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國疫情重擊工廠和港口 全球供應未來數月恐「干塘」

—中國疫情重擊工廠和港口 供應鏈問題雪上加霜

變種病毒Omicron於全球肆虐,屢創單日確診紀錄,隨着檢測及休養人數幾何級暴增,對供應鏈造成極大打擊,短期內大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缺貨,尤其中國是世界產品輸出核心,已有不少跨國企業預告生產受阻。由於亞洲遠未到疫潮高峰,專家憂未來數月才最惡劣,高盛也下調中國今年經濟增長至僅4.3%。

大陸天津為應對Omicron入侵,通告放假半天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必然衝擊這條全球重要供應鏈,因天津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2020年貨櫃吞吐量排第9位,也是外國企業的生產中心。豐田透露,已自周一起暫停生產,以響應核酸檢測;福士也在近期天津和寧波的疫情中經歷了合資工廠和主要供應商停工。天津亦是空中巴士重要裝配中心,主要向中國和整個亞洲區交付飛機,公司已警告Omicron可能會影響運作。在天津以外的晶片製造商三星、德國車廠大眾、蘋果公司供應商富士康,以及供貨予Adidas等大型體育品企業的紡織廠皆確認,在中國的生產活動遭遇暫時停工或減產。

隨着中國「清零」政策力度有增無減,外界已開始擔憂去年供應鏈中斷再次重演,最終波及全球經濟,尤其自疫情開始以來,西方消費者和零售商更加依賴中國生產的商品,使中國去年貿易順差料創歷史新高。滙豐亞洲經濟研究部聯合主管范力民稱,鑑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日益重要,這次的衝擊「可能比去年更具挑戰」,警告未來幾個月,Omicron可能導致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之母的生產停滯。研究機構Gartner認為,中國依然是全球製造業中心,若因疫情而出現重大製造或物流停擺,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高盛則發表報告預計今年首季中國經濟難挨,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上次的4.8%降至4.3%,低於市場估計的平均值5.2%。

德國外貿協會更警告,供應鏈將出現大規模中斷,重創歐盟「一哥」德國的工業,正對復甦構成新威脅。據德國工商協會早前所做的調查顯示,有高達83%的德企表示,由於訂單無法完成而出現銷售下跌;有四分之一企業不得不削減生產計劃,甚至被迫停產。更甚的是,物流缺工將進一步對食品零售和醫療生產等產業帶來衝擊。美國銀行經濟學家也警告,亞洲尚未到達Omicron疫潮高峰,意味最嚴重的影響尚未來到。

然而,市場上也有較樂觀的分析。著名金融機構施羅德預計,供應瓶頸會於短期內緩解,意味通脹有望見頂。貨櫃海運巨頭馬士基(Maersk)雖警告缺船與塞港問題短期難解決,其中卸貨或取貨的最長等待時間是在美國西岸港口,目前洛杉磯長灘港的等待時間在38至45天之間,但同時指出近期北歐情況有所緩解,比利時本周的等待時間由10天減至約2天。

空運方面,代表290家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公佈,去年11月空運需求增長已顯著放緩至僅較2019年增3.7%,大幅低於去年10月的8.2%增幅,到了今年1月9日,全球889個機場起飛的航班總數仍較2019年同一天少26%,主要是各地防疫使供應鏈陷瓶頸。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13/169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