是共存,看你的疫苗接種率,特別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

國家有數據統計,專家給一個標準,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決策。

居家還是住院?

首先明確一點,對於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來說,居家隔離或者進方艙集中隔離,兩者所獲得的醫療資源和治療救助,是差不多的。

更大膽一點說,本身就沒什麼特別的藥物治療或者醫療指導可言,跟流感一樣,就是多喝水、多休息,靠自己的免疫力撐過去。

區別在於,一旦感染人數過大,那麼方艙、醫院等醫療資源很難滿足隔離需求。並且,在方艙環境沒那麼好,條件也沒那麼好,可能交叉感染,然後你自愈更慢,但是有人看着你,可以保證你不亂跑,不傳染給更多人。

那居家隔離,這一點就無法保證,會不會有人報復社會或者缺乏科學指導,甚至就是沒人看着不老實,偷偷跑出去再傳染給別人?

總結一下:

如果你能把居家隔離,嚴格做到像住一個單人間的方艙醫院那樣,那麼居家可能就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居家隔離會不會一人傳一家?金冬雁教授也給了建議:

如果衛生部門主動製作、提供「居家隔離規範」的指導手冊給大家,就可以防止一人傳一家。

最後,我能預想到,這篇文章出來後,會有很多罵聲。

但我只想說兩句話:

1、比新冠更可怕的,是對新冠的誤解和恐慌。

2、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

更何況,這篇文章,不帶任何情緒,完全是一個國人理性的設想。

參考資料及數據來源:

上海職業科普作家汪詰;知識分子;張柏軒、陳志平、金冬雁教授「2022年初香港暴發新冠疫情的教訓」等。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畢竟江不流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407/173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