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入世二十年 中國履行承諾了嗎?

本周六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周年日。二十年來,中國經貿實力一方面實現了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外界越來越多的質疑。那麼,中國入世二十年後,究竟獻上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呢?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近期表示,中國已完全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時作出的承諾,世貿組織的幾任總幹事和大部分成員國都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普遍認可。

質疑聲越來越大

但眾多跡象表明,不少國家對此並不認同。《日經新聞》報道,在世貿組織十月對中國貿易政策進行的第八輪審核中,各成員國對中國的貿易作法提出了超過2500條反對意見,較2018年的前一輪審核增加了近六分之一。而就在中國九月宣佈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後,日本、澳大利亞等成員國陸續對中國的現行體制是否符合這項協定的高標準提出了質疑。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教授俞偉雄明確表示,從當前情況來看,中國起初獲准加入世貿組織是個錯誤,因為中國不但沒有藉此更好地融入國際體系,反而對西方經濟結構帶來了巨大衝擊。

「當初(很多國家)認為中國入世後,隨着經濟得到發展,當局會對其經濟結構和政治制度作出一定的調整,但這並沒有發生,反而造成很多歐美藍領工人失業。」

對華立場一向強硬的美國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周三就在一場演講中說,目前看來,中國獲准入世威脅到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因為這個決定促使一個既不追求經濟自由、也不追求個人自由的國家,以犧牲美國利益為代價,積攢了大量財富。盧比奧提到,在中國入世後的首個十年間,美國就流失了三分之一的製造業職位。

翻看中國入世時許下的承諾,不禁讓人心生感慨。比如在經濟政策方面,中國許下的第一個承諾就是將對中國企業、在華外國企業和個人給予相同的待遇。在國企方面,中國承諾將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國有企業或國家投資企業的商業決定。在出口補貼方面,中國承諾遵守世貿組織《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逐步取消與規則不符的補貼措施,而對國企提供的補貼也將受到同樣的約束。

但世貿組織秘書處九月發佈報告說,國有制仍在中國經濟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非戰略性的、商業導向型產業,國企仍然擁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國企改革基本只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框架中進行的。

曾與中國就加入世貿組織進行談判的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在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PI)與華盛頓國際貿易協會(WITA)周四聯合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說,國家領導人在經貿事務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顯然不願在核心利益問題上作出讓步。

「習近平已經明確表示,中國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結構,而這不會發生改變。」

變態辣椒:中國在WTO內徒具虛名(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美國:中方並未履行承諾

在今年十月對中國貿易政策的審核過程中,美國提出的意見尤為尖銳。世貿組織的會議紀要顯示,美方指出,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各成員國期待中方許下的承諾能夠摧毀那些與開放、以市場為導向的國際貿易體系不相容的政策和做法,但這些期待至今仍未成真,而中國看上去似乎不願作出改變了。

美方在審核期間還說,他們對中國貿易體系最根本的關切是其產業政策。中國政府不但試圖引導和支持國內產業,更試圖借一系列政策排擠進口商品和服務以及外國製造商和服務商,包括市場准入限制、投資限制和巨額補貼等等。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就曾在今年的《各國貿易壁壘評估報告》中強調,加入世貿組織近二十年來,中國始終沒有提供一份完整的中央政府補貼通報。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表示,中國入世後經濟飛速發展,顯然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這也讓中國變得越來越我行我素。

「美國希望中國改變,但事與願違。尤其是對於像中國這樣的不完全是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它更不願意作出改變。」

中國入世後經濟體量發生的變化顯而易見。聯合國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對外貿易總額是2001年的8.1倍,遠遠超過了1.8倍的同期全球貿易總額增速,而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佔比也從4%激增至13%。在此期間,中國從全球第六大經濟體躍升為第二大經濟體,其貿易額更是躍居榜首。

而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周四的研討會上說,中國固然是入世的受益者,但其他國家也收穫了紅利。

「由於中國入世時勞動力價格低、工人的效率又高,中國得以生產出很多優質、低廉的產品。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經濟維持了低通脹,也給美國市場注入了多樣化的商品。」

入世帶來沉重代價

不過,在經濟騰飛的表象之下,埋藏了千萬人的血與淚,而霧霾、癌症村、血汗工廠等等這些看似不分國界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註定將成為中國人久久難以癒合的傷疤。

200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34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4%。到了2019年,中國的GDP已達14.28萬億美元,佔比超過全球總量的16%。但香港中文大學三年前的一項研究顯示,光是空氣污染導致的早死和糧食減產,就可能讓中國經濟每年遭受2670億元人民幣的損失。美國公共衛生問題專家黃嚴忠去年則指出,如果算上非致命疾病的代價,中國可能會蒙受高達其GDP的18%的損失,而這還不包括水和土壤污染的代價。

旅美經濟學者秦偉平認為,中國是時候告別入世時的經濟發展模式,走上一條更人性化的道路了。

「我認為中國過去二十年來的這種低人權、低保障、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階段應該告一段落了,中國也不能繼續這樣做了,因為這最終害人害己,也是不可持續的。」

如果歷史是面鏡子的話,在中國履行貿易承諾方面,我們或許不用看得太遠。就在兩個月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剛剛宣佈,中國未能履行在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許下的承諾。她上個月還說,美方正就此追究北京當局的責任。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10/168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