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中國大學生是真的好逸惡勞嗎?

這兩天,很多人或許都見識到了這樣一篇奇文。

在這位「樓主」看來,不少中國大學生毫無常識、好逸惡勞,說是徹底完蛋了也毫不誇張(原文連結)。

痛心疾首之下,他高呼,長此以往,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為何他眼中常含淚水?

只因中國年輕人拒絕強制加班。

為什麼「不奮鬥」

「樓主」開篇先批評了前兩天在公司群怒懟領導的騰訊應屆生。

在他看來,這位反對連續二十多個小時加班的應屆生員工罪大惡極,反映了現在墮落的社會思潮。

從「拒絕加班」到「拒絕奮鬥」到「好逸惡勞」,一頂頂帽子扣得非常溜。但不知他在指責年輕人的同時,可曾想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要拒絕加班?為什麼會有「躺平」一詞?真的就是好逸惡勞嗎?

他想不到的,我來解答!

首先,動用我們的常識想一想:為什麼普通員工不想加班?

答案顯而易見:因為加班很累很痛苦。

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便可以概括為馬克思所講的「異化」:在前工業時代,勞動看似極為辛苦,但對於當時的很多社會群體,例如農民和手藝人而言,勞動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且人們對工作任務有較大的控制權,因而極易獲得自我滿足感。

相比之下,在現代社會的工廠、辦公室里,員工的自由空間和控制權遠不如過去。此時,打工人與自身的勞動能力(不得不按照僱主規定的方式和時間完成工作任務)分離,與生產的產品相割裂(打工人生產的產品歸僱主所有,並被拿到市場上售賣以獲取利潤,而打工人只能以工資形式獲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打工人與打工人之間也日漸疏遠。由於勞動是人類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特徵,以上三種分離便意味着人的異化——人類和自己的「本質」(species being)疏離了。

於是,對於普通打工人來說,勞動不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而僅僅是一種賺錢和生存的手段。「工作」與「閒暇娛樂」相對,變得令人厭惡。(為什麼老闆和高管更「願意加班」——因為這個公司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有股份有控制權,對自己的東西當然更寶貝,也更有成就感。)

列表的一位朋友對於加班的思考,我深以為然

當工作不再能讓普通打工人實現自我價值後,「賺錢」就成為了唯一的動力。然而,現實是殘忍的:單純憑藉工作賺錢,已經越發變得不可能。

二三十年前,一個年輕人只要勤懇工作,靠自己的力量在一線城市定居也是相對輕鬆的;即使是十年前,房價已初露上漲的苗頭,但只要父母稍微幫襯下或者自己工作給力,買房也並非難事;但如今,各大城市高企的房價收入比冠絕全球,年輕人就算只是想擁有個小家,自己的工資也是杯水車薪,必須「掏空六個錢包」。

一騎絕塵的房價收入比,即使一個年輕人一輩子不吃不喝,也難以在大城市安家

對於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希望,因為人是需要希望才有動力活下去的動物。許多上一輩人熱衷於指責年輕人「當年我們多麼多麼苦都堅持下來了,你們現在條件這麼好卻什麼什麼干不好」,卻忽視了這最為重要的一點:幾十年前,雖然條件艱苦了一些,但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善自己甚至全家人的生活;而現在,儘管物質豐富了許多,我們的起點大大提高,卻也難以更進一步——如果我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還是租房,那我還有必要為了買房而努力嗎?如果沒有希望,那我傻傻堅持還有什麼意義呢?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大學生會「好逸惡勞」——因為工作難以實現個人價值,奮鬥無法帶來希望。我們看到的「躺平」從來不是原因,而是事情的結果。

「奮鬥萬能」?

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長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個人的奮鬥固然重要,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顯然,「樓主」先生,以及以「樓主」為代表的許多上一代既得利益者,並不明白這個道理。看看這段話,何其謬哉!

難道如今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全靠996就能出來了嗎?非也!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固然不可或缺,但假若沒有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第三次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以及2001年入世貿,所謂的「辛勤勞動」也只會是農業時代無效的「內卷」,而不能產生進步——大明和大清的農民難道不夠努力嗎?為何他們如此努力地種地,大明和大清卻依然停滯了數百年?這便是歷史進程的力量。

如果只是單純無知,不懂得這些道理,也便罷了。但「樓主」這樣的人不僅蠢,更是壞:不僅不考慮歷史進程,還把所有的問題(包括各種結構性問題)全部歸結於個人的失敗。例如這段話:

我很想反問一句:為什麼你覺得你的房子能值得起這個價?分稅制改革後,地方zf為了保障財權,通過賣地(土地出讓金)大搞土地財政,人為製造緊缺,哄抬地價,進而抬升房價;長期以來超發的貨幣,有多少流進了房地產這個蓄水池,四百萬億里又有多少是泡沫;還有,多少地方已經出現了房子「有價無市」的情況……

上述事實,我想,這位研究上海房地產的「樓主」不會不清楚。然而,他卻刻意忽視這些事實,一如許多既得利益者:把歷史進程的紅利歸結於自身奮鬥,而把歷史進程的負面問題歸結於新一代的、承受這些問題的年輕人,自負且自私。

寫在最後

這篇文章的火爆,也反映了更深層次的代際矛盾:隨着中國經濟發展逐漸走出高速增長的階段,進入到存量時代,階級固化的趨勢不可避免。皮凱蒂早已在《21世紀資本論》中用詳實的數據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收益率會高於經濟增長率。換句話說,繼承財產的人只需要儲蓄、投資他們資本收入的一部分,就可以看到資本增長比起整體經濟增長更快。相較於勞動所得,繼承財富在財富總量中將不可避免地佔據主導地位。

新一代年輕人寒窗十幾二十年出來後,卻發現自己無論多麼努力,多麼優秀,都比不過那些比自己早上車的上一代,失望和憤怒在所難免。

但上一輩的既得利益者或囿於自身經驗,或囿於認知水平,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的情緒,甚至還同elephant in the room助紂為虐……於是,代際矛盾便產生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年輕人一定是正確的——許多人面對這種困境,轉而擁抱「入關」「極左」等極端思潮。那篇文章的評論區,同樣出現了「吊路燈」這樣的極端言論。這些思潮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製造更大的問題,導致最後除了少數贏家外,兩敗俱傷。

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思潮背後年輕人的情緒,以及掩蓋下的社會矛盾,值得我們重視:如何平衡社會各群體的利益?怎樣才能實現社會公平?

這也許是個永恆的問題。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沉思的托克維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01/170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