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經逛知乎時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生活中,你聽到過哪些忍俊不禁的對話?
答主@妙芙貢獻了一個高贊回答:
回家的公交車上,後面坐了一個爸爸帶着女兒。因為堵車,所以車一停一停的。
接着,答主就聽到父女倆的一段對話:
小女孩:爸爸,我們為什麼走的這麼慢?
爸爸:堵車了,你看周圍全是車。
小女孩:媽媽為什麼不來接我,想坐媽媽的車。
爸爸:以後都不要坐媽媽的車。
小女孩:為什麼?
爸爸:太危險了。就你媽那個技術,她只適合開坦克,直接壓過去。
小女孩:那媽媽什麼時候才能開坦克啊?
爸爸(笑):等她有坦克駕照吧!
周圍的人全在憋笑。
對話中,爸爸看似在指責開車技術不佳的媽媽,但他並沒有直接在孩子面前數落媽媽,而是用一種調侃的語氣和女兒吐槽。
這段輕鬆有趣的對話讓人忍不住猜測:有趣,一定是這個家庭日常相處的關鍵詞。
02
從以上故事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發?
①有趣和愉悅不一樣。
心理學家Berlyne曾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中出現的多邊形沒有任何的特定意義,由計算機按照不同的複雜程度隨機生成。具體如下圖。
Berlyne藉助該圖對參與實驗人員展開調查,要他們分別選出自認為最有趣和最愉悅的一組圖片。
從三組的圖形可以看出,越往後,其複雜度就越高。
最後一組的複雜程度讓人一眼看不懂,從而產生各種聯想——左邊像仙鶴,中間的像一個發出閃電的老巫師,右邊的像一個跳麥克傑克遜舞蹈的樹人。
Berlyne發現大部分人的最有趣選項,恰恰是最複雜的第三排,但是,當選擇讓你最愉悅的一個選項時,情況卻有所改變,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一排,即最簡單的一組。
Berlyne通過數據篩選和分析,對該實驗得出了一個清晰的結論:
有趣(Interested)是一種和不確定性相關很高的情緒;
愉悅(Comfortable)是一種和確定性相關很高的情緒。
當一個事情複雜、新奇和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有趣;而當一個事情簡單、穩定和確定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愉悅。
比如說,去喜歡的菜館吃,點上最愛吃的菜,愉悅;嘗試一家新菜館,試試新菜,有趣。
比如說,春節回家,一家人聚着聊家長里短,愉悅;到陌生城市旅遊,見陌生事,有趣。
比如說,同一崗位日久熟而生巧,駕馭自如,愉悅;接到新的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有趣。
上文父女倆的對話中,公交車上的乘客之所以會覺得有趣,也是因為不確定性。
所有人都知道爸爸是在吐槽女孩媽媽的車技,但沒有人能想到,爸爸會用這樣詼諧的方式來講述這件事。
根據如上定義,似乎分清有趣、愉悅很容易,實則不然。
比如,有些人以為興趣,就應該是感到特別快樂、舒適、很容易就學會,如果發展一個興趣,遇到困難,看不到成效,就聲稱自己「沒興趣」,去找下一個興趣。
這不是興趣,而是愉悅。有趣,就是容忍適度不確定性,通過認知升級、技能掌握,再從中獲得愉悅,成為樂趣。
②好生活=有趣+愉悅。
好生活是既愉悅又有趣。
這裏有個比例問題。人生充滿灰度,有趣和愉悅,也要各有適當比例。
如果人生過於不確定,生活充滿壓力、焦慮;如果人生過於確定,則十分無趣、乏味。
因此,診斷自己當前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態:
如果覺得乏味,那就做加法,加點不確定性;如果覺得不愉悅,就做減法,找到核心價值,降低目標難度和數量。
③學會把重要的事情有趣化。
學習很重要,鍛煉很重要,但很少人會真正去行動。
為什麼我們會缺少做重要事情的執行力?因為,重要的事情未必有趣,往往意味着大量重複的訓練。
重複的訓練,意味着確定性,意味着單調、乏味,這就不有趣了。
但通過重複訓練,是提升認知、掌握技能的必要條件。
莫扎特6歲第1次寫協奏曲,在這之前,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超過6000小時。
丁俊暉8歲開始練桌球,18歲在英國錦標賽奪冠時,已經練習近2萬小時。
巴菲特1988年決定投資可口可樂之前,閱讀過該公司1892年之後的所有年報。
如果要堅持做重要的事,除了興趣金字塔的三合一:感官興趣+認知能力+價值兌換機制,我們還要掌握一項技能:把重要的事情有趣化。
就像生涯規劃師古典說的那樣,每個行業的高手,都知道各種讓無聊的工作變得更有趣的策略。
郵差懂得吹着口哨打發騎車的無聊,搬運工懂得唱出勞動號子來應對肩膀的疼痛,公交車上普通的父親懂得用調侃的語氣講述一件並不令人愉悅的事。
如果能夠以「玩」的心態,堅持做重要的事情,我們就能堅持得越久。
王小波曾說:「趣味是感受這個世界美好的前提。」
因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們總有本事取悅自己,讓自己的心情達到一種舒暢或平靜的狀態,自覺自愿、激情滿滿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