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痛心!西安已有數人為封城付出生命代價

有網友爆料:「(1月1日晚)西安高新醫院,一孕婦因為120電話佔線、核酸結果超時等原因,沒能及時就診,大出血(8個月大的胎兒)胎死腹中!」

今天是西安社會面清零的日子! 

但在1月3日,西安封城的第12天,已經有人在網絡爆料西安封城造成死人的情況。 

爆出的事例是不是冰山一角?是不是還有獨居者、不會使用社交媒體者等等,默默的餓死、病死家中?無人知曉! 

有網友爆料:「(1月1日晚)西安高新醫院,一孕婦因為120電話佔線、核酸結果超時等原因,沒能及時就診,大出血(8個月大的胎兒)胎死腹中!」 

署名為「不膩」的網友發的帖子:「我小姨在2021年1月1日(註:應為2022年1月1日)的時候晚上7點多說肚子疼,就打了120,可是120—直佔線,實在沒有辦法了,才打了110被送去西安高新醫院,經過這些,送到時已經晚上10點了,結果在門口不讓進去,說核酸超過了4個小時,我小姨就坐在門口緩了一會,沒就是因為耽誤了這麼久,導致了大出血,我看見我姨夫發過來的視頻,我小姨很艱難的用雙手支撐着身體那樣在椅子上坐這,血順着椅子和褲子流下來,地上全是血!也是因為大出血醫院看實在不行了,才接診的,送進去了手術室,結果8個月的孩子就因為治療不及時,導致流產了,8個月大的孩子就因為這個胎死腹中!沒有了心跳!」 

1月3日,署名為「太陽花花花」發佈於社交網站的帖子:「西安救命!我爸突發心臟病。但是西安目前疫情好多醫院不接診。去高新國際醫學中心,一直拒收,說我們是中風險地區。核酸報告什麼都有,就是拒收,打110說不管,120一直佔線打不通。有個防疫電話一直也佔線。有沒有人知道可以求助哪裏?真的是萬分着急。

我真的沒辦法了。我們小區還有確診,不讓出。我現在不(敢)想像耽誤下去怎樣?求大家幫忙!!我爸是2點送到醫院的。但是醫院—直以我們是中風險地區為由不接收,持核酸也不行,後來一直到晚上10點多嚴重之後接收入院。但醫生說心梗兩個小時內入院治療溶解就可以了。現在耽誤時間太久血管堵死情況十分危急嚴重需要立即手術。10:40送入手術室手術,目前還在手術中,情況不明。非常謝謝大家的關心,真的謝謝!耽誤太久,搶救失敗,我沒有爸爸了!」

 署名為「萱萱萱sun」發佈的貼子:「我姥姥昨突然昏迷,我們家和你情況一樣,打了120、110都不管用,下午昏迷。打了無數個電話,終於到晚上千難萬險折騰到了第三醫院,醫院不接收。是親人哭着求才同意讓姥姥躺在醫院的發熱門診,到醫院插上了心電圖,開了一堆檢查,但姥姥已經昏迷無法做檢查。發熱門診只看到兩個年輕的醫生應付所有人。醫院也沒有任何診治,我們一家人眼睜睜看着姥姥在昨晚10點去世了。全家人陷入巨大的悲傷……」

網友」泡椒小米娜「跟帖說:「我爺爺一樣,前天昏迷,所有電話沒人管,互相推諉,昨天早上跑了幾家醫院,最後一家進去搶救無效,昨天晚上人已經火化了。」 

網友「The last straw」盤點:「看這趨勢西安人的死法有以下幾種:餓死、出血熱死、出逃被打死、跳樓死、得病無人醫治死……總之是:死!」 

另一位網友「我叫溫蠻」說:「只要不死於新冠,咋死都行。」 

微信截圖顯示:某西安著名編劇在挨餓,據傳,此人曾參與韓戰題材、高居票房榜首的某電影的編劇工作!不知道他現在有沒有凍土豆吃? 

疫情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個曾經的小粉紅,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無人管,網絡發SOS求救!

在全世界,一人感染了,整棟樓的人都被拉到郊區隔離的,恐怕只有在西安才能看到。  

網上還紛傳,西安開始強制撲殺遭隔離居民家的寵物。一位網友說:「我朋友所在的那個寵物群已經哭倒一片,但是無能無力。」「長豐園,明德八英里那邊,今天已經上門開始給寵物做安樂死。」 

網友發出一段強制隔離視頻:」西安兩個城中村的人全部集中隔離,賣不出去的房子成為安置點! 所謂集中安置,就是變相拘留,沒自由了,有病都不一定管「。

萌柴家的大豆豆證實了同樣的情景:我閨蜜在位於市中心的雁塔區,親身體驗政府不作為。1,政策朝令夕改。2,不顧民生,髮菜分配不均。3,為達到三天內社會面清零的目標,執行一家感染全樓拉到郊區和縣城隔離的反人性措施。4,檢測只顧快速完成完全不管社交距離。 

有網上報道指出:「西安抗疫混亂不堪,已演化成人為的人道主義危機。西安人民最害怕的是這樣的生死隔離,而不是新冠病毒。」

網上廣泛流傳着一段話:「有網友給西安的朋友打電話,問西安的疫情控制住了沒有。西安的朋友答,疫情控沒控制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是真被控制住了 !」

作家慕容雪村引用一段對話可謂一針見血:「這麼下去,那些重病在家的,那些孤獨無依的,那些有身體障礙的......是會活活餓死的。」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新瓶舊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05/169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