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病毒溯源:武漢到底發生了什麼?誰在掩蓋真相?

截至目前,新冠(中共病毒)大流行導致全球超過2.4億人感染、500萬人死亡,但是病毒起源仍然撲朔迷離。世衛組織宣佈成立新團隊以重啟調查,中共至今沒有同意進行合作。武漢到底隱藏了哪些秘密?此次溯源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11月4日,澳大利亞調查記者莎莉・馬克森(Sharri Markson)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上,和美國國務院負責調查Covid-19新冠起源的前首席調查員阿舍爾(David Asher)討論了她寫的新書《武漢到底發生了什麼》(What Really Happened In Wuhan)中的亮點,包括新冠病毒從實驗室泄露的可能性,中國政府在疫情初期的重重疑點,以及美國情報界、世界衛生組織在調查過程中的角色和應該承擔的責任的等等。

「我們還沒有看到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自然起源論,但是看到了大量優勢證據(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顯示新冠病毒是從武漢病毒研究所意外泄露的。我的調查就是從科學出發,看看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做什麼、從事了哪些和新冠病毒相關的科學研究。」馬克森說。

新書《武漢到底發生了什麼》封面截圖(亞馬遜官網)

實驗室泄露和生化武器論,被攻擊為陰謀論

2019年3月,馬克森在疫情爆發初期就曾向澳大利亞的情報人員詢問實驗室泄露的可能性,對方表示這是可能的。她隨即發佈了有關五眼聯盟正在嚴肅地調查武漢病毒研究所可能泄露病毒的獨家報道,卻遭到媒體同行的攻擊和嘲笑。

「所有人都嘲笑我,認為這是陰謀論。在澳大利亞,針對我的攻擊特別強烈,特別是ABC的一些公共廣播從業者。這並不是一個大家喜歡的話題,特別是在主流媒體。但是我越深入調查,就發現(這個議題)有很多不同的層面。我採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包括情報官員、科學家、調查人士、政治家、武漢的吹哨人、海外的中國異議人士……幾篇新聞報道很難讓人理解中共的掩蓋行為、在武漢進行的(病毒)研究的複雜性,我不得不寫一本書。」

馬克森舉例說,疫情初期 中共當局的應對措施有諸多疑點,比如2020年2月中國就已經研發了新冠疫苗;軍方科學家周育森在申請疫苗專利後神秘死亡;2019年11月武漢就有學校因為出現新冠病例而停課。

她指出,不僅僅是實驗室,外界對於討論生化武器的可能性也存在偏見。中國2011年向聯合國《生物武器公約》會議提交的文件就曾談到製造人造病毒的研究對「人類構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並說「生物技術實驗室的意外錯誤會使人類處於巨大的危險之中」。

美國情報機構10月29日發表更新版解密報告指出,可能永遠無法確定新冠病毒究竟是從動物傳染給人類還是從實驗室泄露的。但他們認為,這個病毒不是作為生物武器研發出來的,中國官員在爆發疫情之前對病毒沒有事先的了解。

馬克森在會上表示,在報道過程中,她發現一些情報人員拒絕考慮武漢實驗室泄露論,「對於這種拒絕,我認為部分原因是情報圈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化。而且他們從一些存在(利益)衝突的科學家那裏獲得建議。2020年2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聯邦調查局(FBI)等情報機關開會時,做報告的專家是達薩克(Peter Daszak),還有巴里克(Ralph Baric)。」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福奇(Anthony Fauci)在五月份的國會聽證會上強調,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從來沒有資助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功能增益研究。

馬克森強調,如果能夠和福奇對話,她想質詢的問題包括,他為什麼在2017年取消了功能增益研究的禁令,有沒有取得任何人的許可?疫情初期福奇擔任白宮防疫顧問時,為何沒有提及武漢的實驗室的功能增益研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究竟還有多少信息沒有公佈,還有多少和武毒所的合作項目?

實驗室泄露和生化武器論被攻擊為陰謀論(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世衛第二輪調查可信嗎?

世界衛生組織(WHO)10月13日提名26名專家組成「新型病原體起源科學諮詢小組」(SAGO)並表示,該小組可能是確定病毒起源的最後機會。

馬克森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失去所有的可信度,第二輪調查的成員很多和第一輪重合,還有人存在利益衝突,理應被排除在調查團隊之外。

「我認為,對於新冠大流行,WHO幾乎承擔着和中共一樣的責任。他們從一開始就傳播假信息。為什麼我們要信任WHO再做一次調查?他們當初反對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提出的旅行禁令,說是不會人傳人。」

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胡佛研究所傑出訪問學者博明(Matthew Pottinger)曾在2021年全球安全論壇的座談會上直言,實驗室泄漏變得更有可能,「我看了兩方的間接證據清單,我想說的是,意外泄漏的證據數量遠遠超過了自然起源。」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05/1668122.html