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高科技人才靠過來 《美國競爭法》或放鬆綠卡配額 美中人才競爭白熱化

資料照:美國綠卡

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的《2022年美國競爭法》納入了理工科博士學歷人士的綠卡發放國別配額豁免的條款。分析認為,該條款如果生效,中國頂尖科技人才留美將更加便利,同時為美國在美中科技人才爭奪戰中提高競爭力。

新法案旨在幫助外國創業者和STEM博士畢業生快速取得綠卡

美國國會眾議院2月4日通過的《2022年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 of2022)法案中包括了兩項對中國技術人才赴美創業和希望獲得美國綠卡的中國博士生頗具吸引力的條款。

法案提議為外國科技公司創業者設立「W」非移民簽證類別。根據這一條款,外國新創企業的創業者的持股額度和公司投資規模如果滿足一定要求,該創業者可以申請美國「W」簽證赴美,在美國擴展業務,在滿足一定的經營條件後可以獲得美國永久居民(綠卡)身份。

法案還為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專業的外國博士畢業生申請美國綠卡豁免國別配額限制。

目前美國每年發放給職業移民的綠卡數約為14萬份,但任何國家申請者獲批的上限不能超過總移民配額7%,因此造成包括中國、印度等國的職業類移民申請者綠卡申請積壓的情況。部分國家申請人等待時間長達20多年。

有分析說,《美國競爭法》相關的移民條款若生效,美國僱主能夠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研究人員快速爭取到綠卡,包括那些職業生涯早期和從事尖端工作的技術行業人士,為美國獲得顯著的人才競爭優勢。

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的《2022年美國競爭法》還需要與國會參議院的相關法案進行兩院協調,達成一致協議後才能正式在國會通過、並送交白宮由總統簽署生效。如果法案中的移民條款能夠施行,將對美國吸引和留住外國技術人才增加更多吸引力。

美國《福布斯》雜誌高級撰稿人、非政府組織美國政策全球基金會(NFAP)執行總監斯圖爾特·安德森(Stuart Anderson)撰文說,如果條款生效,將是美國國會30年來最重大的移民立法。

據美國政策全球基金會統計,美國大學的STEM專業研究生中,70%以上來自外國,一項僅限於美國大學STEM領域博士學位的移民改革措施每年可惠及1萬多人;由於《美國競爭法》還允許在外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在美國依照新法的規定申請綠卡,因此每年潛在受益的人數可能會更高。

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數字經濟研究員、史丹福大學網絡政策中心「數字中國」(DigiChina)項目主編魏光明(Graham Webster)說,《美國競爭法》中的技術移民改革條款對那些符合資格的人來說「意義重大」。他說,美國目前的技術移民制度讓在美國工作的外國專才經歷「高度不確定而且往往令人痛苦的過程」。

但魏光明同時認為,法案只是移民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中的一小部分。

他通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說:「如果美國真的想從在美培訓或希望在美國工作和貢獻的人的才能中獲益,這只是必要改革的一小部分。」

大量中國頂尖科技人才「流美」

中國每年培養的高學歷科學和工程人才人數超過美國,但專家指出,中國頂尖人才的質量不及美國,每年還有大量人才選擇留在國外。

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2021年8月發佈的一份研究顯示,自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期,中國的STEM專業博士畢業生數量一直高於美國,兩國之間的差距在未來五年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5年,中國大學每年將產出超過77000名STEM博士畢業生,而美國則只有40000名。

但在美中兩國爭奪的重點新興技術領域和戰略重點技術產業——例如半導體、人工智能(AI)等領域,中國卻面臨人才劣勢。

全球戰略諮詢機構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SG)負責中國與科技政策事務的副總裁保羅·特廖洛(Paul Triolo)對美國之音說:「對於半導體製造等複雜工藝而言,培訓足夠數量的工程師以掌握製造工藝的所有要素需要大量時間,而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存在人才問題,更多的是質量問題而不是數量問題。在這一領域,理想情況下,要培養人才需要獲得最新和最好的技術,包括軟件和硬件。」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年一月在一份報告中統計,持有臨時簽證的國際學生佔美國經濟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數學和統計學博士學位人數的一半以上。美國國務院2018年的統計報告說,在美國就讀STEM專業的國際學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中,中國學生所佔最多,達16.2萬人,印度其次,總數達15.4萬人。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Macro Polo項目2019年統計,中國過去十年培養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中,三分之二在國外工作,並主要集中在美國(85%):谷歌、IBM這樣的科技公司和美國高校是中國AI人才青睞的工作地點。

報告說:「雖然北京已經培養了一支頂尖人工智能人才大軍,但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才最終留在了美國,而不是被國內公司和機構聘用。這是因為政府的大部分資源都用於擴大人才基礎,而不是創造激勵機制和環境。」

有跡象顯示,中國曾經將上屆美國政府釋放的鎖緊移民政策的信號看作奪回海外人才的契機。但分析認為,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健全開放的研發和交流環境,加上中國政府近年來對創新科技行業的打壓,中國頂尖的技術人才還是選擇在國外發展。

中國政府支持的智庫賽迪顧問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城市發展白皮書》曾作出結論:「華人在人工智能科研和應用領域的實力和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為中國補充高端人才提供了機會」。報告建議政府設置人工智能海外人才專項基金,向來中國的工作的海外高級人才提供資金、住房、科研項目等方面的支持,開闢AI頂尖人才獲得中國綠卡的通道,打通與國外頂尖研究機構的交流渠道。

但中國海外招募賢才的種種舉措似乎沒能填補國內AI行業的高端人才缺口。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今年1月31日發佈的簡報承認人才回國潮不如預期。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的人工智能從業群體的總數增長迅速,但是目前高端研發人才的數量遠不及美國。中國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本科儲備人才的主要來源地,但並不是受歡迎的就業地。」

報告援引海外統計數據說,中國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有34%在國內就業,約56%在美國就業。去美國學習人工智能專業的中國人中,有88%畢業後在美國就業,只有10%回國就業。

分析:美國提倡開放中國卻在打擊創新環境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務和經濟高級顧問兼理事會主席甘思德(Scott Kennedy)對美國之音說,近年來,因新冠疫情和中國互聯網行業在打壓中陷入不景氣,中國的科技人才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甘思德說:「我認為中國在人才方面有兩個不同的挑戰。第一個是傳統的人才流失問題,疫情只是暫時緩解了這個問題,因此許多中國人未能去國外上學,不在國外工作,但一旦疫情結束,這個問題還會回來。」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政府)對私營互聯網公司的打壓被一些中國年輕人解讀為一種警告,不要成為企業家,要謹慎行事,要在已知的行業找穩定的工作。這意味着創業精神減少,創新減少,這不是美中緊張加劇或國際人才外流導致的結果,而是中國環境的下滑和惡化,對創新者的吸引力比以前降低了。」

瑞士國際商務發展專家、與中國IT業和機器製造行業打過多年交道的米高·弗里克(Michael D. Frick)說,中國政府推出眾多計劃和補貼來吸引海外人才回國,但美國對於頂尖人才來說還是具有高度吸引力。

他說:「根據我的經驗,我在大學和管理層共事過的中國人,他們通常非常愛國,他們想回國。但對於那些真正的傑出人才,美國仍然很有吸引力。所以我認為,(中國)政府制定的這些行動計劃是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是否會讓人們回到中國,還有待觀察。」

弗里克還強調,吸引國際科技人才交流的平台通常在西方,對於真正頂尖的人才,「他們在西方仍然有更多的可能性」。

「現在,美國仍然是一個巨大的人才淨進口國——他們擁有最好的大學,」弗里克說:「因此,中國人的看法仍然是,如果我想在這個領域取得真正的成功,我必須出國。」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09/170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